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
必修第二册复习资料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古代中国农业相继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和铁犁牛耕的阶段。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唐代出现结构更加完备、使用更有效率的曲辕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秦朝: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商代有专门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甲骨文中有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汉代:考古出土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织造技术,棉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代蚕桑种植面积扩大,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司母戊大方鼎。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3)唐末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陶器:①原始时代的彩陶:②唐代: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瓷器:①原始青瓷,是一种釉陶,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②唐代制瓷业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除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名句赞美青瓷)享有盛名外,刑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③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河北定窑(白瓷孩儿枕)、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因此被称为“瓷路”。④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的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品种多达十余种。(珐琅彩)▲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bc)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中,违反法令者要受到处罚;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五都指的是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③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诗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独自笙歌彻晓闻”。等描写的就是“夜市”的繁盛。洛阳市场的规模远远超过长安,除长安和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之外,扬州也曾经“雄富冠天下”,浙江的杭州、湖州也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有的街道形成了比较繁华的商业街,草市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陆游在诗中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东京梦华录》在形容汴京(今河南开封)商市的繁荣时,用“市斤最盛”、“车马闻拥、不可驻足”等词汇。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如相国寺庙会每月开放五次,商贾云集,百货杂陈。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清乾隆年间的苏州据说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区段“地值寸金”,四大名镇为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b)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目的:经济上,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君主地位。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和小农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b)政策内容: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免受威胁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aa)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ab)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另一种是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③洋务派的官办企业著名企业:19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19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c)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3、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气息。(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ac)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条件;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晚晴状元,“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代表,1899年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②荣氏兄弟是指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在江苏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ab)原因:①内因: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群众性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②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顾及中国,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间:1912--1919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华侨的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和新增资本速度和规模空前;④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有一定发展。⑤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ac)主要原因:①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民族企业的洗劫和破坏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内战的破坏。可见,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ab)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中共八大的召开(ab)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一主要任务的提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b)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ab)①“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c)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a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bb)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批准成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④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b)①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提出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