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必修2)考点细化
第1页高中地理(必修2)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一人口与城市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的变化,大多为被迫性迁移。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改善物质条件、就业、增加收入等),大多为自发性迁移。4.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5.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区: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6.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2)经济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特点产业革命前缓慢产业革命后加快第二次大战后迅猛(爆炸式增长)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增长率高高低城市功能区分布特点商业区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工业区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住宅区分布面积最广,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第2页字母距离地租功能区对应地租线成因A近最高商业区陡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B中等中等住宅区较平缓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C远较低工业区最平缓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等模式。7.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8.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复杂,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则反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一级中心:上海,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服务范围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二级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务范围主要是江苏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三级中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四级中心:扬州、镇江等城市,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9.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的过程。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不仅带来聚落形态上的变化,还带来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起步早、水平高、70年代后变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世界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25%-30%水平低、发展慢;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60%-70%,出现城市问题和郊区城市化;后阶段城市化水平达70%,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0.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由于部分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水质和水量下降、“热岛”效应等一系列问题。1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发展历史不同导致城市景观差异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和教堂地域文化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群与城市统治权力不同导致城市格局不同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第3页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管理、机械技术(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举例: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一)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条件: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于亚洲季风区,其区位因素有: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适宜水稻种植)、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特点:(1)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4)水利工程量大(二)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形成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特点是:面向市场、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三)大牧场放牧业形成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地价低、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四)乳畜业形成条件:气候温凉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乳畜产品需求量大。特点是: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种类是奶牛;分布特征是紧邻消费市场(市郊);典型地区是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温带海洋性气候,广阔平坦的平原,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是:西欧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五)混合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最典型的是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混合农业,我国的珠三角的基塘农业也是混合农业。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第4页政策等。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强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环境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主导因素的变化:(钢铁工业为例)原料—交通—市场举例:工业区位选择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部门污染类型区位选择水泥厂,酿造厂污染空气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化工厂,炼油厂污染大气,污染水源综合以上两条发电厂,钢铁厂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4.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工业联系(生产的联系基础设施的联系信息的联系)工业集聚(可以扩大规模和生产效益,但是集聚过度会发生工业分散)工业地域从成因看有自发工业地域和规划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形成自发工业地域,规划工业用地建成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建厂,形成规划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1)传统工业区有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丰富的水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处在经济发达的西欧的“十字路口”)。(3)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环境污染严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4)综合整治措施是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发展科技;优化美化环境。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第5页注意: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几大方面来考虑:自然因素:地形(场地)、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信息、个人情感等,环境因素见必修二P.61图4.6。这些因素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原料的影响在减弱,市场、交通的影响在增强(从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如鞍钢和宝钢便可以看出)。(1)意大利新工业区工业的特点(和苏南乡镇企业一样)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企业分散在乡村和小城镇,资本分散,生产高度专业化(苏南乡镇企业没有这个特点)。(2)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发展的条件:①交通运输方便;②70年代原料和能源的大幅度涨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的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3)乡镇企业广布的苏南和意大利新工业区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之间是竞争的关系,地区还没有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特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周期短;研发费用高;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创新的文化和环境,军事定货。5.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持续利用,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②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臭氧破坏、全球变暖等严重的工业污染。6.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促进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7.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地域联系的方式: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商业贸易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第6页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差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8.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如武汉和南京);陆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线(铁路或公路)两侧延伸和扩展(如株洲、筑波);②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浙江嘉兴城市沿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9.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必修2)考点细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