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制度)最全知识点与延伸问题
政治制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标志。B.商王权:天意,占卜决策。行政管理:设相、卿士。C.西周1.分封制①影响(积)固权,扩疆。(消)加剧中央与地方矛盾,削弱中央集权。互为表里2.宗法制①目的:解决集团内部矛盾,固权。②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小宗。③作用:保证贵族政治垄断,有利统治集团内部。1、宗法制对中国社会影响:(2.③作用)+数千年封建统治者特权凭借。(积极)尊宗敬祖。(消极)血缘亲疏划分尊卑,平等权利受约束。D.秦(中央集权制形成)①前提:统一全国。②皇帝制度:总揽大权,后朝沿用称谓。③三公九卿:丞相(设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务)影响:相配合、牵制,集权皇帝。④郡县制:郡守汇报丞相,县令治民,皇帝任命(打破世袭)。⑤影响:(积极)a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成为世界大国。b促封建经济文化,奠定初步疆域,巩固统一,形成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c奠定历代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历代沿用。(消极)封建专制统治强化,人民处境/阶级矛盾恶化,破坏社会发展。2、中央集权对统一的作用:(秦)皇帝为军事和精神领袖,保证思想统一,共抵外敌,防止分裂割据,有利民族融合/社会经济发展。例:孙中山党魁集权,确立地位,保证国民党内思想统一,组织巩固,行动一致。3、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4、分封制/郡县制比较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按地域划分。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有封地郡县官吏皇帝任调,不世袭,没封地。③诸侯国独立性大,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趋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加强。皇权加强,相权被分割和削弱,直至废除;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控制强化,地方势力削弱;思想控制加强。E.政治制度演变1.中央官制①秦:三公九卿②唐:三省六部,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设六部(执行)相制约,削相权,保皇权独尊。③明:A废宰相(原因)妨碍皇权集中。(影响)秦以来宰相制废除,君主专制加强。B设内阁(评价)只是为皇提供顾问职能。④清A设军机处(影响)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君主专制达顶峰。2.地方行政①秦:郡县制②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措施)推恩令③元:行省制(设中书省,宣慰司.省制开端.)3.选官①汉:察举制②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为贵族)③隋唐:科举制(打破贵族垄断,扩大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第二单元:古希腊(雅典)、罗马A.古希腊民主政治①条件(地理)海洋文明,耕地少,靠贸易。(城邦制)小国寡民,共同血缘地域公民团体,公民参政。(经济)海外贸易工商业发达,工商业阶层追求民主。②雅典(奠基)梭伦:财产分级/公民大会/公民陪审/废债奴制。(确立)克里斯提尼: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顶峰)伯利克里:成年男公民任官/陪审津贴/“黄金时代”。③特点:公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④意义(对雅典)专制盛行下建立较健全民主制,调动公民积极性。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成就,促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对后世)民主理论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础。(特点)⑤局限:原始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隐患。“成年男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奴隶制基础上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民主。B.罗马法①习惯法BC六世纪末,法律与习惯无界限。自成文法BC五世纪中,《十二铜表法》一丢丢地限制特权,保护平民利益。然公民法BC三世纪中前,罗马公民间。法万民法BC三世纪中后,罗马帝国各民族。民法大全三世纪末~六世纪査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完成。②内容:承认私有,法前公民平等。保护奴隶制。③评价a.积极(当时)维系统治:提供法律依据,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后世)欧史上第一部较完备法律,对欧美国立法和司法产生影响。(例:英1689《权利法案》美1776《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法1789《人权宣言》1804拿破仑《民法典》)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推进资本主义的武器。b.局限:保护奴隶制,奴隶处境恶化。1、雅典民主政治对现代①轮番而治:选举制。②公民主权:主权在民。③五百人代议制:比例代表制。④公民大会辩论行为:西方议会制。2、罗马法对现代①陪审制度:西方国家沿用。②保护人制度:律师制度。③承认私有制:体现理性/自由/正义。④法律面前平等。⑤对商品生产的规定:对资本主义民法影响。(如,法/拿破仑/《民法典》)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C.(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17世纪)①前提:英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光荣革命。(经济)英资义发展,资产阶级/新贵族壮大。(政治)斯图亚特王朝与资产阶级/新贵族利益冲突。(过程)1688“光荣革命”a.实质:资产阶级封建势力妥协。b.影响:标志英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资产阶级/新贵族掌权,为君主立宪制确立创造条件②建立标志/确立《权利法案》(目的/主内容)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利(影响/评价/作用)国王:君权受法律约束。议会:立法权/监督政府/决策经济政策。英国:议会权利超王权,国王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确立。③(发展—责任内阁制形成,行政权由国王转移议会)a.标志:1721沃尔波尔主持内阁议会。(本质上的第一位首相)b.产生:国王任命下院大选获胜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定内阁成员/政府成员。c.内阁成员关系:集体负责,对议会负责。d.首相权:行政+通过议会掌握立法,安排政务人员,议会不信任内阁可解散重选。④(完善—1832议会改革:政权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下移到公民民主)a.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b.概况:议会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席位增加。c.作用:保障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推动政治民主化。⑤特点: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混合。议会是权力中心。国王是国家统一象征“统而不治”。首相是政府首脑,掌权,对议会负责。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代议制政府掌权。⑥作用:保障英资本主义发展。结束英封建君主专制,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有效防止独裁。稳定社会秩序。为他国开创国家制度新模式。D.(美国—联邦制民主共和制)①1787宪法a.背景(政)美独立初是松散的联邦国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影响。(思)华盛顿等受启蒙思想影响,想建共和制国家。b.内容(结构)联邦制。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结合。(政权)三权分立,国会立法,总统行政,最高法院-司法c.评价/意义/作用/影响(性质)第一部较完整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美政治制度法律基础。