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生物必记的教材146个结论
1高中生物必记的146个结论必修11.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2.根据特征元素推测化合物种类:S(Fe)→蛋白质(血红蛋白),Mg→叶绿素,I→甲状腺激素,P→核酸(ATP、磷脂)。3.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仅含C、H、O,脂肪和固醇均含C、H、O,磷脂含C、H、O、N、P,蛋白质含C、H、O、N等,核酸含C、H、O、N、P等。4.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与代谢速率、生物抗逆性有关:比值越大,生物代谢越旺盛,但其抗逆性越弱。5.细胞内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线粒体(呼吸作用)、高尔基体(合成多糖)等。6.无机盐组成细胞的成分:Mg2+是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PO3-4是组成[H]必需的成分。7.无机盐参与并维持生命活动: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植物缺硼会造成“花而不实”。8.Na+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K+则对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HCO-3、HPO2-4主要用来维持内环境的pH平衡。9.糖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重要的多糖有纤维素(构成细胞壁)和糖原(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和肌肉细胞中,肝糖原易被酶水解成葡萄糖,维持血糖平衡)。10.脂质包括脂肪(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和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1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每种氨基酸分子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的差异在于R基不同。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不参与肽键的形成。肽键:—CO—NH—。12.蛋白质的相关计算:①氨基(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羧基)数;②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原子的总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③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④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水解需水数。1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①氨基酸层面: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②多肽层面: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14.蛋白质功能多样性:酶——催化作用;血红蛋白、载体——运输功能;胰岛素、生长激素——调节作用;抗体、干扰素——免疫功能;糖蛋白——识别作用;结构蛋白——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如羽毛、头发、肌肉等。15.核酸构成生物的遗传物质:具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16.DNA和RNA在组成上的差异:DNA含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RNA含核糖和尿嘧啶。17.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19.自由扩散:不需载体,不需能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例如:H2O、O2、CO2、乙醇等。20.主动运输:需载体,需能量,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21.协助扩散:需载体,不需能量,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例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22.胞吐和胞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消耗ATP。如大分子或颗粒物质。23.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2散的现象。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一是有半透膜;二是膜的两侧有浓度差。24.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都是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的,但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25.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上的直接联系:在真核细胞中,内质网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中间还与许多细胞器膜相连。间接联系: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可以通过“囊泡”实现相互转化。26.生物膜系统在功能上的联系(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供能)。27.特殊情况下物质穿膜问题:(1)分泌蛋白从合成、运输到排出细胞外是通过出芽形成囊泡的方式,不穿过生物膜。(2)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作用通过0层生物膜,如神经递质的释放。(3)细胞核内外的大分子,如蛋白质、信使RNA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未通过膜结构。28.动植物细胞均有的细胞器: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高等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植物能合成多糖的细胞器有叶绿体、高尔基体。29.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具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溶酶体;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30.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产生ATP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31.含有核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遗传物质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32.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核糖体(间期蛋白质合成)、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供能)。33.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液泡、中心体等。34.核孔:是mRNA、蛋白质等进出的通道,但DNA不能通过,即具有选择性。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量多的细胞,核孔多,核仁大。35.核仁:在细胞周期中有规律地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36.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溶液)着色。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37.细胞核功能: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38.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39.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40.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而底物浓度、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并不改变酶的活性。41.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时,底物和酶应达到相同的预设温度(pH)后再混合。42.不同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如唾液淀粉酶的为37_℃,α淀粉酶的为60℃。不同部位消化液的最适pH不同,进而使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唾液的为6.2~7.4,胃液的为0.9~1.5,小肠液的为7.6。43.ATP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表示普通化学键)。结构特点: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贮存)。生理作用:直接能源物质。44.生物体内ATP含量不多,但转化迅速,保证持续供能。45.植物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动物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46.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除C3还原之外的各项生命活动。47.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48.有氧呼吸的产物:水、二氧化碳。②无氧呼吸的产物: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等),高等植物某些器官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3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③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49.呼吸作用方式的判断:如果某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方式都有(以葡萄糖为底物)或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50.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反应式:a.C6H12O6――→酶2C2H5OH+2CO2+少量能量;b.C6H12O6――→酶2C3H6O3+少量能量。51.叶绿体中色素的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色素的种类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前两种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后两种主要吸收蓝紫光。52.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和光反应产生的[H]、ATP。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④能量变化:在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的产物[H]是暗反应中C3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53.光合作用总反应式:CO2+H2O――→光能叶绿体(CH2O)+O2。54.细胞周期的条件: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为止。55.分裂间期的物质变化:①完成DNA复制——每条染色体上一个DNA复制为两个DNA。②合成蛋白质——主要是用于形成纺锤丝(星射线)。56.有丝分裂图像:1-细胞壁2-染色体3-纺锤体4-细胞板57.分裂期各时期的特点:①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核膜、核仁消失,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纺锤丝变成纺锤体,形态散乱)。②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③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平均分配并向两极移动)。④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变成纺锤丝,核膜、核仁出现,细胞壁重建(植物细胞)]。58.减数分裂特有染色体行为: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59.遗传物质减半发生时期:①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②与体细胞相比DNA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60.细胞的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意义: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61.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一大(核大)一小(细胞体积小);一多(色素积累)一少(水分减少);两低: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62.细胞凋亡: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细胞编程性(程序性)死亡。63.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易扩散和转移。64.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砷、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65.癌症机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分裂。必修2466.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67.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的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同时加入蛋白质的实验组没有提取到S型细菌,所以也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6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标记噬菌体:用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②侵染: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③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④离心:使上清液析出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69.DNA的结构:五种元素:C、H、O、N、P;四种碱基:A、T、G、C,对应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碱基;两条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一种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70.DNA的特性: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71.DNA的复制:①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②复制的场所:主要场所是细胞核,但在拟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如质粒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必记的教材146个结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7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