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病机衡衍12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病机”二字,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病机概念3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整体观辩证观不存在单纯的局部病变,也不存在没有局部病变的全身疾病疾病的传变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4中医病机学基本病机系统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机症状机理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晕病机……病机层次结构5基本病机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6邪正盛衰邪:一切致病因素正:人的正常功能的高度概括,包括防御能力、抗病能力、康复能力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7虚虚的病机:虚即正虚,抗病能力弱,,从而表现为机体正气对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正虚先天不足疾病后期或慢性疾病,正气大伤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8实实的病机:实即邪实,邪气盛而正气未虚,尚能与病邪积极抗争,正邪相搏,斗争剧烈,病理反应亢奋,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邪实六淫、疠气体内有病理产物及有形之邪滞留情志内伤疾病初中期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9虚实错杂:邪盛与正虚同时存在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邪实。如脾虚所致水肿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正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虚实错杂邪正孰缓孰急,虚实孰多孰少,来确定虚实之主次10由实转虚由实转虚含义:疾病或病证本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后转化为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邪气由亢盛已衰或已去正气由不衰亏虚邪气过于强盛,正不敌邪而耗损衰败。失治、误治,使病程迁延,虽邪气已衰,正气亦伤。特点成因11因虚致实含义: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的病理变化。脏腑功能减退,导致水湿、痰饮瘀血阻滞于内迁延失治,病邪留滞,损伤正气,或又复感新邪特点:成因正气不足,实邪阻滞于内因虚致实12至虚有盛候含义“虚”为病机本质,“实”为假象的病理状态。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所致。表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等假象。阳气极度衰竭,虚阳浮越。至虚有盛候13大实有羸状含义“实”为病机本质,“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形成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使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表现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大实有羸状14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痊愈。邪正相持多见于疾病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邪胜正虚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邪去正虚恢复期正虚邪恋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愈;或留下后遗症。15邪正相持——正气不虚,邪气不盛正虚邪恋——正气大虚,余邪未尽后遗症——致病作用终止,只遗留其所造成的形态或功能异常,是疾病的一种结局缠绵——是疾病的迁延或慢性过程,是疾病的自然延续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6阴阳失调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转化阴阳互损阴阳亡失阴阳格拒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17(1)阳偏盛: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偏盛,机能亢奋,或产热过剩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实热证。阳热亢盛,日久则耗伤阴液。故阳盛的实热证,常兼有阴液亏虚的症状。“阳盛则阴病”阳气亢盛,以热、动、燥为特点,可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阳盛则热”阳长阴消(实热)阳偏盛18(2)阴偏盛: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实寒证。阴寒内盛,日久则损伤阳气。故阴盛的实寒证,常伴有阳虚的征象。“阴盛则阳病”阴气的病理性亢盛,以寒、静、湿为特点,具体表现为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阴盛则寒”阴长阳消、实寒阴偏盛19(1)阴偏衰:即阴虚,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阴液耗损,滋润不足,以及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虚热证。阴虚则热,形成阳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可见于五脏六腑,如肺阴、脾阴、胃阴、心阴、肝阴和肾阴,以肾阴亏虚为主。阴消阳长虚热阴偏衰20(2)阳偏衰:即阳虚,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虚损,机能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虚寒证。“阳虚则寒”:可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可发于五脏六腑,如心阳、肺阳、肝阳、脾阳、胃阳和肾阳等,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阳消阴长虚寒阳偏衰21阴阳互损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又影响到另一方的不足,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22阴阳格拒阴盛格阳: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阴阳不相维系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真寒假热证。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的阴气壅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23阳盛格阴:指阳热之邪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得外达,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真热假寒证。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邪热内盛表现的基础上,又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阴阳格拒24阴阳转化由阳转阴:疾病原来的病理性质为阳,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变性质由阳向阴转化的病理过程条件表现:由阳证转为阴证,即“重阳必阴”,“热极生寒”。疾病的性质由热转寒。邪毒盛极,正气耗伤太过失治、误失使邪盛伤正。