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三语文试题2012.9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12页2012—201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练兵考试语文试卷2012.9考试时间:150分分值:150分一、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家学传承王立群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这些东西不靠学校讲的,靠父子相传。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就是由父子两代人完成的,这就是家学的影响。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是《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但是班固的父亲班彪首先写了几十篇,然后班固接着写,班固没有写完,坐牢死了,他的妹妹班昭接着写。所以,《汉书》实际上经过了班彪、班固、班昭之手才最后完成。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出现,这种例子太多了。“唐宋八大家”里有父子三人的“三苏”,苏辙、苏轼、苏洵,诗书相传,一家三口都是大文豪;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曹操,还有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历史上号称“三曹”,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三曹”同时代的著名女作家蔡文姬,其父蔡邕,也是大学者大作家。很多家族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而且有教育子女的格言,叫家训。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直到今天,《颜氏家训》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中国古代家学、家风的兴盛,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家业的代代相传。祖父和父亲是史官,儿孙就继续做史官;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祖父和父亲是中医,儿孙往往也继承医学传统。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但是,唯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农经济形成极其浓厚的家庭观念;第二,世代相传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第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读书的重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不及的。中国古代的家学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钱学森在回想他的童年的时候说过,他四岁开始,每天都要站在家长面前背书。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好得很,就是从小背出来的。古代孩子从小背什么书?《论语》、《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周礼》、《礼记》等。第二种家学是请个老师上门来教自己的孩子。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杜老爷请了一个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他唯一的女儿杜丽娘。但这种家学往往是官宦人家、富商所用,他们有钱请得起老师。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12页当然,在中国古代,最有钱请得起家教的人是谁?皇帝。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比如刘邦,他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也只有《大风歌》和《鸿鹄歌》。但是当了皇帝以后,刘邦对儿子的教育就不一样了。刘邦就请了一个很有名的先生,叫叔孙通,做太子太傅来教他的儿子。魏晋南北朝以后,才出现了比较强的家族观念,家族开始办学。刘禹锡写过两句很有名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王导;谢,谢安。他们的家族是两个最有实力的北方大家族,东晋时期,这两大家族扶持了一代王朝。这些大家族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不仅收本姓人,外姓人也可以来上学,这些家学在中国古代非常兴盛。(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5期)1.下列关于家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史官要靠父子相传才能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而这些是史官必须具有的知识,所以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B.《史记》和《汉书》的编写,都是家学传统的具体体现,《史记》是司马迁父子两代人完成的,《汉书》是班固及其父亲、妹妹共同完成的。C.中国历史上的一家都是大文豪的比比皆是,如“三苏”、“三曹”、“二王”、蔡邕父女等,说明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形成。D.中国古代家业能够代代相传,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家学的兴盛,如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家训是教育子女的格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一直到今天,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B.家庭观念、儒家思想、对读书的重视等原因,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世界上独有的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C.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的家学内容之一,像钱学森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很好,就是从小背出来的。D.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最有钱请得起家教的人,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的子孙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很多家族的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表现最明显的是家学的传统中父子,甚至祖孙几代都会从事一种职业或研究。B.中国古代的家学表现在官宦人家、富商等有钱人,他们或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或是请私塾先生到自己家里来教自己的孩子。C.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比较重视家学、家风,这时出现了比较强的家族观念,也有很多家训流传后世。高三语文试题,第3页,共12页D.魏晋南北朝之后,有实力的大家族都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使得家学更加兴盛。