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现代化进程、社会进步)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改变中国落后的生活,向世界文明靠拢(一)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原因(外国、中国或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受西方民主思潮、生活方式的影响;2.维新思想、革命思潮的推动3、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4、政治变革,政府政策推动(二)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表现1、衣:(1)服饰变化原因:A西式服装的影响(适体、潇洒)B崇洋风气(西方文化、生活方式)C西方思潮推动(个性解放)D政治因素(辛亥革命)(2)服饰变化:近代A长袍马褂(通常服饰)B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C中山装:辛亥革命后流行(中西合璧:吸收欧美服饰优点,形成近现代民族服饰)D旗袍: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从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现代:A50—60年代中:列宁装、连衣裙(受政治生活、外交政策的影响:中苏友好一边倒)B60年代中---70年代末(文革):军装、干部服(单调)C改革开放后服饰:封闭→开放(色彩、款式)(3)服饰变化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食:(1)饮食变化表现:A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B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以服务洋人华侨为主;西餐原料、西式糖果、糕点、饮料逐渐被国人接受;吃西餐成为近代中国时尚(2)饮食变化特点:中西餐并行于世(3)中西餐不同:原料、烹调方式(重营养与重美味)、就餐环境、礼节3、住:(1)居室建筑变化:A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特点)B西式住宅:鸦片战争后,租界出现西式住宅;30年代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2)居住文化特征:中西合璧,出现西化倾向(如上海石库门)。4、习俗风尚:(1)婚姻风俗:A婚俗变化:近代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婚姻自主成为时尚B婚俗变化特征:删繁就简,从繁锁走向简约C婚俗变化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2)殡葬风俗:新中国成立后,土葬→火葬(3)其他风俗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迫令放足)、使用公历、点头握手礼节、女子受教育步入社会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帝制B民国政府移风易俗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影响总结:1、物质生活变迁的特征:中西合璧、不土不洋。2、物质生活变迁的趋势:从封闭→开放,从封建→近代化3、物质生活变迁的影响:改变中国人的落后生活,向世界文明靠拢二、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体现交通近代化趋势:牵引动力从人力、畜力→机械力)1、更新原因:(1)西方侵略下的客观进步性、西方交通工具的客观影响、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张(2)中国人的努力、洋务运动的推动、群众反帝斗争(3)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2、更新表现:(1)传统代步工具:轿子、马车(2)新式交通工具:A人力车(北平、上海、天津)B自行车:19世纪后期传入,20世纪50年代有自已的自行车制造厂C有轨电车:1906天津D公共汽车:1924上海(世界:1893德国本茨造四轮汽车、1894福特造美国第一辆汽车)E轮船(蒸汽船):1865洋务时期自行设计(世界:1807美国富尔敦)F火车(蒸汽机车)、铁路:自行设计第一条1881唐胥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收回利权运动中快速发展(世界:1814英国史蒂芬孙)G飞机: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航事业起步(世界:1903莱特兄弟发明)3、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优势:(1)速度快(2)动力大(3)费用更低廉(4)更有利于国计民生4、近代交通变化特点:(1)动力:人力、畜力→机械力(2)技术:引进技术→自研自制(3)城市更新显著,农村迟缓(原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4)铁路、水运、航空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原因: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兴办交通业)(5)近代交通业受列强控制,成为列强扩大在华利益、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原因: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中国)5、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1)积极:A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和知识信息的传播,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C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E总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和中国社会进步。(2)消极:有利于列强政治、经济侵略(二)邮电通信设施:近代通信手段的巨变1、表现(1)传统:驿站、民信局(2)近代邮政:1866海关试办邮政;1896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名“中华邮政”(3)电信:1877有线电报(丁日昌台湾);1906无线电报;1932国际无线电报;1949成立邮电部(邮政电信合一)(4)电话:1882传入,2003中国电话用户世界第一2、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他国(2)发展缓慢(3)从个别试办到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3、影响(1)使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捷、简便(2)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生活三、大众传媒的更新:四大传媒1、报刊:(1)发展:A19世纪40---90年代,传教士办报热潮B1873:国人办报汉口《昭文新报》C维新时期:《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D辛亥革命时期:《民报》、《苏报》E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F中共:《红色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2)功能、分类:新闻、商情、政论、娱乐(民国建立后,休闲娱乐的通俗性报刊更受欢迎,报刊趋向大众化)(3)发展原因:封建制度衰落,民族危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印刷、邮电业的发展,洋人办报的借鉴,城市化进程(4)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刊对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有极大推动作用)A旧民主主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的武器,发挥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共向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武器,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C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D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发挥了传播知识、开启民智、议政监督的作用2、广播的普及(1)产生:20世纪20年代,服务于洋人(2)自办第一座:1926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3)全国性第一座:1928中央广播电台3、电影、电视的普及(民众生活的主体)电影:(1)发展(和世界同步):A世界:1895法卢米埃尔B中国:1896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民国时期发展迅速(著名导演、演员)(2)电影发展特点: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电视:(1)电视普及:A世界:1931出现----1954彩色----70、80年代卫星传播B中国第一家:1958北京电视台---1978改“中央电视台”(2)电视普及原因:A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B技术水平的进步,特别是卫星传播技术的应用C电视节目丰富、质量提高D新闻类的信息、体育类现场直播受欢迎(3)影视媒介特点:优点:A制作精良、画面清晰、在短时间内受到充分的视听享受B奇妙的教化功能C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缺点:电影的时效性不强。电视缺乏集体氛围和相互交流4、互联网(第四媒介):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1)发展:1993第一条互联网专线;2003互联网用户世界第三(2)神奇魅力、特点(发展迅速的原因)A集其他三种媒介优势于一体,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力B且价格低廉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信息可以及时沟通、反馈、参与D更主动、更便捷、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查资料、游览报刊、看电影、听音乐、发邮件、聊天(3)利:A改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方便人们的生活,开阔视野,开发智力B催生当代经济生活的新观念、新模式弊:C对网络过份依赖,把网络当作现实生活;D缺乏社会沟通、人际交流,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E影响学习,影响身体正常发育;F暴力倾向游戏还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1)外来文化的影响:列强侵略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近代文明,中西文明碰撞、交流,促进中国社会发生变化(2)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3)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使民主平等思想传播(4)政治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5)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推动各种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三个阶段(1)19世纪中---20世纪中:中西合璧,不土不洋(2)20世纪50年代后----70年代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受政治生活的影响(3)改革开放后:科技影响增强,互联网迅速改变人们生活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特点(1)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变化在地域上存在严重不平衡,城乡差异大(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合,同时也保留民族文化特色(5)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弥,促进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如风俗礼仪变化与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相互促进)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影响:推动近代进程、社会进步(1)政治:有利于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2)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进程(3)思想: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束缚。知识网络:---先总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特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表现:1、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通讯工具)3、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影响考点详解---后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的变化(1840年至1949年)1、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和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表现:(1)服饰: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丰富的传统饮食;西餐;葡萄酒;白半地;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海社会和青年男女尔于光顾的场所。(3)居住: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独院式花园洋房(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废止缠足”、改变传经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②社交礼仪:跑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目。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3、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二)现代的变化:1949年至今(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1、变化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变化表现:(1)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2)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①吃:A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B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讲究营养。②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③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居民住房得到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④风俗习惯:A、1950年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B、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C、改革开放
本文标题: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四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3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