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整理
HistoryUnifiedExams(SixthFascicule)[original]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一西安事变1时间:1936.12.12;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2背景:①九一八事件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②中国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张杨深受感召③张杨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十分不满,而且与红军作战损失惨重,感到毫无出路④1936年12月初,蒋介石亲自坐镇西安,再次逼迫张杨剿共,经再三劝阻无效3影响:结束十年内战,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二七七事变1时间:1937.7.7;地点:北平3影响:①日本全面侵华②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③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三八一三事变(1937.8.13)结果:上海沦陷背景:淞沪会战:第一次大会战意义: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沿海工业内迁赢得时间,鼓舞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南京沦陷:1937.12.13,迁都重庆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平型关大捷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太原会战:1937.9—11,第一次胜利2平型关大捷:第一次胜利,打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3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标志:1938.10,武汉失守二徐州(1938.1-5)、武汉会战(1938.6-10)三百团大战(1940.8—11);指挥者:彭德怀意义: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过早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中共七大(瓦窑堡,洛川会议,中共七大)1时间:19452地点:延安3内容:①大会中心任务: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②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③指定党的政治路线④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⑤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二日本投降1时间:1945.8.15,裕仁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2抗战胜利的意义:①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了殖民奴役的厄运③弘扬了中国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策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台湾光复:1945.10.25(1895—1945)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4课民主和独裁的较量一重庆谈判1时间:19452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VS蒋介石,张治中3主要成果:①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1945.10.10,人民军队解放区问题未达成一致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和平建国纲领》(很快被撕毁)二内战爆发1标志:1946.6,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2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两个解放区:山东、陕北解放区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战略转折(标志):1947.6,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二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打锦州,瓮中捉鳖,解放全东北,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2淮海战役:中原华东,围而不打,隔而不围淮海战役(徐州),规模最大刘邓,中野,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野战军,总指挥:邓小平解放长江以北华北地区(江北)3平津战役(华北,北平天津)东北野战军(林彪),华北野战军(聂荣臻)三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标志):解放南京(1949.4.23)标志国民党统治结束(1927.4.12—1949.4.23)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雅尔塔体制的形成:雅尔塔会议(1945);美英苏;雅尔塔;内涵:和平共处,大国强权1内容:①确定了联合国的组织章程②决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③美、英两国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④要求波兰领土西移⑤满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划分要求2评价:①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合作②沿用强权政治瓦解标志:1990,德国统一冷战结束:1991,苏联解体(1922—1991)二联合国1成立:1945.10.242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三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制)战后世界经济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GATT)第8课美苏冷战一杜鲁门主义1背景:①美苏争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②根本原因:双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③失去合作基础:在共同敌人消除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取代了战时的友好与合作2冷战序幕的拉开:1946.3,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3正式开始(标志):1947.3,杜鲁门主义出台二两大阵营的形成1两大阵营:资本主义(美);社会主义(苏)2马歇尔计划:1947,援助西欧,控制西欧《北约》(1949);性质: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军事集团3莫洛托夫计划:1947,援助东欧,控制东欧《华约》(1955);性质:苏联同美国在全球争霸的工具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一美、欧、日关系的变化1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19682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演变二美苏争霸(主要史实):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凭借优势力量对苏遏制政策,打压苏联,使苏联的“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设想无法实现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270年代,军事实力上升的苏联向美国霸权发起全面挑战,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西伯利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美国则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3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为改变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同时,苏联因经济发展停滞,军费开支沉重,转而全面收缩。第11课冷战的结束一东欧巨变与德国统一:雅尔塔体质瓦解的标志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标志第四单元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全球经济化第13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一欧洲一体化的背景:1时代背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战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在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中,渴望再次崛起的西欧不得不寻求联合之路2目的: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作用3关键:西欧国家抛开历史夙愿,开启了一体化的进程(德法)二欧共体:1967,欧洲煤钢、经济、原子能共同体三欧盟与欧元1欧盟:19932欧元启用;2002欧洲一体化的影响:①欧盟与欧元的诞生标志着西欧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它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并在整体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②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区域的经济联合提供了成功范例,并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第15课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WTO:1995(中国2001加入)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一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1背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为筹备建国2时间:1949;地点:北平3内容: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建国纲领,全国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决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平→北京,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徽,国旗:五星红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主席4意义: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确立二开国大典:1949、10、1,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共成立28年三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②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③结束军阀割据、内战外战频仍、四分五裂的历史④开创了历史新纪元⑤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⑥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四抗美援朝1时间:1950—19532意义:①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民族自信心,③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④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和和平的环境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土地改革运动1背景:广大解放区农民迫切希望得到土地,恢复农业生产2开始:1950,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开展3内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4特点:变革土地所有制5意义:①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③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36)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一化三改造”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过渡时期(1949—1956)2三大改造:内容:一化三改造物质基础: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一五计划,重工业经济基础: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私有制→公有制内容:把资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完成:1956,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评价: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项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但整体来说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胜利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1一届全国人大:1954,北京;内容:①通过《宪法》②确立人代会制度2《宪法》①地位:国家根本大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②内容: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束了由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③两大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共八大(1956),北京(党开始探索的标志)1背景: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②毛泽东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的标志2内容:1956年,中国共产党八大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③方针: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二三面红旗,1958内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评价:积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够发动起来,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状况和求强求富的强烈愿望消极:①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导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一次严重失误②严重脱离实际的目标,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思想严重泛滥。加上严重繁荣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专家,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第21课文化大革命(1966—1976):开始: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标志:1966年8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印发《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结束: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在此之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的阴谋活动,党和国家的前途成为人们忧虑的问题。1976年10月6日,中央政治局执政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第七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第2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内容:①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实行改革开放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2意义:①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第六分册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