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1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全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气体、尘埃等。2.天体系统的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常见的天体系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天体系统的层次可分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4.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类。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特征: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的特征。5.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等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指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能量来源于氢原子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核经原子过一连串的反应,变为1个氦原子核)2.太阳外部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三层。3.太阳大气经常发生的大规模运动,称为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和耀斑(色球层),它们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4.黑字多的年份和区域耀斑也多。耀斑随黑子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离层)、引起磁暴(干扰地磁场)、产生极光(带电粒子流与高空大气碰撞)、诱发自然灾害。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运动:1)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2)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人们的基本时间单位)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处都相等,均为15度每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上线速度最大。2.地球公转运动: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恒星年,时间长度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的真正周期)回归年,时间长度365日5时48分46秒。-(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4)速度:一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速度大;七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速度小;二地球自转与时差1.产生昼夜交替昼和夜的形成;晨昏线;昼夜交替2.地方时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不同经线地方时一定不同。地方时:东早西晚。3.时区和区时1)时区:每隔15度划分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2)区时: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4.日界线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界线。(东十二区区时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5.计算:东正,西负;东加,西减2三、地球公转与季节1.黄赤交角:目前大小为23度26分。2.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的描述某地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随纬度变化1)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1)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2)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直射时可达最大值(90度)夏至日;南回归线与赤道间达最小值冬至日:北回归线与赤道间达最小值4)南北回归线上:直射时最大(90度)春、秋分时最小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一年的最大值。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则相反。3.季节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2.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3.地震波的划分依据: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下平均33km处,叫莫霍界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另一个在地下2900km处,叫古登堡界面,这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4.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5.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6.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7.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太阳暖大地,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大气多地面的保温作用降低了昼夜温差。3.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4.热力环流原理: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5.海陆风的形成:白天大陆增温快,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陆风)6.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7.高空大气中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8.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个夹角。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1.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圈环流。2.全球近地面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并在一年内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就北半球而言)37个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6个风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带(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风带方向规律: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在地球上的气压带中,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有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4.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气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则形成高气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5.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同纬度太平洋上存在着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同纬度海洋上存在夏威夷高压。6.东亚位于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季风气候比较明显。7.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全年在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分布:赤道及南北两侧特征:全年高温多雨,8.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分布:南北纬40-60度的大陆西岸。特征:全年温暖湿润9.地中海气候成因: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分布: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10.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1.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气旋与反气旋等。2.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主次地位不同,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3.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叫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4.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叫暖锋,过境时: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5.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叫准静止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梅雨天气就是由它造成的。6.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叫气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北气逆)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气旋的气流是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因此多阴雨天气。7.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叫反气旋,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反气旋的气流是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因此多晴朗天气。8.在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台风,而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海域上形成的则叫飓风。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根据时间跨度的长短可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波动上升)。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作物产量、影响水循环过程。4.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5.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致意。全球变暖后,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降低,而高纬度国家则可能增产。46.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加的原因,一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二是:由于毁林。7.针对全球变暖,应采取的措施,如一、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二、植树造林,三、加强国际合作等等。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体按照空间分布划: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2.陆地水体类型: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土壤水等,其中淡水的主体是冰川3.河流的补给类型:大气降水补给、冰雪融水、地下水补给、湖泊水4.河流与湖泊的关系:洪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河流水补给湖泊枯水期: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湖泊水补给河流5.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按照发生的领域可分为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6.水循环的五个环节包括: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7.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2)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4)塑造地表形态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洋流是海水沿着一定方向常年比较稳定的做大规模运动的现象。2.按性质可以将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海区的洋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寒流。3.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地形的影响。4.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3)南纬40度附近海区,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形成自西向东流动的西风漂流。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逆夏顺5.全球大洋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气候: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起到降温、降湿的作用。2)影响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都分布在;而秘鲁渔场的形成则是由于上升补偿流的作用。3)影响航运:顺流航运速度快,逆流速度慢;寒暖流交汇处常形成海雾,对航运不利。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但也使污染范围扩大了。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2.目前人们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3.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4.就大洲而言,亚洲水资源最丰富,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就国家而言,巴西水资源最多,俄罗斯次之,中国居世界第六位。5.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从地区分布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多,冬春少。6.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会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7.人类要实现对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采取措施。开源措施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节流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重视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5利用率。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地质作用。2.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后果: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3.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常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和垂直运动(常常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