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考历史考前天之备战预测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12012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预测专题06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山东临沂市统考)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①②③④的说法均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答案:D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手工业纺织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解析: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答案:A3.(2012·泉州模拟)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可知②正确;由“引谷水以灌溉”可知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体现。2答案:B4.(2012·北京西城抽样测试)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工具,发明于唐朝并且用于灌溉的是()解析:A项是耧车,属于播种工具,发明于汉代;B项是曲辕犁,发明于唐朝,是耕作工具;C项是翻车,是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D项是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答案:D5.(2012·安徽皖南八校模拟)《新唐书·食货志》中记载了某一历史时期“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和券乃取之,号飞钱”。同属这一时期的成就是()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B.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C.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为以后历朝基本沿袭D.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A是在西汉时期;B为北宋成就;D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均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的形式,出现于唐朝时期,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画家把瓷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A.当时欧洲国家已能够产生瓷器B.当时欧洲国家的手工业发展极其缓慢、落后C.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D.当时中国的青花瓷出口量最大解析:据题干可知,三件器皿都来自中国,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仅凭三件器皿也不能表明出口量最大,故D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来;C项符合题意。答案:C7.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3B.明朝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D.民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解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向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答案:D8.(2012·北京海淀区模拟)《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A.手工工场的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解析:北宋时期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东京的商业经济尤为繁荣,《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这一状况。答案:B9.(2012·江苏南京调研)明代冯梦龙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①城市生活丰富②商品经济发展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包办婚姻的制度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得以废除,③错误;明代商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重农思想根深蒂固,不存在“重商”思想形成的问题,④错误。答案:A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载:“远东是世界最后受到欧洲扩张影响的地区……由于推行强硬的闭关自守的政策,这里也没有潜在的第五纵队(注:内奸)。”以下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概括材料内容:闭关自守的政策使得欧洲很难在远东地区扩张,即闭关自守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抵挡列强扩张的作用。但闭关锁国的政策到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C、D两项无关。4答案:A11.(2012·湖南邵阳一中模拟)经济立法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证。那么“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这项立法最早出现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解析:“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说明“牛”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了,是农耕经济形成的体现,这一新的经济形式最早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本题选D项。答案:D12.(2012·福州一中模拟)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动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对其解释不准确的是()A.实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的流动性很小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解析:A项描绘了古代小国寡民的原始纯朴风气,用其形容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对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征的夸大,故A对其解释不准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工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及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孟子·尽心上》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指出所记载的纺织业中心的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5种变化?(6分)(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出处为汉朝,得出纺织的原料应为丝,并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可知为棉,并对二者的优劣加以比较得出答案;第(2)问结合材料反映的齐国的有关史实分析出其首都临淄,结合所学答出清朝时的丝织业中心为苏州,联系经济中心的转移加以分析;第(3)问从经营方式上加以比较,根据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概括出结论。答案:(1)丝。棉。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8分)(2)齐国的临淄。苏州。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中心也发生了变化。(6分)(3)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6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而)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外内》材料二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以人口孽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起,牵车牛服远贾,今日徽贾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夫商人离其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吴日法《徽商便览》材料三徽商的兴起,通常认为与地理环境有关,徽州粮食产量少,但特产却很丰富,陆路交通困难,水路交通却还方便,于是他们将境内丰富的土特产运出销售,再将本地需要的产品从外地输进来。——刘敏华《徽商衰败之因——“官商”经济带来的警示》材料四徽商外出经商,功成名就之后,多返回故里,买田置地,勘风水,兴土木,或建宗祠,或筑宅院,历经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享誉世界的皖南古民居群落(如下图)。(1)阅读材料一,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为此商鞅有何建议?(6分)(2)依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徽州人为何多从事商业?“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6现象为何难以禁绝?(6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徽州人从事商业有什么有利条件?(2分)(4)从中国古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6分)解析:本题以安徽本土文化——徽商为主题,考查在重农抑商政策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问题。第(1)问的回答读懂材料是关键。由“末事不禁,则……众”“苛能令商贾……无繁,则……”等,即可看出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由“食必贵”“征必多”“租必重”概括商鞅的建议。第(2)问,由材料二,不难回答徽州人经商的原因;后一问“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现象难以禁绝的原因分析要注意角度。第(3)问回答“有利条件”,从材料三中容易找到,回答时注意语言要简明。第(4)问,先要知道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再从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原因。由返故里、建宗祠、置田产、兴土木联想到宗法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后一问的消极影响要结合明清社会经济的有关特点来说明。答案:(1)核心:重农抑商。建议:提高粮食价格,保障务农者获利;对商品谋以重税,抑制商业活动。(6分)(2)当地山多地少,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供应更加困难。迫于生计,徽州人多外出经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丰厚的利润驱使。(6分)(3)物产丰富;水路交通方便。(2分)(4)原因:宗法制影响,宗族观念浓厚;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徽商在致富后,购买田宅,以提高自身地位。消极影响:使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加剧土地兼并。(6分)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考前天之备战预测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