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两种有效途径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两种有效途径许峰一、秩序渐进“五步法”(讲读课文)(一)课内课外“粗识文字”这一步可分为课外和课内两部分。我的具体做法是:提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参考资料疏通全文,教师要检查并适当公布检查结果。上课时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相互提问、答疑,学生答不出的,再由教师解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各小组得分可公布在黑板上或记录在班级评分栏里。(二)有的放矢“我问你答”通过前面的粗识文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所以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查缺补漏、突出重点。教师在备齐时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全面、有层次地理解并掌握课文知识的问题,教师问,学生答。(三)构筑框架“庖丁解牛”具体做法是:分小组把各段的大意写出来,进行分段分层,然后教师收集各小组不同的,让全班同学来时行评价、鉴定,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引导,最后师生共同确定最佳结果。(四)各抒己见“借鉴欣赏”让学生查阅各种书籍和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特点、优劣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要求他们慢慢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另外,还可以先由教师做示范,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赏析他们认为精彩的语句。(五)情景设置“朗读背诵”文言文教学还要和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结合在一起。在平时练笔中,鼓励学生用文言文或半白话文写作,当然,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可定时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也可以上完一单元文言文后,布置一篇与这一单元内容相吻合的作文,提示学生多引用课文里面的句子。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晚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采用话剧、演讲、竞赛、接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喜欢学,喜欢读,喜欢背,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氛围。二、突出主体“四环节”(自读课文)(一)动手动脑“反向对应”教师先参阅各种有关书籍,把文章翻译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翻译疏通全文,并要求学生用笔把课文中标示出自己认为重要或自己不能翻译的字或词。这种对应翻译,一方面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学生在听教师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听觉、视觉,而且需要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的翻译和古文的对照本来就有一个想像和变通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良好的锻炼。(二)培养创新“质疑求异”在对全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一部分学生很有可能对文章里面的个别翻译存在一些疑问,教师则应顺势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和见解,然后在全班同学中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勇气与合理部分。尤其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定,教师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新的东西。(三)归纳总结“择善而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同初中阶段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高中生应该学会归纳总结。在这一部分里,教师要能接受学生归纳的不完整性,学生能做多少算多少,只要做了的就应当给予鼓励。另一方面,教师作了一定提示以后,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学习积累,选择一部分字、词、结构、文章特点等知识来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做的工作,只是收集、整理、鉴定。最后的结论还得由学生完成后。(四)课堂互动“自主作业”在课堂上,除了师生互动以外,学生之间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来学习,因为分了小组以后,学生互动学习就具备了很多利的条件。在一堂文言文课的最后环节,小组的同学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分析,甚至争论,可以全班做同一道题,也可以各小组承包不同的题。后一种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它更具可比性、竞赛性和趣味性。教师只负责引导、指点,利用课余时间抽查一部分小组即可。作文,写出你的思想来许峰一、感悟自然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引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东流之水引发时光飞逝、生命短暂的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给人以启示;客观事物是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再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再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再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再如“条条大路通罗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无不是我们熟知的深蕴哲理与人生智慧的名句。只要我们认真思索,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让大自然的万千景像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给我们的写作提供无限契机,并在与自己的心灵碰撞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写出立意深远的习作来。欧阳修的《秋声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峻青的《秋色赋》、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等都是很好的范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自然多加观察,多加留心,要用心灵去与自然对话交流,要学着因春天小草透出新绿而感悟到新的生命诞生,要学着因秋天落花而感悟到美好的一切都是那么容易消逝。这样,学生就有可能打开思路,写出立意深刻的作文来。二、关注社会学生学习紧张,观察了解社会和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而且他们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生活空间只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因此,有些学生写作的时候取材的范围不广,视野不宽,总是写一些学校琐事,内容老套,既缺乏可读性,立意也很难深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我们似乎应该原谅学生。但实际上,身处社会之中,学生又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完全隔离呢?再仔细想想,学生难道真的没有时间了解社会?平时看报刊、听新闻,不正是了解社会的好时候?课余时间,同学三五成群,谈论谈论天下时事,不正是拓展视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提高认识的时候?所以,不是学生不了解,关键的问题是,学生在构思写作的时候,会不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社会现象。有没有这种社会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选材角度与思考力度。所以,平时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种关注社会意识的训练。三、解读人生尝试解读人生,这是使自己的作文思想深刻的一种好办法。要解读人生,初看较难,实则不然。就拿我们身边的作品来看,思索人生的也很多。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学者对人生这一命题作了思索,并作出了各自的解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人从人生的短暂中,得出了及时行乐的结论;“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加,强烈的人生感慨融于诗中;“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这是李白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的藐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又是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发生的狂放之言:“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无敌。”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中对人生作出了经典的诠释。“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总是难免沉浮;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的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炼。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率真、谦虚的态度,乐观向上,向前迈进。”日本作家松下幸之助在《谈人生》中为我们指出了应有的态度。那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对人生作出自己的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就使得习作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了吗?
本文标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两种有效途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67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