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考查的类型及规律
1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考查的类型及规律(广东罗定市罗定中学李翰527200)0766--3786500笔者在2007年第2期的《历史学习》上分析了高考历史试题对时间知识考查的类型及规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课改环境下的高考备考,我们这里用新课标的要求来解读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的考查,以便从中找到一些新课改环境下备考的依据和方向。一.我们这里分析的虽然都是前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但这些考查历史空间知识的试题却从多方面体现着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1.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对空间判断的能力。如:【例1】(2004年全国文综卷)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D)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该题考查的是芍陂的地理位置,根据教材相关表述,可知芍陂位于淮河流域,选D。它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空间判断能力。2.新课标强调对考生历史技能的培养,其实在近几年对空间考查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已经有所体现。如:【例2】(2005年全国文综卷)据记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隔河与咸阳相望。请用符合“·”在图8中标出阿房宫的大体位置。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绘制历史地图,实际在检测考生的历史技能。新课标认为,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的培养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而绘制历史地图的能力是历史技能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这道题目体现了课改的方向和精神。事实上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已经有很多题目出现了这种导向,如2004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卷的第49题要求考生根据文字,画一幅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交通工具的简图,并写上名称。这道画简图的题目虽然不是讨论历史空间知识考查的问题,但却与我们讨论的要加强历史技能培养的观点一致。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的考查除了可以检测考生绘制历史地图的技能,它还可以考查考生阅读历史材料和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考查考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我们也用【例2】进行说明:要在图中用符合“·”标出阿房宫的大体位置,只要抓住“阿房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隔河与咸阳相望”这一有效信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考试的时候,有的题目看起来很难,但是只要认真阅读和理解试题材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3.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的考查更多地渗透着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升华。【例3】(2005年上海卷)“我们德意志人是一个民族,因为我们经历了共同的历史,所以我们感到休戚与共。”这段话反映了德意志民族对统一的渴望。下图是德意志四个不同时期的版图(图略)。(1)以上图片反映德意志政治版图经历了怎样的变迁?(2)B图和D图的状况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3)C图状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四张图片给你哪些启示?这道题目通过德意志政治版图的变迁要求考生总结国家统一的规律,隐性地考查考生对和平问题及当今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体现了史学的育人功能和借鉴功能。另外像2004年江苏卷的第29题以三幅图片材料为新情景,除了考2查考生阅读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外,这道题目还以“分裂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命题的切入点,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当代青年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和地区分裂的观念。这两道题目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历史智慧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要培养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与责任感,就要首先培养青年对自己生活的社区和家乡的责任感。在近年的高考对空间考查的题目中,很多题目从这方面做了尝试,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如2005年江苏高考考查与江苏直接有关的条约,2006年四川高考考查了与四川有关的史料等,上海的高考题目在这方面也表现得很突出。这些题目都是为培养青年对自己生活的社区和家乡的责任感进而增加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与责任感所作的努力。在分省命题和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类题目特别值得留意。也正因为如此,传统的高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中国历届政府对边境的治理和管辖,这在新课改背景下也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培养当代青年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和地区分裂的观念,因此对这类知识的复习同样应该加强。二.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知识考查的设问形式多样,以传统设问形式为主。从考查形式来看,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的考查通常有以下五种类型:1.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的空间特征:【例4】(1995年全国卷)下列战役中,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是(B)A.牧野之战B.亥下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例5】(1995年上海卷)19世纪中期,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长江,进入中国腹地。1864年,他们最远可到的通商口岸是(B)A.九江B.汉口C.宜昌D.重庆高考历史试题对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特征的考查,一般设问的角度有:最东、最南、最西、最北、最远、最近等。这在我们平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地图,把同类历史事物(如前面的战场位置、通商口岸位置)的相对空间特征落实好。这种题型在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有所淡化,但仍然需要我们加以重视。2.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例6】(1999年上海卷)本世纪(20世纪)第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在中国的(A)A.东北地区B.山东半岛C.东南沿海D.长江流域【例7】(2001年全国卷)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C)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例8】(2005年江苏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B)A.广东、福建B.安徽、四川C.四川、浙江D.安徽、江苏这类题目一般都来自教材,比较简单。但是有两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一是注意和地图结合,也就是除了要明白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地点,还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来,将历史空间知识与地图结合起来分析的文章很多,这里就不作过多讨论,简单举一例:【例9】(2006年江苏卷)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右边示意图中阴影部分的是(C)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吴越争霸D.葵丘会盟3二是要注意分析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在这些地方的背景、原因、意义,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加大了对这类知识的考查力度。