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外交成就;②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③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②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③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认识新中国初期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二、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三、教学过程A、导入:展示幻灯片:周恩来和英国伯默斯顿各自的一段话,领悟两个道理:①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展示新中国三个阶段外交状况幻灯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状况。)B、合作探究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两大方面进行学习。(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生:学生根据学案梳理第一目:(P108—109)掌握三个问题: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导思想;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并适当补充。2生:回答外交指导思想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生:解读并阐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并掌握各方针的意义。师:展示幻灯片进行强调点拨。知识升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教师展示幻灯片)(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生:根据学案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四大成就。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成就一:同苏联等17各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生:概括背景,理解成就取得的不易及重大意义。师:点拨“历史纵横”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学生认识其签订的重大历史意义。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师:展示三个问题: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有何意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加深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成就三: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在这次会议的作用;特别强调“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使学生认识参加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意义。成就四:参加万隆会议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分析万隆会议的特点2、讨论、分析“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同”与“异”各指什么?3、认识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作用;4、理解什么是“万隆精神”?为了解决以上四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解决以下材料题(教师展示幻灯片)拓展延伸材料:(万隆会议)会议发言中,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但由于受到3美国的挑拨,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诬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回答:1、万隆会议的特点是什么?2、会议出现什么危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什么方针?这对会议起到什么作用?3、“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异”指的是什么?4、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的外交所起作用是什么?万隆精神是什么?拓展知新(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课后得出的认识。)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政策及不同结果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4)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C、小结深化: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D、巩固训练: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初期实践成果:外交政策成熟:外交基本方针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走向国际舞台:参加万隆会议外交成就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4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的含义是()A.在外交上完全追随苏联的政策B.只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C.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D.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2009·扬州模拟)《共同纲领》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一大片”3.右图为周恩来代表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某次重要国际会议的情景。该会议是()A.不结盟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26届联合国大会4.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的广泛支持和响应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5.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于1956年元旦在中国外交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你的发言要点应选择①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③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中国外交思想中最能体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是A.中国自己要发展,就要先促进其他国家发展B.“求同存异”C.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7.(2008·上海高考)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D.国家主权理论8.(2008·江苏高考)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5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9.(2007·广东高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0、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1955年万隆会议的相同点是().都是大国操纵会议B.中国都起了积极作用.都是为解决大国之间的纷争而召开的D.都圆满成功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官……——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材料二:(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租地之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材料三: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材料四: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1952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在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及大连的协议》(1950年2月)请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差异。(4)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参考答案】【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5CABAA6—10BBBCB6二、非选择题11、答案要点:(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2)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3)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4)态度: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做法: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5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