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编试题
材料来自学习俱乐部【QQ群:112463215】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近两三年,一幅中国山水画,在美国被新闻报纸炒得沸沸扬扬,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便是传为五代董源的《溪岸图》。《溪岸图》是一幅较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应毫无疑问,而且它还是早期山水画中属保守的一派。其内容描写隐逸文人,充满着山居田园生活情趣。画中主人与妻子儿女在一起,庭院中有女仆捧着盘于似送果食,柴门外有耕作归来的男仆,路上有行人。这些细节的安排,是后来同类山水画所不具备的。细节的描写使我们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童仆欢迎,稚子候门”,画中有仆人、稚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画中有飞鸟。“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画中穿蓑衣戴斗笠、肩负着犁的仆人,应是开春耕地回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画中除葱茂的树木之外,奔流的泉水亦非常突出。“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画中主人倚坐在水榭栏杆边,回首面向河水似有所思。如此等等,如果不是着意画陶诗,那也是深受陶诗影响。据《宣和画谱》卷十一记载,山水画家中有孙可元者“好画吴越间山水,笔力虽不豪放,而气韵高古,喜图高士幽人、岩居渔隐之趣。尝作《春云出岫》,观其命意,则知其无心于物,聊游戏笔墨’以玩世者,所以非陶潜、绮皓之流,不见于笔下”。在御府收藏他的十二幅作品中,第一幅便是《陶潜归去来图》。这些话如果用来评价《溪岸图》也十分吻合,特别是关于艺术特点的“笔力”和“高古”的说法。而对董源,《宣和画谱》的描述是:“大抵元(这里指董源)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然画家止以着色山水誉之,谓景物富丽,宛然有李思训风格,今考元所画,信然”。而沈括《梦溪笔谈》论其用笔特点是:“其用笔苹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晁补之《鸡肋集》“跋董元画”亦赞成沈括的说法。既然这样,可以大胆一点,把《溪岸图》叫做《陶潜归去来图》,寄之孙可元名下。按《宣和画谱》已不知孙可元“何许人”,而“好画吴越间山水”,可推之大约为江南人,生活在北宋初年。他的名字与作品在南宋之后已无人知,名气不堪与董源相匹。有人怀疑《溪岸图》款字为后添,或许孙可元之“元”,与董元(源)之“元”有一字之同,所画又为江南景色,后添款字为宋、元间画估之所为,亦有可能。(《文物》2000年11期)1.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溪岸图》为孙可元所作理由的一项是A.画中细节的安排是后来同类山水画所不具备的。B.好画吴越间山水,笔力虽不豪放,而气韵高古。C.喜图高士幽人、岩居渔隐之趣,非陶潜、绮皓之流,不见于笔下。D.画中细节的描写使人们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溪岸图》为董源所作理由的一项是A.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B.以着色山水誉之,谓景物富丽,宛然有李师训的风格。C.用笔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D.《溪岸图》为早期保守派山水画家所作,与董源的性格与生活时代相差较远。材料来自学习俱乐部【QQ群:112463215】3.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把《溪岸图》置于董源的名下,是因为董源下笔雄伟,而孙可元笔力不够豪放。B.孙可元深受陶诗影响,其画内容多为描写高士幽人,充满山居田园生活情趣。C.由于《溪岸图》款字为宋、元间画估所添,所以被鉴定为董源的作品。D.作者考证认为,《溪岸图》便是收藏在御府的孙可元的《陶潜归去来图》。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可元和董源生活时代较接近,都是有名的山水画家,都有画收录在《宣和画谱》中。B.孙可元和董源都擅长画江南景色,表现江南山水特有的情趣。C.《溪岸图》的作者引起争议的原因在于孙可元名气不堪与董源相匹。D.沈栝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而且对绘画也很有研究。答案:1()2()3()4()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8题狗事陈忠实幼时爱狗成癖,书包中常装着狗崽,课堂上老师提问:“孔融为什么让梨?”