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王娜(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110167)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思想,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本文从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培养方式、教学制度、文化环境、教师素质等方面阐述了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模式。为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就高等院校而言,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选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要重新审视自己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培养体系,调整办学思路,改变培养模式,更好地担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使命。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1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国家竞争力不强据2001年统计数据,中国在49个主要国家中,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处于第28位,处中等偏下的水平。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垄断,从中牟取大量超额利润。1.2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生产力水平不高在国际国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08年各国人均GDP值中,卢森堡以113043美元位居榜首,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别列居28和43位,中国以3315美元位于第106位,而全世界人均值为9900美元,可见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世界平均值相差很远。虽然我国的GDP在飞速增长,但其中至少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是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为代价获得的。我们一个单位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量的3倍,美国的4.7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1.3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科研水平不高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200万人,居世界首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总量10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六位,在校大学生数量全球第一,但创新综合指数则排名28,与科技人员数量排名第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我国创新人才的匮乏、特别是高等院校层次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2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2006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为此,要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要实线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人才培养模式。2.1培养目标的创新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是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是高校人才观的集中反映。因此,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本科院校培养目标需要包含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譬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1)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与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有的放矢,而且有依可循。然而就目标个性而言,还应体现高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条件等。譬如,斯坦福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目标是“培养能改变世界的人”,牛津大学立足于培养各行各界的领袖人物,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这些高校的定位,值得我们学习。2.2知识体系的创新知识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主要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通过知识的积累发展学生的情感和能力。知识体系是实现大学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由于知识体系要最直接反映与时俱进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因此知识体系改革成为高校首当其冲的任务。麻省理工学院30多个学科专业全部分布在6个学院内。而耶鲁大学整个工科就是一个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所设文学、工商管理、教育、工程、医学、理学、社会科学、法律等八个学院,涵盖了63个学系近两万学生。这些高校在知识体系设计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强调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本科教育应该是一种知识均衡的完整教育,除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要培养学生宽广的人生视野、思辨与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合理的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置及学科专业的划分,可以避免因划分过细导致的缺乏整体性以及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高效利用包括教师在内的教育资源。2.3培养方式的创新高校的教学重点,不能仅仅停留在以知识积累为目的的教学上,更应该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获取并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质疑批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靠单一的课堂演讲式教学和大量的解题式作业是不能实现的。哈佛大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小型研讨班、个别辅导、科学实验、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独立学习等富有参与性、启发性、发展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了极为宽松自由、独立思考、有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MIT保持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新生入校后老师发给学生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件的箱子,要求学生用箱子里的零件自行设计安装一台机器。这些培养方式均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2.4教学制度的创新教学制度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得以进行的法律依据和制度文本,具有整合教学资源、规范教学行为、保障教学正常有序运行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制度安排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一是既要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有利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既要有利教学规范又要有利教学创新。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其一,完善学分制,各类课程的设置和选修制度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充分尊重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二,建立暑期学制,为求学欲强且有自我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素质拓展、专业深化、工程实践或职业培训等教育机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其三,制定学生研究计划,设立专门机构组织、促进、实施、资助和管理学生研究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研究活动或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志向申请研究项目;其四,建立跨学科选课制度,满足不同学科的学生对课程的不同要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不受限制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环境,使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五,改革考核制度,提高以质疑思辨、逻辑分析、知识运用、动手操作、社会实践等能力素质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性、讨论式教学和考试比重,根本改变老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的教学现状;其六,推行导师制和自发学习组织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若干学习小组的导师,通过师生间课堂外非正式的思想交流,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涯设计、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产生深远影响。2.5文化环境的创新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创设的文化环境,素质教育更不能例外。因为,大学生不仅在课堂和实验室接受教育,更多的是在高校创设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并在特有的高校文化环境中成长成熟。因此,高校文化环境的品位极大影响到所造就的人的品位,是一种其他不可替代的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是一种不教之教的隐性课程。出类拔萃的大学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她能营造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竞争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给天才创造和预留充分发展空间之文化。2.6教师要求的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亦然也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杰出教师的作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优秀教授对学生影响不仅体现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影响,以及由他们形成的知识至上、真理至上的优良教风和学风。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形成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逐步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教育意识和创新教育观念,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型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敢于并善于创新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综合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在高校的培养阶段,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而良好的制度和创新文化环境是保证人才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高校应对比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进而构建一个能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育更多创新人才。参考文献[1]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39-42[2]王海珍.创新教育与当代高等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2(5):18-20作者简介王娜,女,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任教,讲师,现主要教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精度设计等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参与多项教研立项。地址:沈阳市东陵区白塔街380号,邮编:110167,电话:13514261781,E-mail:13514261781@163.com
本文标题: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2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