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高中规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高中规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规范议论文是与议论性散文、杂文、随笔、评论等文体相对而言的一种议论文体,是指以论点、论据、论证构成清晰论证结构的议论文。规范议论文的结构通常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要求是开头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引论),主体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论点(本论),结尾归纳总结(结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对问题的分析,由于分析方法的不同,议论文也就形成了相应的结构模式。高中规范议论文最常见结构模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引、议、联、结”式四种。一、并列式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一)并列式的基本模式并列式结构的基本模式有论点并列和论据并列两种。论点并列,顾名思义,就是几个分论点领起段落形成并列。论据并列是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形成并列。1、论点并列模式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1+论据1+分析论证本论分论点2+论据2+分析论证(一般来说,分论点句式应分论点3+论据2+分析论证保持一致,组合起来是排比句)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示例:题目《稳重求胜》引论: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分论点1:沉稳从志而来+班超的事例+分析论证本论:分论点2:沉稳从难而来+周文王、孔子等人的事例+分析论证分论点3:沉稳从无欲而来+项羽的事例+分析论证结论:略简评:这是04年江苏高考一考生的作文,文章是按照论点并列的结构来写的。开头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设置“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三个分论点形成并列,用班超、孟子等人的事例进行充分论证,论证有力,条理清晰[2]。2、论据并列模式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实例1+分析论证本论实例2+分析论证(论据并列段首虽无分论实例3+分析论证点,但是分析论证必须点题)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例文纲要:题目:《什么是人的灵魂?》引论人的精神就是人的灵魂。斯巴达克+分析论证(点题)本论贝多芬+分析论证(点题)米勒+分析论证(点题)结论:略简评:这篇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用齐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倒和文天祥宁死不屈三个事例论证中心论点,虽然段首没有分论点的支撑,但是材料丰富,论据充足,作者在每个事例的分析论证部分都很注意点题呼应,照应中心,也显得结构严谨,无懈可击。(二)并列式的基本要求第一,分论点的数量一般为三个,行文时要注意主次、先后等顺序。第二,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段中心句应在段首。第三,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第四,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二、对照式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以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一)对照式的基本模式引论:点(点出中心论点)正(正面提出论点+正面举例论证)本论反(反面提出论点+反面举例论证)结论结(总结全文,前后呼应)题目:《勿为情所障目》引论:点(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正(为情所障,不见泰山)本论反(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结论结(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勿为情所障目。)简述:这篇文章不属于绝对标准的对照式议论文,因为正反两部分没有分论点支撑,但是两个事例典型,“深”部分原因剖析深刻,论述了挑战的魅力所在(自信、自强、自尊、),整篇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二)对照式的基本要求第一,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否则就不能形成对照。应侧重一个方面进行论述,另一个方面起烘托、陪衬作用。第二,为了使文章条理清晰,正反两个方面引起的段落的段首,一般有正反两个分论点。第三、采用这种写法要注意分段,增加层次,不要正面反面各写一大段。如果觉得一正一反过于单薄,也可以增加层次,反复使用正反对照。示例:《脊梁》三、层进式层进式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一)层进式的基本模式引论:是什么(这一部分,可以指明问题的实质,可以申述论述的范围,也可以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还可以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为什么(揭示原因)本论怎么办(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论:(总结全文,前后呼应)例文纲要:题目:《学贵善问》引论:是什么(学习方法的一种就是问)为什么(首先,问能解惑;其二,问能知新)本论怎么办(法一:先思后问,问后熟思。法二:态度谦虚,要看场合)结论:(多问,适应形势发展)(二)层进式的基本要求第一,“是什么”位置在首段,一般要对论述对象的概念做必要的解释或说明。第二,“为什么”“怎么办”是本论的主体,但是不能平均用力,一般选择其中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论述时应有所侧重。四、“引、议、联、结”式“引、议、联、结”式写作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个人身边琐事无不可写。