进步性:a.联邦制,有利国家统一/调动地方积极性/美资本主义发展。b.三权分立,突出“分权与制衡”,体现民主精神。c.为他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奠定基础。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存在。剥夺妇女/黑人/印第安人选举权。②联邦政府确立:1789,华盛顿为总统,第一届国会产生。③两党制:19世纪50年代,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峙格局形成,(作用)控制了国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E.(德意志帝国联邦制君主立宪制)①前提:德统一和德意志帝国建立。(原因)19世纪中期四分五裂,阻碍资义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俾斯麦领导普鲁士三次王朝战争。1871帝国建立。②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结构:联邦制)(政体:君主立宪制a.皇帝掌权b.宰相主持内阁,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c.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③评价:(特点)封建残余,军国色彩。(积极)推动资义发展,19世纪末跻身强国。(消极)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F.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789资产阶级革命打击封建势力。1792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1870普法战争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标志:1875国民议会1、三国代议制比较英美德代议制形式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联邦制君主立宪制背景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德意志统一标志1689《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特点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皇权至上权利中心议会总统皇帝元首产生方式国王(世袭)总统(间接选举)皇帝(世袭)政府首脑首相(下院大选获胜多数党领袖)总统宰相(皇帝任命)2、资产阶级代议制特点(德特例)①普选议员组议会,形式上表民意。议会享立法/财政/行政监督。②通常三权分立/分权制衡。③现代国家大都实行政党政治实现制衡,有利民主政治实行。3、资产阶级代议制作用(德特例)①否定封建专制,保证资产阶级民主利益,具先进民主精神,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起重要作用。②有利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防止封建王朝复辟,巩固资义制度。③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无产阶级一定程度可合法斗争,有利维护工人阶级。4、制度创新对国家崛起的作用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经济基础变动。生产力发展。5、法制建设对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法制建设是政治发展的途径,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一、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中英对比中英经济小农经济主导工业革命即将完成政治封建专制、政治腐败、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及不断完善军事军备废弛船坚炮利对外闭关锁国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思想理学主导、盲目自大,无视世界变化自由主义经济、空想社会主义1、第一次(英→中1840~1842)(1)原因(根本)英为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主要)清政府闭关锁国。(直接)林则徐虎门销烟。(2)过程(开始)1840(扩大)1841英占香港(结束)1842清政府求全(3)结果《南京条约》中国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赔钱、香港、通商口岸、关税)(4)影响(经济)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对华商品输出,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政治)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封建到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农民革命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思想)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技术层面)的新思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国民生活。2、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中1856~1860)(1)原因(根本)列强不满足。(直接)列强修约遭拒。(2)过程1856~1858攻陷广州逼天津《天津条约》1858~1860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3)结果《天津条约》公使进驻北京,传教《北京条约》九龙司地方一区(4)影响①经济:经济结构再变动(洋务企业再出现,民族资本主义诞生)。②政治: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半封建半殖民地化加深。③思想: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二、太平天国(1851~1864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下的农民阶级反应)1、(背景/原因/前提)民族矛盾:鸦片。阶级矛盾(根本):腐败政治和剥削。自然(直接):灾害。2、定都天京(1853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对峙清的政权3、《天朝田亩制度》(1853)①内容:土地均分、余粮上交、(目的)建立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社会②评价: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A、革命性:反映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思想结晶。B、落后性:小农经济。C、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4、天京变乱(1856洪秀全)①原因:领导者腐朽思想,领导集团内部矛盾。②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转折点。5、《资政新篇》(1859洪仁轩)①目的:振兴太平天国。②性质: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建设国家新方案。③内容:(政治)习西,法治,选举。(经济)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教育)新式学堂。④评价:A.具资义色彩,最早提出在华发展资义。B.不是农民革命产物,无法满足农民。C.迫于形势没有执行。6、太平天国失败(1864)作用:打击清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提出近代第一个资义色彩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局限性:农民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重任。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背景(国际)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义国家由自由资义阶段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带封建性和军国色彩,为解决国内资源不足、市场狭小,对外扩张。(朝鲜)1894农民起义,给日本可乘之机。(通过朝鲜进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制度)最全知识点与延伸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5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