狗崽就抢先回答:“汪汪汪,呜!”那时候庄稼人吃饭艰难,不养狗;那时的狗性情极温顺,瘦骨嶙峋,走起路也是顺墙溜,轻手轻脚,不曾有过朗叫;撒尿也懒得抬腿;谦恭友好,谁叫跟谁走,不分贵贱,不看身份,走了就把你当主人。怯怯地移近你,躬身依你伏卧,尾巴也夹得紧,眼睛偷偷给你送媚色!很会拍马屁,伸出温吞吞的舌舔你手,像小媳妇一样温存。后来长大成人知道了狗事原是与人事相通,且中国文化关于狗故事极多:狗尾续貂、狗彘不如、鸡鸣狗盗、丧家之犬、狗里狗气、落水狗、狗腿子、狗男女……谁粘上狗名就没了人品!如此,谁敢与狗套近乎?称兄道弟拉哥们关系?看来做狗确实很委屈。沧海桑田,近年养狗却成时尚。狗事亦有了辉煌巨变。狗口大有赶超人口增长的势头。狗族竟也繁衍得名目繁多,叫价令人咋舌!狗医院、狗商店、狗协会、狗东西繁不胜举,有的竟过得如同大款、巨星般阔了。走近村堡巷里,一头游狗大刺刺地迎头扑来,满脸的骄横,脾气很火爆,开口就咆哮撒泼,没理可讲的,专拣热闹的十字街头撒尿,一条腿高扬着,大有指点江山的雄姿。屎也绝对不吃了,村里就少了唱歌般的呼狗声。家家门户紧闭。敲门询问,人未语,狗却叫得热烈!主人开门,那物儿暴跳如雷,更是凶恶,一条铁链绷得钢棍一般,这已是普遍礼遇。邻居往来,门外高声呼叫:“有狗么?”这对往昔的“有人吗”简直是讽刺。人人自是很少往来,墙越垒越高,狗越养越多,晚上睡觉还做噩梦。夜就成为犬吠的世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狗声起,万狗呼应!一时狗吠如潮,夜就失了韵致,月亮也消了清朗,而人却缩得更紧了。狗事张扬起来了,是人的自我价值的贬值么?是人心隔得太远了么?既是无法沟通,就连心扉也实实地关了!再牵条狗看守着,他人不得入内,各自守着一方青天,春夏秋冬自是冷暖不同,本是溶溶的浩荡天地却让狗族割据成一块块囚牢!连狗自己也囚于牢中了,一条铁链,一盆狗食,一窝起居,也就无法跨出牢门一步了。材料来自学习俱乐部【QQ群:112463215】前日驱车到八里坪村,却极少见到狗,走近山民家门,山外人高呼:“有狗吗?”主人却在另一山头答道:“没有哟!自己进去喝水!”推门而入,果然无狗。偶尔也碰到一条狗,但却很礼貌,嗅嗅你便是了。然后调转头跑向灌木丛逮蝴蝶去了。山外人心里极妥帖于山野之气,茂林之色,潺潺水声中感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于是便浪语:情愿死在这里!又说回去将狗全打死,煮了,吃了,自己解放自己。这自是废话!世事如此无狗怎成?这是需要,却亦是人自身的悲哀了。5.任何一篇好的散文都不会无感而发。本文作者之所以对“狗事”感兴趣,专门撰文谈论,这是为什么?答:这是因为6.本文第四段写“邻居往来,门外高声呼叫:‘有狗么?’这对往昔的‘有人吗’简直是讽刺”。(1)喊“有人吗”,反映出叫门人怎样的心理?反映了怎样的人际关系?(2)喊“有狗么”,又反映出叫门人怎样的心理?反映了怎样的人际关系?(3)这种问狗与问人的对比说明了什么?答(1)(2)(3)7.阅读文章最后一段:(1)结尾所说的“世事如此无狗怎成”一句中,“世事”指的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2)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2)8.下列判断,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写自己幼年时“庄稼人吃饭艰难,不养狗”,而“近年养狗却成时尚”是含蓄地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B.作者引用的一些带“狗”字的成语或习见语,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歧视狗的成分。C.本文第四段写到“狗族”“有的竟过得如同大款、巨星般阔了”,这是有意把大款、巨星与狗联系起来,是对那些人的奚落。D.本文第四段还写“一时狗吠如潮,夜就失了韵致,月亮也消了清朗,而人却缩得更紧了”,其中“人却缩得更紧了”是形象的说法,表明人们越发蜷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愿坦诚地与人交往了。材料来自学习俱乐部【QQ群:112463215】E.对那些浪语“将狗全打死”的人,作者持反对态度,因为他从心里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养狗是一种需要。答()()[来源:Z|xx|k.Com]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四)1.A2D3B4A5.狗事原是与人事相通6.(1)盼望主人在家,有一种愿意交往的亲切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2)担心有狗伤人,有一种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即使不是存有隔阂,至少也是存在距离。(3)往昔先问人,现在先问狗,如同后文所说是“人的自我价值的贬值”。7.(1)人心隔得太远了(或“无法沟通”;“溶溶的浩荡天地却让狗族割据成一块块囚牢”。)