如:【例10】(2004年全国文综卷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A)A.临近港澳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这道题目分析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把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的原因,这一知识在2004年春季高考卷和2005年广东综合卷都考查过。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明白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什么地方设立经济特区,还要明白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设立经济特区。又如;【例11】(2004年文综卷一)“一五”计划为什么要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这道题目就很有意思:2001年全国卷考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的地点,2004年的高考题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其原因也就是为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东北地区。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除了要明白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地点,还要能进一步明白为什么会发生在这些地区,这样思考问题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如: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初创时期,为什么这些企业会相对集中于通商口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什么安徽、四川首先成为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同学们今后在学习历史空间知识时应多问一个为什么,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首先出现在江南地区。3.考查空间上的典型事件:【例12】(1990全国卷)下列古代战役,发生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有(BC)A.城濮之战B.牧野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例13】(2005年江苏卷)下列史实不属于江南经济发展现象的是(A)A.春秋时期道相孙叔敖修芍陂B.隋唐时期成为粮食重要产地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考查某一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题目,选项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一般包括与该地区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注意以地点为线索,将高中教材中涉及到这一地区的历史都归纳在一起。如广东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对涉及广东或者岭南的历史知识特别要留意,如灵渠、秦汉时期岭南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版图、唐朝广州的市舶使、清朝的十三行、林则徐禁烟、广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广州在1925年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和国民政府所在地以及改革开放时期设立的与广东相关的经济特区等。随着近年各省区自主命题,这类题型与地方史结合起来考查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如:【例14】(2006年四川卷)多种材料的辨析与运用是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图4材料与四川历史具有直接关联的是(图略)(C)①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局部图案②白马寺③毛泽东长征诗部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④成昆铁路通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4.考查某一空间的古今地名:【例15】(1990年全国卷)清政府内部的禁烟派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代表,这里的“湖广”指的是(C)A.湖南、广东B.湖南、广西C.湖北、湖南D.广东、广西【例16】(1992年全国卷)明清时期,我国的南海诸岛被称为“万里长沙”和“千里石塘”。【例17】(1998年上海卷)祖国宝岛台湾在明朝时称东番,三国、隋、元依次称为(D)A.流求、琉球、夷洲B.琉球、流求、夷洲C.琉球、夷洲、流求D.夷洲、流求、琉球【例18】(2002年全国文综卷)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喀什)市附近的(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这类考查空间的古今名称的题目是一种传统的题目,但因为某一地区的古今名称是历史地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所以这种形式一直保留了下来,在平时的复习中一是看教材上的注释、地图,二是要善于将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归纳在一起记忆,如前【例17】。5.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知识的考查,很多时候是和历史时间结合在一起考查的,笔者在2007年第2期的《历史学习》上已经有相关文章论述,这里就不再讨论。另外,有效利用空间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解题。如:【例19】(2003年上海卷)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幅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B)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在解这道题目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抓住“新疆”这一地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B。三.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考查的设问形式在新课改背景下有待进一步创新。根据对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考查的设问形式的研究,笔者认为: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考查的设问形式虽然在不断探索,也从多方面体现着课改方向,但是总的说来变化不大,传统设问形式居多,对空间考查的设问形式的改革远远落在对历史时间考查的设问形式的改革后面。随着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推进,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认为在平时的复习、练习中,对传统的设问形式,一方面仍然要大胆采用,另一方面要结合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进行大胆创新。依据有两点:一是高考试题本身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007年是广东进行新课改后高考的第一年,广东省考试中心在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2007年的高考试题不会有“巨变”,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要重视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考查的传统设问形式;同时,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在不断推进,加之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考查设问形式的创新之处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多加探索历史试题对空间考查的设问形式,这才能适应新课改和高考改革的需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创新对空间知识考查的设问形式呢?我认为除了继续落实好前面讨论中所提到的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考查所体现出的精神和要求外,还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做尝试:1.用材料切入题目,考查考生感知、感悟历史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且适当联系考古知识,这符合新课改“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要求。如:【例20】据考古发现我们得知商代人民以黎、稷等旱作物为主食,并以半穴居房屋为主,可见殷商人民生活的范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试题对空间考查的类型及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