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三一轮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45ppt
必修二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考点考向概览考点概览考向定位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宗教政策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其客观依据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⑤我国的宗教政策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考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原因,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多以体现类和原因类为主,重点考查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材料题多立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措施〖本节重点理论〗一个关系→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两种政策→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三个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四个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四个优越性。名师点睛考点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考点梳理(1)国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中华民族: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总称中华民族。(2)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①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②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③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④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1)是什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为什么:①新中国成立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一致。(根本原因)③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政策。(3)怎么办: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首要原则)(1)含义: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2)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注意:平等不代表没有差别。(3)表现: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1、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2、民族平等并不意味着民族平等的目标已经实现;民族平等并不意味着各民族间发展程度是一样的。3、民族平等不仅是指政治地位的平等,还包括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平等;民族平等不仅是指平等地享有权利,还包括平等地履行义务。温馨提示警示一:我国各民族已经真正实现了平等,但不能说各民族之间已不存在差异。在我国,由于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根源,真正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正平等,各民族之间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但是,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心理状况和思想感情。民族间这种差异将会长期存在。各民族应当互相尊重、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因此,认为各民族之间已不存在民族差别的观点是不对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差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民族平等否认民族差别的存在,不利于正确解决民族问题。误区警示警示二:给予少数民族帮助和照顾并不违背民族平等原则。在我国,各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已经实现了真正平等,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所以,对少数民族要给予帮助和照顾,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这不是违背民族平等原则,而正是为了实现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误区警示警示三:民族平等原则不能理解为事实上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权利(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2)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受历史上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影响,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不能像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那样,充分享有各种平等权利,而存在享有权利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但这不是没有平等权的问题,而是享有权利充分不充分的问题。(3)这一问题只有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中逐步得到解决。误区警示2.民族团结原则(重要原则)(1)含义:指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2)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表现: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根本原则)(1)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2)原因:A.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B.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注意:各民族共同繁荣并不意味着各民族同时、同步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指各民族经济方面的繁荣,也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繁荣。4.三原则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3)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③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④公民还要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⑤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深化拓展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1)地位: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3)前提和基础: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4)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注意:自治地方不包括民族乡(5)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注意:不包括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6)自治权:①地位: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②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③内容: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而不是所有的国家机关。(2)自治权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并不是完全的自治,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温馨提示温馨提示(3)不能把“各少数民族”理解为“各民族”;也不能把“聚居”理解为“居住”,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的地方都实行自治,而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4)自治地方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它是与乡镇同一级别的地方行政单位。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依据(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现实情况:(1)社会基础:“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2)政治基础: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考点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原因: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原因: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原因: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原因: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民族关系、民族原则、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者关系①为了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必须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②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民族政策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对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深化拓展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深化拓展考点5我国的宗教政策1、全面正确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①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②内涵:既保护公民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教的自由。A、信不信教的自由B、信哪种宗教的自由C、信哪个教派的自由D、什么时候信教的自由(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③实质: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即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④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⑤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注意:不能认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鼓励、支持公民信教。正确理解在我国宗教信仰已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1)在我国,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被消灭,宗教已不再是统治阶级扶持和利用的思想武器,宗教从与国家政权有密切关系的一种思想工具转变为纯粹属于公民思想信仰的问题。(2)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宗教政策,宗教不得干预政权、国家事务和文化事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把宗教信仰作为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3)宗教组织是与我国国家政权无关的、信仰宗教的公民的联合组织,是一种社会团体。宗教组织的合法活动是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表达方式。(4)在我国,宗教信仰并不影响公民享有平等权利,也不允许出现因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权利不平等的现象。深化拓展为什么共产党员不得信教?这是否违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宗教对国家来说,是个人的私事,这是就公民的信仰而言的,但是宗教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则不是个人的私事。(2)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武装的,是彻底的无神论者。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武装全党,宣传无神论,带领群众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斗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因此,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共产党员的思想信仰、行为必须与共产党的先进性相一致。如果在共产党员和信教之间,某党员选择了信教,就要劝其退党。指点迷津1、全面正确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①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②目的:A.保护宗教界的合法利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B.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C.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1、全面正确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邪教不是宗教A.含义: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化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难群众,非法聚敛财物,制造事端,进行违法犯罪的邪恶势力。B.本质: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C.态度:取
本文标题:高三一轮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45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4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