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2015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7分)①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讨论、宣传中,常听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论证。这几乎是一个事实陈述,但是,这样说有许多疑点。第一,地球并非只为人而存在,利奥波德曾说:“在土地为我们提供生计这个事实和土地就是为此而存在的推论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区别。”第二,如果由于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就要保护它,若地球足够多,就可以不保护了吗?假如我们有N个地球,那会怎么样呢?②人总是从与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判别道义的轻重.在中国,“家”是一个基本分界线,一般分“家里”和“家外”,推而广之有朋友和非朋友,认识的人与不认识的人。③近代伦理考虑的范围要大得多,但通常仍然限于“同类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黑人”不被算作“人”。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梦”,就是想把黑人变成人的一部分,使之成为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享受人的伦理和权利。随着社会的演化,伦理学讨论的范围有了质的飞跃,试图超出人类而达于外物。④首先是一般的动物,它们被包含在类似于人类的“共同体”内。伦理主体的扩展,是一个远非论证清楚的观念,但却体现了人类思想的超越性,它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并将产生伟大影响的思想。⑤近些年,有一种名叫红豆杉的植物,因其“有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后来竟导致云南红豆杉大量被砍伐,生态破坏极为严重。红豆杉的故事可以得出什么教训?一种容易理解的解读是,人类或者人类中的某一部分(如正在奔小康的中国人)不可过分短视。为了自己或者为了子刊、后代,我们应当保护植物资源,不可为了一时的小利,而损害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这种基于功利主义伦理的解释,直到目前仍然流行,自有它的道理。我们没必要反对人类对植物的利用,利奥波德甚至不反对打猎。⑥但是,这还不够。还有基于非功利考虑的伦理,至少不直接涉及功利目的。这种非功利伦理具有真正的超越性,“利他行为”就是其显著特征。人类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植物、动物并非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从进化的角度看,人足相当晚才出现的物种。当我们有决心扩大伦理主体,把自然界中的土地、植物、动物都视为与每个人类同的伦理主体时,我们就会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⑦我们如果有无数植物可以利用,是否就可以任意处置植物呢?有人回答说,当资源不太多时,仍然要保护,当资源很多时就不必了。但是另有人回答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护地球,都要爱护植物。这两种世界现和伦理观,既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完成观念上从人类伦理到自然伦理的超越是相当困难的,即便观念上我们已经认可了,操作上仍然是一个相当复杂相当漫长的过程,可能是一种无限的过程。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也不要因为过程无限而放弃时时不倦的追求。⑧伦理扩展意味着人类的进步,代表着人类心灵的超越能力突破了传统的束缚。1.第①段引用利奥波德的话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2分)2.“伦理扩展意味着人类的进步”。从全文看,“伦理扩展(伦理主体的扩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在框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文字):(3分)→同类人→→人类动物共同体→。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A.第③段马丁·路德·金的例子足以证明当时的伦理主体还未突破“同类人”的局限。B.第⑤段作者举红豆杉的遭遇是为了告诫人们应当从长远利益考虑,保护植物资源。C.第⑤段加点的“它”,指代“这种基于功利主义伦理的解释,直到目前仍然流行”。D.第⑦段“人类伦理”和“自然伦理”的不同在于前者只限于人类,后者还包括动物。E.第⑧段“传统的束缚”指地球只为人而存在,保护地球是为了保护人类这种认识。4.第⑤、⑥段中,作者认为“功利主义伦理”和“非功利伦理”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后者□□。(每个空格填一个字)(4分)5.第⑧段提到的“两种世界观和伦理观”,其“重叠的部分”体现在______________:“不同部分”体现在______________。(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3分)昨晚,你看月亮了没有?①我热爱三尺讲台,并呼吁社会崇敬三尺讲台。因为,文明从三尺讲台前出发。教育曾是风波叠起的领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沉思和教训。我只想说一些细事,青苹之末,涟漪起处,也许会带来些许启迪。我认为,教育最忌说教,说教多伪饰,失真诚,远深情。教育应具备审美品格。教育要以美好的感情为引线:只有真善美,方能产生精神的魅力,方能产生教育的魅力。②1997年秋,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学生端坐整齐,听校长讲话。他们没有想到,讲话竟是这样开始的。那天是八月十六,我问学生:“昨天晚上,月白风清,你们看月亮了没有?”学生有说看了,有说没看。我接着说:“看月亮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看月亮时,你们会想念妈妈,会想念故乡,会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没想到,这段即兴谈话,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这几年,我在学生的来信中,不断读到他们复述这个话题。我还在报纸上,看到他们写的丈章。一直到2002年,我还读到刘静同学写的一篇文章《今夜月儿明》。她说,当时校长发问时,话音未落,便引来一片唏嘘,有的同学竟当场落了泪。她说,从那次开学典礼后,每年中秋,他们都坐在大操场上看月亮,念儿歌,讲着童年和故乡的趣事,还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句:“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讲着亲情和祖国的话题……③学生的来信和文章,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坚定了一个信念:教育的审美品格是教育的奇妙力量。老生常谈的说教和别致亲切的启迪,效果完全不同。有一次,在处理学生违规事件时,我与美术系学生谈话。我说:“你们都是学绘画的,整天调配颜色,你们说,这世界上什么颜色最美?”学生一时不知我问话的意向,迟疑片刻,我自问自答:“世界上最美的颜色是羞色!”