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全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巡回培训
全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巡回培训中医针灸推拿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目的:为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第二册第一分册之学习纲要18项适宜技术针灸推拿+熏洗疗法230个常见疾病3106个常用穴位第一章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刺示意图基本操作方法•针刺流程: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3个消毒▲单手进针★捻转提插■“得气”: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标幽赋》(金·窦汉卿)针刺示意图经络经络•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灵枢》:“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经络1经络2经络3穴位•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少的地方。也叫穴、穴道。•腧穴作用:输注气血,反应病证,防治疾病。穴位1穴位210个常用穴位•四总穴(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总穴,两个在上肢,两个在下肢,一个是足阳明,一个是手阳明,一个是足太阳,一个是手太阳,它们均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对头面躯干部位病变起远端治疗作用.足三里治腹部疾病,委中主治腰背疾病,列缺主治头项病,合谷主治面口病.•新增四总穴(内关、三阴交、阿是穴、水沟)•环跳和阳陵泉四总穴(1)1肚腹三里留——足三里人身体前面的疾患,应以足三里为主治疗。尤其“肚腹”这个部位的任何疾病,如胃弱、胃寒、胃痛等,都要用到足三里这个穴。足三里既可升补脾气,又可和降胃气,对脾胃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主治脾胃疾病。此外,胃经循行之头、面、胸腹、腿、膝、趾出现病症,均可选用。足三里又是保健要穴: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化脓灸)。“经之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能。四总穴(2)2腰背委中求——委中人身体后面的疾患,应以委中为主治疗。尤其“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考虑委中穴。委中穴在腿腘窝横纹线中间。各种原因之腰背疼痛,无论虚实都可考虑此穴。既治小便难,又治遗尿,同样是双向调节。膀胱经循行之头、项、背、腰、臀、下肢后面的疾患,首选委中。四总穴(3)3头项寻列缺——列缺人身体头颈躯干两侧之病变取列缺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列缺是肺经络穴,可解表散寒、清肺止咳;又与大肠经表里,故治颈、头部疾病。主治疾病: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四总穴(4)4面口合谷收——合谷人身头面躯干前面疾患可取合谷。“面口”主要指五官、唇、齿及头部。合谷有疏风、开郁、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牙痛、咽痛、鼻塞。面肿、目赤,头晕,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另外与太冲合称四关,能调气活血,具有镇静作用。新增四总穴(1)5心胸取内关——内关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多种疾病治疗时的首选穴。内关在腕内侧横纹上2寸,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郁证,眩晕,中风,热病,肘臂挛痛等。新增四总穴(2)6小腹三阴谋——三阴交小腹病变,主要指生殖系统病变,当取三阴交。该穴是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在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脚气,下肢痿痹。新增四总穴(3)7酸痛阿是穴——阿是穴阿是穴,又称天应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是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治疗部位的腧穴。《内经》讲“以痛为输”,也就是说阿是穴既能反应疾病,也能治疗疾病。阿是穴一般以治疗各种局部性痛症为主,还可以治疗躯体病、脏腑病以及任何与之相关的病症。新增四总穴(4)8急救刺水沟——水沟水沟在人中沟中上1/3处,是急救要穴。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症,惊风,牙关紧闭,脊背强痛,挫闪腰痛等。可针刺,亦可指掐。环跳9坐骨刺环跳——环跳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主治坐骨神经部位的病变,包括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踝肿痛不能转侧,挫闪腰痛等腰腿病证。阳陵泉10筋病取阳陵——阳陵泉阳陵泉,属胆经,为八会穴之筋会穴,可治一切筋病(软组织病变)。临床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头痛•面瘫病•肩凝症•腰痛病第二章艾灸疗法灸法是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常用于一切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等证、久病体弱以及亚健康调理。《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方法艾灸操作方法(1)•悬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5厘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一般灸至皮肤潮红为度。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回旋灸:10分钟-15分钟。艾灸操作方法(2)温和灸: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施灸时间10分钟~15分钟。艾灸操作方法(3)雀啄灸:5-10分钟。艾灸操作方法(4)温盒灸:20-30分钟。(随身灸)艾灸方法(1)•直接灸和间接灸。间接灸又分隔物灸和悬灸•隔物灸•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艾灸方法(2)•2、隔盐灸: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直至灸完应灸壮数。艾灸方法(3)•3、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3-0.5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炷放置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直至灸完应灸壮数。艾灸保健养生要穴(1)•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方法。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通过艾灸即可温补脾肾,补益肾气,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预防早衰。•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位于膝眼下3寸,胫骨旁1寸。调补足三里,实即培补后天,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灸保健养生要穴(2)•关元:又名丹田,是任脉之穴,位于脐下3寸。功能:为一身元气所在,为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具有通调冲任,调理气血,被肾固精的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灸保健养生要穴(3)•命门:又名精宫,督脉之穴。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功能:男子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是生命的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灸保健养生要穴(4)•中脘:又名太仓,任脉之交会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功能:调理胃气。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灸为主治疗•感冒•面瘫病•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痛经•膝痹病•项痹病•腰痛第三章拔罐疗法•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拔罐技术(1)•1、留罐:拔罐后将罐子吸拔留置在施术部位5-10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拔罐技术(2)•2、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拔罐技术(3)•3、闪罐: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拔罐技术(4)•4、刺络拔罐: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在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5-10分钟。拔罐后皮肤罐印分析(1)拔罐时,皮肤对拔罐的刺激会产生各种反应(主要为皮肤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我们称这种反应为“罐斑”。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罐斑不同,临床意义也不同•1、拔罐后皮肤颜色鲜红而艳、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2、拔罐后皮肤颜色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拔罐后皮肤罐印分析(2)•3、拔罐后皮肤颜色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紧黑而黯的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4、拔罐后皮肤颜色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5、拔罐后皮肤颜色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6、拔罐后皮肤颜色为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罐印呈散发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淡紫并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在平安健康网中医频道的采访中还发现,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拔罐后皮肤罐印分析(3)•7、拔罐后皮肤颜色呈鲜红散发点: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需要调节内脏功能。•8、拔罐后皮肤颜色潮红、淡红:虚症;•9、拔罐后皮肤颜色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10、拔罐时罐中有水珠:寒湿重。•11、拔罐后皮肤微痒:风邪、湿症。拔罐后皮肤罐印分析(4)•12、拔罐后皮肤有水泡、水肿、潮湿现象:寒症、湿气盛;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13、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14、拔罐后皮肤颜色没有或无明显变化,或很快恢复原样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随着病情的好转,皮肤上的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预示病情在逐渐痊愈。拔罐为主治疗•感冒•腰痛病•带状疱疹第四章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用特制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驱邪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益气扶正、调节免疫能力,理筋通络、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尤其对外感性疾病、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刮痧操作(1)•(一)刮痧器具的选择•(二)握持刮痧板方法•根据所选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度为宜。•(三)刮痧的次序•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四)刮痧的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头部
本文标题:全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巡回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7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