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高二地理-泰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选修)试题
1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8小题,每题2分,共36分)下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划分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A.发展水平B.生活方式C.发展方向D.发展过程3.一般情况下,在区域的加速发展阶段()A.土地资源成为推动区域增长的主要力量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C.与区域外部的联系基本断绝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成功实施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下图为黄河流域农业发展条件(部分)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24.黄河流域作为一个自然区域,其划分是()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5.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定的主要依据是()①自然条件优越②生产规模小③产业化基础好④劳动力数量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图3为“鄱阳湖2000年~2010年间枯水期不同水位的天数统计图”。读图回答6~8题。6.据图可知鄱阳湖图示年间()A.枯水期天数波状上升B.丰水期天数不断减少C.丰水期呈现开始早、结束晚的趋势D.枯水期水位不断上升7.2015年初,鄱阳湖逼近极枯水位。下列对鄱阳湖出现近极枯水位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3A.长江干流水位下降,水被长江抽空B.降水少,入湖径流量减少C.湖区周围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D.上游水植树造林,湖区泥沙沉积减少8.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江西省将实施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这是鄱阳湖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项目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有()A.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位,增加湖区面积B.导致鱼类江湖交流减少,增加生物多样性C.调蓄长江洪水的能力下降,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增大D.减少与长江水体之间的交换,影响鄱阳湖自身的水质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该流域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土地盐碱化D.地面沉降10.对该地区的判断,准确的是()A.种植业比重在减小B.气温日较差增大C.城镇用地面积增加最多D.河流流量增大下图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411.有关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B.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C.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明显D.聚落间均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12.下列不属于该区域20年来发生明显变化的是()A.交通条件明显改善B.矿产资源得到开发C.旅游业的兴起D.逆城市化明显下图为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13~14题。13.该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14.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B.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5D.种植牧草,严控放牧规模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15~16题。15.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高技术工D.农产品加工工业16.近年来在经历“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如图7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获得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③加强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④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图8为“我国洞庭湖沿岸某地195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17.对该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面积明显减少B.居住用地变化不大6C.林地面积显著下降D.工业用地增加最多18.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增加B.湖泊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C.水污染加重D.湖泊对长江的调蓄能力加强二、双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错选、少选、漏选均不得分)。图9中的乙图为甲图中M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19.M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A.洪涝灾害频率增加B.气候由暖干变为冷湿C.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20.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是()A.扩大开垦,提高湿地生产能力B.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C.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D.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图10为“我国某市支柱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21.在I阶段()7A、工业布局在原料产地B、生产技术条件要求高C、企业专业分工程度高D、工业发展水平较低22.与Ⅱ阶段相比,Ⅲ阶段的新变化有()A、劳动力需求增多B、对原料的依赖加剧C、更重视对环境的保护D、对科技人才需求多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单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生产结构。图11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23.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A.减轻对外交通压力B.增加采煤企业数量C.促使煤炭产业外移D.提高企业综合利润24.有关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提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B.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C.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D.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下图为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825.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表示资源B.乙表示环境C.丙表示人口D.丁表示经济系统26.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A.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B.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C.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D.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二、综合题27.表1为“二十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长江流域某些地理要素的变化统计”,图13为“长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1)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9(2)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大1000多亿元。1998年洪灾时的降水量比1954年小,但长江洪水最大流量比1954年多1万多立方米每秒,水位创历史最高。结合材料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人为原因,并针对此原因提出防治洪灾的措施。(4分)人为原因:上游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游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除防洪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分)(4)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8.地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经专家对植被的综合研究,将造林树种分为四类:①高耗水高水分利用率.如杨树.刺槐等,②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很强的树种.如柠条等,③低耗水高水分利用率,如沙棘等,④低耗水低水分利用率.如油松.侧柏.狼牙刺等。材料二图14为我国某区域图。10(1)图中有一座新城,判断新城最可能位于图中A、B中的________,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新城选址在该处的区位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为改善生态环境,当地计划选用柠条作为绿化树种,试评价其生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A、B两处附近地区为该地主要的农牧业区,该地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经过调研发现,该地农牧业区范围近年来大幅缩减。如果你是该地理兴趣小组的一名成员,你该对当地农牧民的农牧业生产给予哪些科学指导,以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材料一“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材料二图15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16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11(1)“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利用_________作为输水渠道进行调水,体现了人类活动对_____(水循环环节)施加影响。(2分)(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积极意义。(3分)(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比较,单位调水量能耗较大的是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除跨流域调水外还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各采取的措施分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0.2013年某大学几个家乡位于黄河流域的同学,利用假期对黄河进行了综合调查,下面是他们通过调查得到的资料,分析调查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材料一黄河流域主要水文站的含沙量材料二图17为黄河流域及主要水文站分布示意图。12材料三河口镇和旧孟津将黄河分为上、中、下游。上游河段从青海省的东部起穿行在峡谷之中,两岸山势陡峻,水流湍急,落差集中,峡谷与盆地相间、地形地质条件好,河水含沙量小。这一段有支流洮河和湟水等汇入,水量逐渐增加到黄河总水量的70%;黄河流出青铜峡后,进入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水流平稳。(1)黄河中游自________站至________站含沙量陡增,这对下游地区会产生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游应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2)根据材料三,说明黄河上游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图中阴影所示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如果要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1.下图为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3(1)图中箭头A、B表示出现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2分)(2)图中箭头C、D表示出的含义是: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_。(2分)(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_______________,当前全球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4分)(4)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空格内。(4分)①滥采滥用石油等自然资源②燃煤产生的烟尘③工业“三废”排放④
本文标题:高二地理-泰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选修)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8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