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高中学生作文情感失真探讨马斯敏毕业论文
第1页,共14页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高中学生作文情感失真探讨指导教师:邓玉环学生姓名:马斯敏学号:065320012121院系:文学院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第2页,共14页高中学生作文情感失真探讨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学习目标中提出了总体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1][P404]强调了学生感情真实健康的重要性,而过去的大纲在作文教学方面只要求“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本文以高中生作文为研究对象,运用作文心理学等有关理论,结合写作动机、社会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探讨当前高中生作文中出现的虚情假意等失真失实现象的原因。关键词高中学生;作文;情感失真;写作主体;社会文化;教育思想第3页,共14页目录1.前言……………………………………………………………………………42.高中学生作文中看情感失真的现状…………………………………………52.1高中学生作文中情感失真的现状………………………………………53.高中作文情感失真的原因………………………………………………63.1写作动机与作文失真的关系………………………………………………63.2作文教学功利性的影响……………………………………………………83.3远离作文之源-现实生活………………………………………………83.4写作教育性的影响……………………………………………………93.5社会文化的导向作用……………………………………………………104.进行真情实感写作的建议………………………………………………………114.1作文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114.2在写作教学环节中体现写作主体的内在需求…………………………124.3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取人性化的作文评价…………………………125.结语…………………………………………………………………………13注释…………………………………………………………………………………13参考文献……………………………………………………………………………14第4页,共14页1.前言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对学生作文提出的总体要求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①[1][P404]接着对作文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②[P404]对比过去的大纲我们很明显地看到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感情健康,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显然是强调学生作文的真实性。目前国内外关于高中生作文真实性的研究有很多,涉及各个方面,如李海林提出“真实的作文“的含义就是:“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还指“写作”这个行为的真实性,而真实的写作行为就是生活。③北京师范大学刘淼副教授的《作文心理学》一书,着眼于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研究,在学生进行真情实感写作过程的探讨,无论从理论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具有开拓性和可借鉴性。杭州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朱晓斌博士的《写作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对如何进行真情实感写作有比较详细和全面的分析。高西栋的《高中作文失语问题深层探因》、范克勤《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周怿的《让“童心”回归高中作文》、赖素玉《新课程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等都从不同方面对高中作文的真实性进行了分析,是研究高中作文情感失真探讨不可缺少的资料。所谓“真实”的写作,指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自己真实体验到的情感一致,所表达的思想与学生自己达到的思想认识一致,所反映的生活世界与客观实际的生活世界一致。它包括真实的写作内容,真实的感受及真挚的感情。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用表面的“观点正确”“立意高”牺牲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性,导致学生作文成人化、政治化、口号化等倾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④[P409]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⑤[P359]陶行知说:“千教教人求真,千学学做真人。”[1]现在我们都提倡高中生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第5页,共14页实际上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写作中存在着林林种种没有真情,胡乱编造的作文等现状。作文教学长期以来都遵循着旧教材的体系,在作文教学中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按文体循环难以突破的模式,使学生的作文陷入干巴巴的形式和套路中,真情实感被挤出文章;而近年来,高中作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对于作文中根深蒂固的虚假,作文教学改革却只注重形式上的求活求新并没有真正把改革及触及作文叫教学的内核,多是从表面上下工夫,作文情感失真的局面并未得到多大改善。原因是多方面而错综复杂的。大部分教师其实并不真正懂得文章是怎么一回事,教师本人不懂写作,更不知道作文的“真”,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陈旧;作文批改形式单一;再次,学生与老师对待作文的态度都是任务式,老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不得不要求学生写作文,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不得不去写作文,不是出于内心表达的需要的模式写作,离“真”越来越远是意料中的事情。另一方面高中时期是学生由少年转为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心智也开始慢慢地完善,但正是这个年龄独有的反叛精神,使他们追求另类和异样的形式,出现刻意模仿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标新立异的因子,在模仿和学习中他们很难区分是否真假美丑善恶,因而产生了理解的误区,说冠冕堂皇的话或故作高深讲些所谓的哲理的话,以显示文章的与众不同,人云亦云,出现了感情虚假矫情横生的结果。本文以高中生作文为研究对象,运用作文心理学等有关理论,结合写作动机、社会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探讨当前高中生作文中出现的虚情假意等失真失实现象的原因。2.