(2)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的那种淳朴民风的怀念。8.B、D(A拔高C原文没有不尊重大款、巨星的意思;E不能说作者“从心里”认为,养狗是一种需要。表现了作者对当前人际关系冷淡的无奈。)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三)[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班级姓名座号得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发现”的隐忧人,是一种有着无穷欲望和好奇心的特殊“动物”,于是,便有了永无休止的“发现”和“发现”后的兴奋与满足。材料来自学习俱乐部【QQ群:112463215】一次次的“发现”,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随之逐步深化。每一次“发现”,都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难以尽述的益处。但是“发现”并非只有正面效应,有的也隐含着负面的因子。一百多年来,藏羚羊的繁殖地究竟在哪里?一直是困扰动物学家的谜。近年来,多位动物学家,探险者及一些科考队相继破解了这一谜团,《藏羚羊摄影展》更直观、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位于远离藏羚羊南方栖息地一千多公里的青海可可西里湖和卓乃湖畔,即是母藏羚羊每年6月从南方北上,长途跋涉、历经千难万险要到达的繁殖地。诚然,这些“发现”对研究藏羚羊的迁徙、繁殖及其他生活习性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但一丝隐忧也悄然袭上我的心头。在人类“发现”这一隐秘之前,数千只藏羚羊妈妈可以无忧无虑地生儿育女,繁衍它们已经为数不多的种群。如今,由于人类足迹的闯入,打破了藏羚羊繁殖地昔日的安谧和宁静。如果让疯狂的偷猎者得知了这一“发现”蜂拥而至的话,步履蹒跚的藏羚羊妈妈和它们幼小孱弱的孩子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噩运,我不敢再往下想了……此时,我蓦然忆起一则服装史话。17、18世纪时,为了束腰凸胸,穿着撑起的、状似鸟笼的裙子,成为欧洲女士们的一种时尚。但这一审美趣味却苦煞了服装制造商,用什么来做裙子的支撑物呢?钢丝结实,却笨重;木条虽轻,却易折。就在服装设计师们走投无路之际,忽然传来了一条好消息,有人发现了鲸须的妙用,既有弹性,可以用它来支撑起裙子,又具韧性,任你卧坐屈,伸都不会折断。于是,鲸须成了制衣业的一大支柱,用量剧增,价格飙升。结果,几十万头鲸鱼为此一命呜呼![来源:学.科.网]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强调和重视保护人的隐私权。有时我想,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是否也应有自己的隐私权。我们为什么非要穷究一切呢?人类似乎应有所选择和克制,不必过多地去探索、“发现”、“窥视”、干预它们的生活。也许,给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们留下一些已经少得可怜的隐秘空间,使人类对这些可爱的生命保存些神秘感,可能对我们彼此,都是善莫大焉之事。(邓寒峰摘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1年第7期)1.下列对题目中“发现”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指科学研究中,对一切事物和现象及其规律性的认识。B.指人们已找到了藏羚羊的繁殖地。C.指人们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功用等过多的探究、“窥视”。D.指人们知道了鲸须可以用来做裙子的支撑物。2.下列对“发现”“有的也隐含着负面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人类足迹的闯入,打破了藏羚羊繁殖地昔日的安谧和宁静,影响了它们的正常生活。B.疯狂的偷猎者已经把目光瞄准了藏羚羊,并对它们展开了大规模的猎杀。材料来自学习俱乐部【QQ群:112463215】C.鲸须价值的发现,使几十万头鲸鱼为此一命呜呼。D.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发现”若不进行必要的选择和节制,有可能使它们成为濒危物种。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野生动物应当和我们人这种特殊的“动物”一样,拥有自己的隐私权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编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3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