它常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或由事入议,或因议而言事,旨在简而能明,能因小见大。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主要是教先叙材料后发感想的写法,因为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结构一般由“引”“议”“联”“结”四部分构成。(一)“引、议、联、结”的基本模式引论引(引材料、亮观点)议(发议论)本论联(联现实)结论结(做结论)例文纲要:题目:《可以填平的鸿沟》引论引(由高二李明想参加有益社会实践却遭到父母反对而离家出走的事,点出中心。)议(阐释鸿沟出现的时代背景和解决办法。)本论联(联系因代沟问题而使孩子走上不归路的反面例子)结论结(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二)“引、议、联、结”的基本要求第一,语言要简练,不能拖沓,尤其在“引”和“联”两部分。第二,议论要越过现象深入本质,能够揭示事情的内在联系。第三,各部分的段落字数要有节制,要合理分段,避免出现“一篇文章四大段”现象。例文:并列论点稳中求胜江苏考生梁山泊好汉中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人,却以戍土居中。何也?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于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得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在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大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恋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终被困方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简评:这篇议论文采取了用分论点支撑中心论点的写法来结构文章。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设置了3个分论点:“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并对分论点展开了充分的论述。而且,这三个分论点,又是“层层深入”的,这就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另外,本文所用例证,许多来自高中语文课本,用得也相当精彩。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学好现行高中语文课本是十分必要的。并列论据什么是人的灵魂?人的灵魂就是人的精神。“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元帅的魂;“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杜甫的魂。滚滚历史长河中,抬眼望去,那些璀璨的夺目的光辉仍在闪耀,我觉得,那就是灵魂!正是这些魂凝聚成我们民族的骄傲,带我们涉过五千年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铁锁而躺进血泊之中,被屈辱损害的人们自此不再相信眼泪。我曾追问自己,是什么支撑着他内心的坚强?于是,在模糊的有些沧桑的镜头里,出现了一双慑人的眼睛,隆凸起的肌肤,还有一个冷冷的声音传来:“听说过生活在囚狱中的两个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吗?我和他们一样,只是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还有,为我不屈的灵魂!”我想到了贝多芬,他以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一生,就是在和“命运”抗争,他是主宰“命运”的典范。贝多芬青少年时期穷困悲惨,14岁开始自己谋生,17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堕落,自己又得了天花和伤寒,弟弟妹妹年龄尚小,全家陷入贫困交加、孤立无援的困境。他26岁那年,又不幸双耳失聪。“命运之神”对他真是太残酷了。然而他从未绝望,并以坚强的意志顽固地同“命运”搏斗,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不朽传世之作。他的著名的第九交响曲,是在耳朵全聋以后创作出来的。贝多芬在音乐上的贡献,至今没有哪一位音乐家能与他相比。他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他的事业与前途,同社会客观条件给他安排的所谓“命运”,是相等的不相称!我又想到了米勒,这个毕生以农民身份抵挡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的思想家,对于上流社会,他始终用一种宁静来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场面时,他感叹到:“可怜的小王子!”他只是那样固执地画他笔下的农民,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宁静、安详底下,我突然读懂了他的灵魂,那是一种精神的亢奋和内心的激动。对米勒来说,任何财富都阻挡不了他对完美的追寻,他只是勇敢的追寻灵魂的高洁,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我一直在追问,什么是人的灵魂?他们的声音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人一旦有了某种精神,并为之战斗不已的时候,他的灵魂就会屹立于云霄,生生不息。”灵魂,是上天在骨子里植下的一方净土,让卑微的生命变得纯净、肃然和旷世。点评:本文作者善于从话题中引出问题:什么是人的灵魂?这一问题就为全文确定了主旨——人一旦有了某种精神,并为之战斗不已的时候,他的灵魂就会屹立于云霄,生生不息。为突出这一主旨,文章前半部分运用抒情加上排比句,点出主旨。接下来运用典型的事例,三个叠加的形式让例子支撑全文的主旨,当然对例子的分析是精辟的。这就透过表象揭示了文章内在的本质,给人一种理性的启迪和崇高的美感。对照式勿为情所障目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以情障目,不见泰山!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
本文标题:高中规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7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