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二上第一次随堂检测卷
第-1-页大冶六中2015级高二年级随堂测试(地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表1为第五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读表完成1~3小题。表1注:(1)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间为2000年11月1日,第六次人口普查为2011年11月1日;(2)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普查数据显示①老龄化程度逐渐严重②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③普查统计难度增加④已达到环境人口容量⑤人口素质显著提高⑥处于城市化成熟阶段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2.今后,为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A.继续采取措施,降低人口性别比B.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C.大量国外移民来解决当前人口老龄化D.不断提高人口素质3.下列措施与控制出生性别比关系不大的是A.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B.健全B超使用登记制度和孕产跟踪服务C.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D.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重工业图1为世界四个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图。读图完成4~5题。4.据图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A.丁→甲→乙→丙B.甲→乙→丁→丙C.丁→甲→丙→乙D.乙→甲→丁→丙5.关于图中四个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A.丁阶段社会养老负担较重B.丙阶段人口死亡率可能上升C.乙阶段环境人口容量较大D.甲阶段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值数据来源大陆总人口(亿人)总人口性别比总人口年龄结构(岁)每10万中大学生数(人)城镇人比重(%)人口流动(亿人)0~1415~5960以上第五次12.66106.722.9%66.8%10.3%361136.21.44第六次13.40105.216.6%70.1%13.3%893049.72.61图1第-2-页图2为我国某地某水库多年平均月入库水量水位变化图。读图完成6~7题。6.下列关于该水库的说法,正确的是A.所在区域降水季节变化较小B.3~5月入库水量小于出库水量C.水位随着入库水量的增大而升高D.6~8月入库水量在持续增大7.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原因最可能是A.该时期流域内降水量小B.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量大C.为防洪腾出库容D.工业用水量增大图3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示意。读图完成8~9小题。8.图3中a、b和c对应的功能用地分别是A.商业及公共服务、住宅、工业B.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住宅C.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D.住宅、工业、商业及公共服务9.对图3信息解释正确的是A.距市中心1千米住宅用地面积大主要是因为是中心区居民对自然风光的追求B.距市中心4千米的工业布局原则是市场与地租最优C.距市中心7~11千米大量工厂集中是因为其远离居民区,避免了对居民的污染D.距市中心16千米住宅用地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周边基础设施太差图4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0~11题。10.据图推测,2003~2013年城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D.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11.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图2图3第-3-页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城市“热岛”效应增强C.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D.生物多样性增加图5为欧洲某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土地利用示意图,夏季上山放牧、农田两年轮种和种植橄榄是图示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特点。据此完成12~13题。12.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A.水稻种植业B.大牧场放牧业C.商品谷物农业D.混合农业13.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土壤贫瘠B.洪涝频繁C.水源不足D.气温较低图6为“某地‘水稻循环经济加工产业模式’图”,据此完成14~15题。14.有关该地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劳动力投入少B.单位面积产量低C.机械化程度高D.商品率高15.在“水稻循环经济加工产业模式”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订单农业”抑制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B.精深加工有利于促进当地工业化的发展图4图5图6第-4-页C.循环经济实现了对环境污染物的零排放D.品牌大米的“优质”主要靠精深加工环节实现图7为某工业部门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图,回答16~17题。16.该工业部门在I时期时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市场B.能源C.原料D.劳动力17.图示这种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是A.工业布局逐渐远离市场,趋向原料产地布局B.由能源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C.由原料导向型转变为劳动力导向型D.工业布局逐渐远离原料产地,趋向市场布局图8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18~19题。18.维持这一“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关键是A.森林B.江河C.村寨D.梯田19.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C.为了观赏梯田美景D.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成昆铁路是我国上世纪70年代初建成的一条重要铁路。近年来,国家开始计划修建成昆铁路复线。图9为老成昆铁路的某部分路段,据此完成20~21题。20.影响图中铁路布线的主要因素是A.河流走向B.地势起伏C.城镇分布D.耕地分布21.成昆铁路复线与老成昆线基本一致,但部分路段将裁弯取直,其主要目的是A.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B.降低铁路建设的难度C.促进沿线地区的发展D.提高列车运行的速度图10为“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图”,完成22~23题。图7图9图8第-5-页22.对该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描述正确的是A.背斜成山B.背斜成谷C.向斜成山D.向斜成谷23.该地质构造A.上部岩层较老B.良好的储水构造C.两侧岩层较新D.良好的储油构造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图11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24~25小题。24.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④处更易形成降水D.③处风力小于①处25.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C.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二、综合题(3小题,共50分)2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阅读图12,回答问题。(10分)(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6分)(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图12A某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10图11图12B两城市人口变化第-6-页动作用;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线。(4分)27.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图13为“某岛国示意图及相关气候资料统计图”。该国面积28.8万平方千米,人口428万,森林覆盖率达30%,天然牧场和农场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有“世界净土”之称,为世界天然优质奶源生产国和乳畜产品出口国,但粮食不能自给。(1)描述图中A地降水特点,并分析原因。(8分)(2)指出该国乳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8分)(3)分析该国粮食不能自给的自然原因。(8分)28.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图14为某城市工业分布示意,图中东部工业区主要分布有冶炼厂、钢铁厂和石化厂,西部工业区主要分布有是焦化厂、水泥厂。西部工业区在建设之初,布局并无妥,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该布局越来越不合理。图13第-7-页(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8分)(2)说明当前西部工业区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并推测其至今无搬迁的地理原因。(8分)图14第-8-页大冶六中2015级高二年级随堂测试(地理)答题卡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综合题26.(1),,(2),27.(1)(2)(3)28.(1)(2)第-9-页参考答案1-5BCDAB6-10BCDDC11-15BDCDB16-20CDADB21-25DCBCB26.(1)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2)交通(公路)运输,①。(每空2分,共10分)27.(1)A地年降水总量多(超过1500毫米),季节分配均匀。原因:终年受西风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多;受海洋影响大。(8分)(2)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生长;环境良好,奶源品质好;河流众多,为牛羊提供饮用水源;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海运交通便利。(8分)(3)国土面积狭小;(2分)地形崎岖,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小);(3分)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全年温和多雨,光热不足,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3分)(8分)28.(1)合理。因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对外交通便利。(8分)(2)造成(西部)城区空气污染;引发(西部)城区交通拥堵;(地价飞涨,)单位面积土地收益过低。(6分)工业惯性(或搬迁成本过高)。(2分)
本文标题:高二上第一次随堂检测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8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