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年轻时候曾经有过许多梦……有人说,年轻是个多梦的季节……梦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五彩缤纷,有的扑朔迷离,有的神奇变幻,有的惊心动魄……有句歌词说:我的未来不是梦……请以“我的梦”为话题,写一篇感情真挚的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文教学和作文指导是构成语文教学的两大内容。多数语文老师都是把二者分开来进行,因为他们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密切,很难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形:平时只进行课文教学,没有作文指导,作文指导仅放到作文课上完成。这就无形中留给学生这样一个错觉:课文与作文没有关联或关联不大,学不学课文与能否写好作文关系不大。这样下去,势必影响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有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大胆进行了探索,把语文课文教学与作文指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首先想到的是学以致用,尽量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并能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样多年坚持下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但作文进步很快,而且基本知识技能也得到了普遍提高。一、让学生接受语文课堂上的常规训练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上结合课文教学实际,让学生运用当堂或以往所学知识,加入自己适当的想象,进行即兴改写、缩写、扩写、补写、写读后感等多种作文的单项段落训练和综合训练。这种片段式的写作训练,能在实践中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段落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由词句转向篇章的重要环节。一篇文章就是根据思想表达的大小层次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最终完成全篇中心思想的表达任务的。可以这样说,能够写好一段文字的同学,大多也能够写好一篇文章。反之,如果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要完成一整篇的文字也就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在语段组织方面的基本训练没有过关,就不可能有布局谋篇的能力。事实上,即使在遣词造句的基本训练上花了不少力气,一旦要完成成段、成篇的思想表达,往往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片段式写作训练,即在练习写整篇文章之前,组织学生对人、事、物、景的某个局部进行单项练习,使之能够具备具体、生动描写全貌的能力。二、让学生学会在语文课堂上积累写作资料学生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阅历之外,更主要的是与阅读面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有关。而我们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通常代表了古今文章的较高水平,这就为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课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让学生自觉地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此,我常将课文中的内容作为写作材料介绍给学生,要求他们理解并掌握。譬如在讲《别了,司徒雷登》《〈呐喊〉自序》《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等课文时,我就把相关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事件、事迹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要求其理解书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能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也为学生以后写作同类题材的作文提供了素材。实践证明,利用语文课文教学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是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三、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不少学生也认为,课文中那些写作技巧都是“阳春白雪”,与自己“下里巴人”的作文毫无关联。为此,教师应该把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练习中去。例如,细节描写特别是人物动作的描写,是《荷花淀》《药》等课文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我在介绍它们的写作特色时,刻意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诸多细节描写的巧妙,明确告诉学生其中细节描写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动词用得好,二是动词修饰语用得好。学生对动词的运用一般都比较重视,但常常忽视对动词修饰语的运用。指出这两点后,我再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单项训练,如练习写《××同学在踢球》《读书时一瞥》《拔河》等作文,规定文中必须有一个以上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片段。这样要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技巧的感悟,而且让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人物细节描写的技能。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由于目的明确、过程单一而扎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显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插叙、倒叙、用典等表现手法,提高自己写作复杂记叙文的能力。实践证明,在课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不但使学生加快、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快速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学以致用,提高其作文水平。这种课文教学与作文指导双管齐下、同步进行的方式,通常会伴随着一个愉悦而富有成效的教学互动,因而深受师生的认同与欢迎。“语文”,并不完全就是字典所说的语言+文字。从教学观点看,“语”,阅读解析,口语演练;“文”,阅读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写作运用。古人曰:学以致用。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一直受困于这个老大难问题——作文。长期以来,我们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对于课文,教师逐一钻研,潜心体味:从句段到篇章,从大意到中心,从分析到归纳。备课不可谓不细,讲析不可谓不精,教师感觉良好,学生有所触悟。只是可惜,缺了一把火:缺了在“借鉴”上的点拨引导;缺了用范本之“长”联系对照已文之“短”;缺了趁热打铁,及时进行“说文”与扩散思维的练习。作为精选入册的课文,原本就是学生写作的样本范例,若是注重联系比较,自是大有可讲,大有可学;若是割离二者,仅就语言、层次、结构、特色、人物篇篇道来,必然模式刻板,单调乏味,更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作文指导与讲评也如此:审题、构思提纲、选材、一般启示及要求、佳文示读、通病例讲等等。仅就作文论作文,忽略了与课文的联系,忽视了范文指导下的练习。或许有人辩解:“讲课便是一种借助课文的一种演示。久之能潜移默化,使学生把握写作要领。”此话有一定道理,但须得明确一点:学校教育从全过程来看,固然是一种潜移默化,但从某一学科或某一节课来看,则主要实施强化练习。这种练习要求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并力求取得良好成绩。为此,它必须目标明确,要点突出,方法适宜,注重练习。并且,当下的高考卷子除了默写填空紧扣课本外,其他部分似乎与课文无关,课文的处境便有些微妙了。受这种考试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只做模拟试题不学课文就能考高分”。这种现象,致使学生在课余的作文练习中只是向各类“作文宝典”问计,却忘记了比任何“作文宝典”、“优秀作文选”都要经典的课文。?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一、提供材料,积累素材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学生在写作文,非凡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非凡注重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非常注重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崇高的理想》中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那些资料,在后来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祖国在我心中重千斤》、《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崇高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等作文中,都较好地活用了从范文中获得的资料,并又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提高了写作技巧。我觉得,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把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爱好,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二、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处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爱好。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一)、从课文中学习设伏笔的技巧契诃夫关于伏笔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要是你在第一章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假如不开枪,那管枪就必挂在那里。”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林冲听完李小二的描述后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这把刀一直没用上,好多读者几乎都要忘掉了,但到了故事高潮,山神庙前杀陆谦时,才再次写到了这把刀:“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还有前文写大雪屋陋,后文就有雪摧屋塌的情节。像这些前文铺垫,后文关联的技巧,好多学生都缺乏对之加以运用的意识和能力。记叙文缺少铺垫,情节的展开便显得僵硬又突兀。假如教师能从课文中提炼这一技巧并提醒学生加以练习,我想,效果要比单看作文选好得多。(二)、从课文中学习“一景多用”的景物描写技巧学生作文中经常要写景,但大都是为写景而写景,却忘记了创作中写景的目的——服务于文章主旨。这样的作品就如只知一味涂脂抹粉实际却又庸俗不堪的女子一样,徒有其表,难掩其质。例如,在《陈奂生上城》一文中,作者高晓声甚是高明,用“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等景物描写来刻画人物陈奂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以景物来写人物心理这一中国小说的传统技法,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尝试一下呢?(三)、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1。用语言刻画人物心理《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一番颂词可谓绝好的例子:“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说到这儿可能使众人误会而生气——怎么不是外孙女,难道是别人家的孩子?殊不知这却是王熙凤故弄玄虚。她又接着说道:“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这样说不仅夸了林黛玉,且连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和贾母的马屁也连带着一块儿拍了。此一番语言足见王熙凤这种奉迎的心理,真可谓机巧善变、面面俱到。2。用行为刻画人物心理《陈奂生上城》一文中第三节“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这一部分写陈奂生得知住宿一晚要5元钱,“肉痛起来”后刻意作践招待所的用品。其中许多行为如故意使劲坐“弹簧太师椅”,就形象地把
本文标题:高中作文教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0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