25由阴转阳:疾病原来的病理性质为阴,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变性质由阴向阳转化的病理过程。多偏于阳胜之体失治、误治使邪郁从阳化热表现:由阴证转为阳证,又称“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疾病的性质由寒转化为热。条件阴阳转化26阴阳亡失邪盛正虚素体阳虚疲劳过度汗吐下太过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倦卧、神疲、呼吸微弱、脉微欲绝。亡阳:是指机体阳气大量亡失,使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汗稀而凉27阴阳亡失亡阴:是指机体阴气大量亡失,使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热邪炽盛邪热久留煎熬阴液其它因素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汗热而黏28阴阳亡失1、亡阳用温阳药,亡阴用养阴药2、均与气的损耗密切相关,有形之精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3、气随津脱,必须重用固摄药。29精气血津液的失常是指精、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精、气、血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化。《锦囊秘录》“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30精的失常1、精虚(肾精与水谷之精的亏损)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房劳过度临床表现:小儿生长发育异常,成人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男子精少不育,女子不孕,精神不振,耳鸣,健忘/面黄无华,消瘦,头晕目眩,疲倦乏力。肾气不固31精的失常2、精瘀(男性精滞精道,排精障碍)房室不节情志内伤邪阻精道临床表现:排精不畅,伴精道疼痛、睾丸胀痛、精索小核硬结,小腹坠胀。手术所伤32气的失常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33气虚气虚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气的化生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气的消耗太多如:劳倦内伤、外感热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精神萎顿、倦怠、神疲乏力、动辄气喘、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脉虚,活动后诸证加重。神疲、乏力最典型,前者为脑力不足,后者为体力不足34气虚气虚肺——主一身之气脾——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元气,为气化之根本35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36气滞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肝、肺、脾胃情志抑郁不舒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临床共同病理表现:闷、胀、痛脏腑功能失调37气逆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肝、肺、胃情志内伤饮食冷热不适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病变肺气上逆——咳逆气喘等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外邪侵犯痰浊壅滞38气陷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的病理状态。气陷病机多由气虚发展而来,与脾气虚损关系最为密切。气陷的病理表现上气不足:头晕、眼花、耳鸣等。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少腹坠胀、便意频频。气虚表现39气闭气闭是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40气脱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41血的失常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久病不愈慢性消耗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脉细等。脾胃虚弱化生障碍42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血寒血热气虚痰阻血瘀瘀血血瘀43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外感温热病邪五志过极临床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出血等为其特征。可出现身热以夜间为甚,舌质红绛,心烦或躁扰发狂、谵语,甚则昏迷,或衄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量多、脉数等症。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血行疾迫44出血:血液不循常道,逸出脉外的病理变化。血热外伤瘀血气虚出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瘀斑出血45气血关系失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肌肉麻木,肌肤甲错46精气血关系失调1、精/气亏损——精可化气,气能生精。肾主藏精,元气亦藏于肾,肾精亏损,则元气化生不足,气虚日久,生化无力,又可加重肾精亏损。2、精血两虚——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以互化。47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干燥;血燥生风等。热盛伤津津液丢失过多生成不足慢性病耗损伤津(失水)脱液(失水和精微)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肌肉目闰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48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主要与肺、脾、肾、肝、三焦功能失常有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潴留津液代谢失常49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痰、饮、水、湿停留脏腑经络,阻滞气机汗、吐、下等津液大量亡失,气无所附津液亏损,血失其濡养,血燥生风津液耗损,血行瘀滞不畅血脉瘀阻而致津液输布障碍50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特征的病理变化。“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暑”纯属外邪,无内暑内生“五邪”并非致病因素,而是气血津液、脏腑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理变化。51风气内动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抽搐、震颤等“动摇”特征的一类状态。1、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由肝阳上亢发展展而成。2、热极生风(热甚动风):见于热性病的极期。3、阴虚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后期。4、血虚生风:血虚濡养功能失职5、血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1为阴不制阳,2、3、4为筋脉失养,5为肌肤失养52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
本文标题:高思华版-病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1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