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_专题五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第5至9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在考试中,请把答案认真填写在答题卡的准确位置。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1、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2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A.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D.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3、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民族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C、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D、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4.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B.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和人民装的代表参加C.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D.进入2l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5.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中清政府搁置修路倡议的主要原因是()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②资金和技术的缺乏③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④担心列强借修路控制中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6.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7、1957-1966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C、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8、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A、周恩来着手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B、“文革”动乱接近尾声C、极“左”思想遭到彻底批判D、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9、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下列有关此次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全会指出:在多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B、全会指出:“要采取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C、全会指出: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D、全会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10.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11、民国时期的普通市民要前往重庆,最合适的交通工具是()A汽车B火车C轮船D飞机12、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老百姓最常用的通讯方式是()A电话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D写信13、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20世纪初,清政府在上海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B、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C、20世纪初,清政府在上海设置无线电报D、洋务派创立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轮船运输业的垄断局面14、能大大提高电视台有效覆盖范围的技术是A电视机生产技术B卫星传送技术C节目编排技术D摄影摄像技术15、近代以来中国报刊逐步走向繁荣。一般认为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A、《中国丛报》B、《时务报》、C《昭文新报》D、《新青年》16、20世纪后半叶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非常迅速,正在崛起的媒介是()A、印刷媒介B、电波声像媒介C、报纸、广播和电视媒介D、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体系17.按时间顺序排列下面事件()①三次英荷战争②英法七年战争③英国摧毁西班牙海上霸权④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18、17世纪,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是:()A.马德拉B.阿姆斯特丹C.伦敦D.马六甲19.到16世纪中叶,在中南美洲建立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是()A.荷兰B.西班牙C.法国D.英国20.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21.工业革命中,在动力突破方面贡献最大的()A.哈格里夫斯B.富尔顿C.史蒂芬孙D.瓦特22.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前来剪裁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在当时能让女王感到“荣光”的参展产品是()A.火车机车、水力纺纱机B.电灯泡、电动机C.汽车、汽轮D.电话机、内燃机23.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成熟的标志是()A日本的“开国”B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C中国的“门户开放”D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24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5.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2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A.经济走向全球化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7.下列有关世界一体化说法,不正确的是()A.面对世界一体化潮流,亚非走向了自主型的工业化道路B.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C.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D.世界一体化在政治领域内主要体现为国际关系的日益复杂28.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集团形成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确立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29、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和设计者是A.英国B.日本C.法国D.美国30、马克思曾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德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马克思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殖民活动在历史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B、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C、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D、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31题16分,32题24分,共计40分)31.(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1: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报》(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2)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6分)32.(24分)2006年岁末以来,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持续了400多年。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3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1)材料中所说的中国的三次崛起各指什么时代?(3分)材料二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强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崛起》解说词(2)材料中的“重要分水岭”的含义是什么?(1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18~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6分)材料三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3)材料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材料四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摘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有哪些共同因素?(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答题卡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30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姓名:班级:考号:…………………………………………密………………………………封………………………………线………………………………………………………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_专题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1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