这意外的答案,引起了学生由衷的赞同,会心的微笑。我接着说:“羞色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羞色阻止人走向卑鄙。康德说:‘羞色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羞色使人自爱、自重、自尊,自律,羞色使人止于礼,合平情,趋于善,臻于美。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要后悔!马克·吐温说:‘人是惟一会脸红的动物。’你何曾见过狗红过脸?因为,只有人才有文化,羞色是文化的色彩。”我最后说,同学们,羞色最美,脸上飞起的两朵红云,比什么化妆品都更珍贵,更美丽。这段谈话,引起了学生自尊自爱的思考,许多学生铭记在心,他们经常重提。这段谈话,成为美术系的教育资源。④作为教师,我坚信除了心灵的抚育和引导之外,教育的审美载体,还包括校园的物质设施。我在学校的花丛林带里,选录古典诗词,竖立诗牌。这不仅可以让学生长知识,多识草木花卉之名,更能熏陶学生的品德情操.我相信,当学生面对“小窗从此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这两句唐诗,默诵沉吟,自我感觉会变得美好,他会走近优雅。我认为,校园内的一切,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应该让校园内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为育人开口说话。⑤教育的审美品格,还存在于学校的庄严典仪,如校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训……等等。《礼记》曰:“非礼不诚不庄。”行礼如仪,是精神陶冶的美好境界。庄严的典仪,氛围肃穆,会产生神圣的感情。神圣感是教育重要的感召力量,神圣感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对崇高的敬仰,对美好的向往。神圣感使人敬畏,律己自爱;神圣感勉人向上,走近真善美。《荀子》曰:“形具而神生”,崇高的精神:只有在庄严的形式中诞生,庄严的典仪,是神圣而美好的感情引线。6.第①段中加点的“启迪”是指□□□□□□□□□□(不超过10个字)(2分)7.第③段引用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下列属于马克·吐温作品的一项是()(2分:A.《老人与海》B.《警察与赞美诗》C.《项链》D.《竞选州长》8.分析第③段中“我”与美术系学生交流时的谈话的艺术。(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第④段的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4分)10.全文从三个方面表现了主旨:(4分)(1)________(2)________(3).学校的庄严典仪11.本文的题目“昨晚,你看月亮了没有?”,除了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之外,还有哪些作用?(4分)答:(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12.请以你参加过的某一教育典仪的经历为例,说说你对第5段中“形具而神生”含义的理解和...感受..(100字左右)。(4分)(三)填写名篇名句。(任选4题,在括号内填写所选答的题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4分)13.(1)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_______。(苏洵《六国论》)(3)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孟子》)(4)________,衣食足而识荣辱。(《管子》)(5)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6)不应有恨,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注]此词为南唐破国后所作,词作者当时作为“违命侯”被囚于汴京。14.词中的“锁”用得十分传神,请加以品味。(3分)答:________________15.“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的“滋味”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2分)16.对“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句展开想象,写一段能体现这首词意境的描述性文字。(60字以内)(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春,正月,乙丑朔,陈主朝①会群臣,大雾四塞,入人鼻,皆辛酸,陈主昏睡,至晡时乃寤。是日,贺若弼②自广陵引兵济江。先是弼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陈人觇之,以为内国无船。弼又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广陵,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隋兵大至,急发兵为备,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又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故弼之济江,陈人不觉。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晋王广③帅大军屯六合镇桃叶山。(选自《资治通鉴》)[注]①陈主:南朝陈后主②贺若弼:隋吴州总管③晋王广:晋王杨广17.广陵就是现在的__________(地名)。(1分)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正月,乙丑朔._______(2)陈人觇.之_______(3)后以为常,不复设备.._______(4)营幕被.野_______19.对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1)弼又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3)故弼之.济江,陈人不觉(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1)(2)相同,(3)(4)相同B.(1)(2)相同,(3)(4)不同C.(1)(2)不同,(3)(4)不同D.(1)(2)不同,(3)(4)相同20.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先是弼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2)又使兵缘江时猎21.“弼之济江,陈人不觉”的原因,从天气上看是因为_______;从计谋上看,是因为_______。(3分)(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范缜①盛称无佛。子良②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③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缜又著《神灭论》,以为:“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太原王琰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52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