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生物必修III重点内容归纳提升
必修III重点内容方法技巧和归纳提升-1-“三看法”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2-生长素作用两重性曲线解读(1)图1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不同,表现为两重性:①A点——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②A~C段(不含A点)——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③C点——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促进效果最好。④C~E段(不含E点)——仍为“促进”浓度,只是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⑤E点——促进生长的浓度“阈值”——低于此值时均为促进生长的“低浓度”;超过此值时,将由“促进”转向“抑制”,从而进入抑制生长的“高浓度”;处于此值时,对植物生长的效应与A点相同,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⑥B、D两点——生长素浓度虽然不同,但促进效果相同。(2)图2表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依次为根>芽>茎。(3)图3表示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性强。-3-1.激素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1)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2)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①器官脱落②种子萌发2.植物生长与多种植物激素之间的关系3.赤霉素与生长素在促进茎秆的伸长方面的关系-4-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①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②缺点:使用不当会影响产品品质。(2)应用实例①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种子的休眠;促进芹菜等的营养生长,增加产量。②用NAA促进黄杨、葡萄的生根;对棉花进行保花保果,防止脱落。③用乙烯利促进黄瓜的雌花分化;促进香蕉、柿、番茄的果实成熟。④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5-1.植物激素相关实验设计的三个要素(1)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2)实验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3)实验材料处理:胚芽鞘去尖端、玻璃片和云母片阻断生长素运输;不透明锡箔纸和盒子遮光;琼脂块运输或收集生长素。2.植物激素实验方法的九个“关键词”(1)插:指在植株的某些部位插入云母片或薄的玻璃片,影响生长素的转移。通过变换“插”的位置和方式(尖端或尖端下部、垂直或水平插入),影响生长素的水平分布或极性运输。(2)切:即切掉,指通过切除植物的某些器官(茎尖、成熟叶片)影响植物激素(生长素、脱落酸)的产生。(3)收:即收集,通常用琼脂或羊毛脂膏收集来自茎尖或其他器官所产生的激素。(4)补:通过喷洒、涂抹或借助于羊毛脂膏、琼脂等补充生长素,影响植物生长。(5)转:借助旋转装置的旋转保留或改变重力或光照的单向刺激作用。(6)倒:改变植株的正常生长状态,将其平放,影响植物生长素的分布。(7)照:通过单侧光照的刺激影响生长素的分布。(8)度:通过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分别作用于植株的某些器官,观察其效应。(9)套:将锡箔或其他不透光的材料套在尖端或尖端的下方,通过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从而影响植株的生长。-6-1.判断内环境成分的“三看法”2.巧用单箭头判断内环境物质交换(1)分析单箭头—→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淋巴流向:淋巴→血浆双箭头—→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2)结论:淋巴的形成和去向都是单箭头,故丁是淋巴,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甲是细胞内液。-7-1.组织水肿成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2.人体血浆pH稳态的维持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3.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8-1.“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反射弧各部分的判断及完整性分析(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②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2)反射弧完整性分析①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刺激后既无感觉,又无效应。②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刺激后有感觉,但无效应。-9-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1)局部电流方向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2)兴奋的传导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3)两者关系――→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2.神经递质的释放及去向(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3)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10-1.“三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1)曲线表示膜内外膜电位的变化情况;(2)A线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使K+外流。(3)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4)BC段: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5)CD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6)DE段: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原静息水平。-11-1.血糖平衡调节过程2.糖尿病的病因-12-1.分级调节的基本模型①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②反馈调节:如图中“相应激素”含量的变化,又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影响“相应激素”的分泌量。2.反馈调节的类型与实例①正反馈的实例: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②负反馈的实例:大多数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等。-13-1.图解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2)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14-2.水盐调节的中枢—下丘脑人体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3.图解水盐调节(1)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2)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15-巧判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类型(1)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调节属于甲类型,即:(2)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乙类型,即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分泌。(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丙类型,即:-16-1.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2.免疫细胞的3个易误点(1)吞噬细胞并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2)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3)浆细胞(效应T细胞)并非只来自于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B细胞(T细胞)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细胞分化而来。-17-“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2)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可用图表示:(3)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18-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模型1.若该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则a、b、c、d、e分别表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a、b、c、d、e分别表示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3.若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则a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的变化,可促使c(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通过d(体液)运输后,作用于靶器官e(肾小管和集合管)。4.若该图表示血糖的神经调节途径,则a表示下丘脑,b、c、d、e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器官或靶细胞。-19-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1.类型示例(1)模式图(2)统计图(3)曲线图(4)柱形图2.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20-1.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2.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项目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速率)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K值(环境容纳量)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21-1.辨析生存斗争、竞争与种内斗争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括竞争,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2.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右图曲线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22-1.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1)群落演替的方向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2)群落演替的结果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②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③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2.“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3-1.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1)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的同化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2)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1/W1)×100%,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2/D1)×100%。2.生态金字塔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各营养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特点正金字塔形一般为正金字塔形,但可能出现“倒置”,如“树→昆虫→鸟”一般为正金字塔形象征含义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一般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一般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升高逐级递减-2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的关系(1)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主要体现在: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必修III重点内容归纳提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7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