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㈠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宋荦,字牧仲,河南商丘人,权子。顺治四年,荦年十四,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逾岁,试授通判。康熙三年,授湖广黄州通判。以母忧.去。十六年,授理籓院院判,迁刑部员外郎,榷赣关,还迁郎中。二十二年,授直隶通永道。二十六年,迁山东按察使。再迁江苏布政使,察司库亏三十六万有奇.,荦揭报督抚,责前布政使刘鼎、章钦文分偿。户部采铜铸钱,定值斤六分五厘,荦以江苏不产铜,采自他省,值昂.过半,牒巡抚田雯,疏请停采。下部议,改视各关例,斤一钱。二十七年,擢江西巡抚。湖广叛卒夏逢龙为乱,征江西兵赴剿,次.九江,挟饷缺几哗变。荦行次彭泽,闻报,檄发湖口库帑充行粮,兵乃进。至南昌受事,旧裁督标兵李美玉、袁大相纠三千余人,谋劫仓库,应逢龙以叛。荦诇知之,捕得美玉、大相,众恟恟。荦令即斩以徇,谕众受煽惑者皆贷不问,众乃定。江西采竹木,饶州供紫竹,南康、九江供檀、柟诸木,通省派供猫竹,名虽官捐,实为民累,荦疏请动支正帑采买。上命岁终巡抚视察布政司库,荦疏请粮驿道库,布政使察核;府库,道员察核。汉军文武官吏受代,家属例当还旗,经过州县,点验取结。荦曰:“是以罪人待之也。”疏请自赃私斥革并侵挪帑项解部比追外,止给到京定限咨文,俾示区别。皆下部议行。三十一年,调江苏巡抚。苏州滨海各县遇飓,上元、六合诸县发山水,淮、扬、徐属县河溢,疏请视被灾轻重,蠲减如例。发江宁、凤阳仓储米麦散赈。别疏请除太湖傍坍地赋额,户部以地逾千亩,令详察。荦再疏上陈,上特允之。荦在江苏,三遇上南巡,嘉荦居官安静,迭蒙赏赉,以荦年逾七十,书“福”、“寿”字以赐。四十四年,擢吏部尚书。四十七年,以老乞罢,濒行,赐以诗。五十三年,诣京师祝圣寿,加太子少师,复赐以诗,还里。卒,年八十,赐祭葬。(节选自《清史稿》)4.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母忧.去忧:指父母之丧B.察司库亏三十六万有奇.奇:jī余数C.采自他省,值昂.过半昂:高出,超过D.征江西兵赴剿,次.九江次:按次序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宋荦体察民情的一组是()(3分)高三语文试题,第4页,共12页①牒巡抚田雯,疏请停采②檄发湖口库帑充行粮③荦疏请动支正帑采买④荦疏请粮驿道库,布政使察核⑤止给到京定限咨文,俾示区别⑥疏请视被灾轻重,蠲减如例A.①④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荦少年出仕,深得皇帝赏识。他十四岁时就以大臣儿子的身份担任侍卫,得到皇帝信任,很快试任通判,后来被正式任命为湖广黄州通判。B.宋荦为官清正,严惩腐败。他担任江苏布政使之初,发现官库亏损了三十六万多,于是他将此情况上报总督巡抚,责令以前的布政使偿还亏损的钱财。C.宋荦平叛有功,坚决果断。他任职江西巡抚时,湖广叛卒夏逢龙的旧部李美玉、袁大相纠集三千多人,响应叛乱,宋荦得知后,抓捕并杀掉了他们示众。D.宋荦一生政绩显赫,多次蒙受赏赐。他年老退职后,皇帝两次以诗赏赐,还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去世后,皇帝又赏赐他祭葬礼仪,可见皇帝对他得倚重。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荦令即斩以徇,谕众受煽惑者皆贷不问,众乃定。(5分)译文:(2)荦在江苏,三遇上南巡,嘉荦居官安静,迭蒙赏赉。(5分)译文:㈡古代诗歌阅读(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11分)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8.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5分)答:。9.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㈢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高三语文试题,第5页,共12页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论语•学而》)⑶使秦复爱六国之人,,?(杜牧《阿房宫赋》)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冯友兰,“朝闻道,夕死可矣”周桂钿冯友兰(1895—1990年)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著作“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道》、《新原人》、《新知言》,1939年至1946年出版)和“中国哲学四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未完稿)、《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完整的七卷本),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史界的宗师地位。“中国哲学四史”,是不同时期写作的,反映了作者的不同心态,总体上看,“四史”真实反映了他探索哲学的过程。要创新,就需要探索。只要探索,就会有失误。毋庸讳言,冯友兰先生的著作确实有一些失误,如《论孔丘》,曾经发行量极大,书中说孔子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我就有一本。我曾写过一篇《孔子的认识论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吗?》,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之进行质疑商榷。许多人为贤者讳,虽知有误,也不批评,或者碍于师生情面,或者其他原因,都不敢涉及。有人对《中国哲学史新编》不满意,也想否定,提出“三史说”。问题是:没有《中国哲学史新编》,哪来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学术是天下之公器,大家都是为了追求真理,都在探索,哪能避免错误?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实际上圣贤也会有失误的。1992年11月1日晚,我拜访张岱年先生。张先生谈到他与哲学界名人的治学特点。他说:“我的路子与冯友兰先生相同,重视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差别在于他重视唯心论,我重视唯物论。侯外庐则重视异端思想。”同年12月18日我拜访任继愈先生。我主动询问他对学术界名家的看法。他认为冯友兰有概括能力,如说名家分“合同异”与“离坚白”,被学术界普遍采纳。张岱年治学严谨,解说精当,但没有高度概括与通俗表达。冯与政治靠得太紧,后来九十岁时觉悟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第七册(指《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就是觉悟的产物。侯外庐对马列主义了解比较多,中国哲学方面,书多,论少。冯友兰的学术特点是重视精神境界,思想深刻,关注社会,热心政治,语言通俗,深入浅出。许多人认为冯友兰先生“与政治靠得太紧”。这种说法的背后含义却不尽相同。西方的学者认为冯友兰与共产主义靠得太紧,海外的一些学者认为冯友兰与共产党靠得太紧,中国大陆的一些学者认为冯友兰与政治形势发展靠得太紧。西方学者是由于冷战思维给他们造成的偏见。海外学者特别是台湾学者是因为国民党的宣传留下的印象。最典型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陈垣先生是最正派不过的学者,由于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也被台湾某些学者认为“晚节不保”。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求善的政治哲学,历史上主流哲学家都是关注社会的政治哲学家。儒家主张推己及人,“修身、齐家”不就是为了“治国、高三语文试题,第6页,共12页平天下”吗?冯友兰先生曾说:“《周易》乾卦的《文言》说:‘修辞立其诚。’我们说话,写文章都要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这叫‘立其诚’。自己有了确实的见解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试题2012.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