高中学生作文情感失真现状2.1高中作文情感失真现状高中作文情感失真现象是相当严重的,在高中学生作文中我们常看到为取悦他人说冠冕堂皇的话,或者故作深沉讲些哲理性很强的话,乱用比喻想象夸张等手法,更有的是模仿他人的思维和文法,失去自我,把别人的思想情感认作是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别人的文法照搬到自己的文章中,缺失了本真纯洁的自我,从而形成不良的文风,失去属于自己的自我文法与思维,写出口是心非的虚伪之问,生搬硬套一些名人名言,为使作文变得“内容充实”,编入各种各样的事件人物,在对某些政治第6页,共14页口号、时尚观念还没有深刻认识前就大谈其好坏等。很多学生并不是没有反映真实情感的素材,而是缺少真实思想的支撑,不敢把自己的真心写出来。作文的真情实感理应是体现在作文每个细节里,尤其是内心感受里,而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是浓缩了自己个体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也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才能写出打动人的真情实感。然而有的同学在写作过程中在描绘自己的内心情感时,总会拿崇高虚假的话装点文面。比如一写遇到坏人都写要学着保护自己去战胜他,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就要伸出友好的双手尽自己所能帮助他,又如遇到困难挫折就要战胜它,表达自己如何鼓励自己走出困境之类的,但实质上所写的与他自己内心所想的却并不相同,出现了文中一个人,现实生活中另一个人。要知道,遇到坏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积极想办法去战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助人为乐的想法,遇到困难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表现得精神抖擞,勇气百倍的。有的学生为了突出“父亲”伟大的形象,编造了父亲走上抗非前线时的“壮举”。因为是胡编,所以文章不真实,感情不真挚,最后经查实,发现是小作者造假。所谓文有法,文无定法,作文的模式同样是有的,但模式本身只是个参考,使散乱的文章得到一定的约束,但绝不是把模式当成一个死板的框架,然后把自己的文章套死在里面,当学生的作文为了放进容器一样的模式时,真情实感与诚恳的写作态度便无从谈起了。当下的不少教育者在套路技巧方面十分下功夫,认为模式的把握可以达到取得高分的目的,这时写作的各种模式便成了圭臬了,如“开头七法”“过渡照应八法”“结尾六法”等等泛滥成灾,学生们被要求记住这些所谓的“法(模式)”,然后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内容往里面填,不是自己的思想,不是自己的情感,不是自己的见解;也就是没有人的气息,没有人的精神,作文成了古怪的躯壳,作为至此,应称之为何物?3.高中学生作文情感失真的原因当今的高中学生写作中虚情假意、矫揉造作、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事造假、思想造假、感情也造假。其中形成“感情造假”的原因很多,有学生的、有老师的、有学校的、有社会的,下面将作一些浅析。3.1写作动机与作文失真的关系第7页,共14页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上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解决问题的效果。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作文动机是指激发学生的写作活动,维持、引导并推动学生写作行为的动力。而写作动机包括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写作的外部动机因为学生的写作目的存在于其他环境中,所以在某中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写作活动只是满足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具有写作内部动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有独立的自我决定意识,能积极地参与写作过程,在积累、内孕和外化的写作过程中获得充实感和满足感。⑥[p44]叶圣陶说:“假若有多感兴,这当是不吐不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⑦然而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动机、兴趣与积极性而形成的一种消极、被动、异己的心理状态。明显的外部动机强于内部动机,逐渐地形成了带有功利性的写作行为。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作文动机,没有起到激发、维持、引导并推动学生写作行为的作用;学生没有很好地把外部动机上升为内在的精神需求这个高层次的写作动机。从高西栋老师2006年10月份对江苏、北京等地的五所完全中学共1026位高中生的调查可以看到大部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或应付考试而写作文的。这样的写作动机是导致高中生写作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⑧第8页,共14页图片说明:高西栋老师调查结果3.2作文教学功利性的影响在这个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应试教育制度下形成的传统高中作文教学模式依旧大范围地存在着,教师出主题或题目,给出固定的问题格式,然后学生写作,教师按照作文要求批改。大多数教师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一切随心所欲,这样循环的作文课枯燥乏味地存在着,使学生只好跟着教师的感觉走,按照固定的模式填格子,一个学期下来只满足于学生完成作文的数量而不去关注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与否,学生也慢慢地养成了机械地完成作文任务的习惯。在应试教学的驱使下,有些教师对篇章结构进行潜心研究,考前要学生背几篇比较优秀的开头结尾甚至是范文例子,在平时的写作训练没有统一的教学安排,看着高考这支指挥棒来随意更改教学内容;教师的眼中,只有考试说明,没有新课程标准,只有技术性的速效秘招,而没有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作文能力提升。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多从写作技巧角度设计训练体系,过早、过多地要求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如怎样开头结尾,怎样开篇布局;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按统一的格式写作,部分教师甚至随意抬高写作要求,过分地追求“新、奇、巧”,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而且有些教师所布置的写作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不能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命题,使学生意识不到写作的真正价值意义。作文课变成了技术培训课,教会了学生怎样编作文,抄作文,滋长了学生说假话,抒假情,从而导致了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畏惧、厌倦、依赖与趋同等写作心理障碍,学生无心留意观察潜心体验加之平时训练仅仅流于形式,不注重真实情感的表达,产生感情失真是必然的。3.3远离作文之源-现实生活有研究者
本文标题:高中学生作文情感失真探讨马斯敏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3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