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与分析
23第二讲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与分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出版了新教材。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新教材)进入实验阶段。与原先的统编教材(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弄清这些变化,有助于把握新教材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也有助于针对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一、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与呈现方式高中历史新教材,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每套共有9本教材,包括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三个必修模块的3本必修教材,以及反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选修模块的6本选修教材。目前,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有4个版本:(1)“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岳麓版”,曹大为、赵世瑜任总主编,岳麓书社出版发行;(3)“人民版”,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4)“大象版”,王亚民主编,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随着实验的扩大和教材研究的深入进行,将有更多的教材被选择使用。为说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下面以必修(Ⅰ)教科书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及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为例,对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以及不同版本新教材的特点作些说明、比较和分析。(一)新教材的编写体例教科书的体例是表述和编排知识内容的组织形式。体例不同,呈现的知识体系也有所区别。高中历史新教材建立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架构,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从各模块教材有关专题的表述中可见一斑。在必修1模块中,“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等均严格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建构的知识体系编写,其中以“人教版”最具代表性。它将课程标准的九个专题表述为下列九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4就专题的顺序和内容而言,“人民版”、“大象版”与“人教版”基本相同。“人民版”的表述略微活泼一点,如,它将专题六、七、八分别命名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岳麓版”则将课程标准的九个专题整合为下列七个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从上面的单元标题可以发现,“岳麓版”将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内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内容进行了合并,“理顺单元之间的时间顺序,并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体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还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内容合并,“不但理顺了时序,而且弥补了《课标》讲世界政治多极化而不提中国的缺陷。”①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新教材所建立的历史知识体系,与统编教材有较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外史合编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独立成册,分别建立各自的知识体系。新教材将中国史与世界史中相关的内容合在一本书中表述,形成了中外史合编的知识体系。把本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舞台的背景中加以叙述,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也有利于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和比较。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史上早已有之。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一般采取通史体例。先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历史阶段,然后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内选择相关内容。远的不说,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第一期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教材就采取了这种方法。由于采用通史体例,合编的长处非常明显。以高一上册为例,有的内容合编在一章中充分体现出比较的优势,如第四章“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国与日本”;有的通过章节顺序体现出历史的联系和影响,如第九章“英国工业革命”和第十章“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鉴于这些优点,新世纪初,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课程仍然坚持中外历①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25史合编的形式。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客观地讲,由于课程标准以专题史体例合编中外历史,在每个模块下,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编排顺序,展开有关内容,这样就失去了中外史合编应该具有的联系和比较的特点,成为相关历史内容的简单组合。而且,一本书里中外史分别编排也使教学过程复杂化,不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在这方面,“岳麓版”做了一定的革新,它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整合思路,力图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2、专题史体例统编教材建立了通史型章节体的历史知识体系。“章”划分历史阶段,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节”组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内容,体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联系性。新教材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模块框架下,确立了专题型的历史知识体系。专题体例有别于通史体例。它按照历史专题的性质和类型,从通史中选择有关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按照专题建构的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教材的雷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可以灵活地选择历史内容,并有较大的包容性。如,必修1所反映的政治内容,范围涉及中国和世界,时间贯通古代到近现代,类型涵盖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有助于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正确地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专题史体例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究。但是,专题体例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由于它只选择历史现象的一个方面学习,缺少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内容,呈现的是不完整的知识系统,从而加大了历史学习的难度。如,专题一中所涉及的各朝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当时的政治现象有关,还与当时的经济和军事现象有关。而教材只涉及政治制度的内容,其教学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二是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如,专题一属于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二属于近代的政治事件,两者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这样,学习专题二就比较困难。三是必修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教材之间历史知识多处重复。如,必修一与必修二中有关欧盟的内容,必修一专题二和专题三中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等等。专题型的历史知识体系是一种学术体系,比较适合选修课程,也适合高中历史的复习。新教材的编者对此已有认识,并采取了一些编写对策。如前所述,“岳麓版”新教材对有关专题内容的调整和合并就是一例。“人教版”则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一是注意避免教材内26容过于专业化和学术化,尽量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有关内容;二是注意参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增补有关历史沿革和背景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三是减少抽象的概念,并注意语言的通俗化,以降低难度。①但是,这样的补救并不能解决体系本身的问题。因为联系是历史现象的基本特征,专题史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与其他专题的历史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专题史体系的学习,必须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的基础。新教材所建立的这种历史知识体系,对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形成严峻的挑战。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史’体系,只是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而初中的历史教学显然还远不足以提供对这种古今中外混编专题史学习的支撑。这或许是本次课改一个不容忽略的误区,亟待在实践中认真研究解决,以确保新一轮课改健康深入地发展。”②这番话很有见地,它指出了我国历史课程标准所确立的知识体系的严重缺陷,也表达了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关切与担忧。我们认为,弥补这一缺陷,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形成新的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历史知识体系。无论是合编还是分编中外历史,体现基本要求的必修教材采用通史体例是明智的选择。至于体现提高性和选择性要求的选修教材,则既可以采取专题体例,也可以采取通史体例。也就是说,选修教材可以写纵向的专题,如中国交通史等;也可以写横向的专题,如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等。二是在现行课程标准条件下,通过对教材的科学编写,形成相对合理的历史知识体系。必修与选修教材在保证其中心内容和核心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适当整合课程标准中的有关专题。此外,要注意从教学实际出发编写教材,适当降低难度,增补相关知识,并提升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教学作用。(二)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教科书要依据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以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一般而言,历史知识的点和面体现教材内容的广度,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教材内容的深度。深度以广度为基础,广度体现一定的深度,二者不可能截然分开。③①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历史教学》,2004年第12期。②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③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27高中新教材所确定的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与统编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版本之间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统编教材相比,新教材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内容,增强了学习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更加注重历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多样性。同时,新教材弥补了高中统编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梭伦改革”等内容。此外,它在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还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内容的比重。新教材通过选择多样性的历史知识扩大了教学内容的范围,但在具体历史知识的叙述范围、广度与深度及其与课程标准的相关性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下面以必修1模块的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为例,加以说明。在课程标准中,该专题的内容标准表述如下:(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表2-1:高中历史新教材《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内容对照所在单元课的名称及其所属子目人教版(第二单元)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火再燃、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2、抗日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岳麓版(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14课鸦片战争:虎门硝烟、《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6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22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人民版(专题二)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国门洞开、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28三、伟大的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大象版(第二单元)第五课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中法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军民的抗法斗争;第六课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日本侵华战争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第七课中华民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与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2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