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考历史一轮课件选修12近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
第二单元近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知识系统整合名师课堂在线知识系统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重点识记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经济:落后的,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2)政治: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反抗,阶级矛盾激化。(3)军事:1856年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4)思想:“”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5)人物: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农奴制克里木十二月党人2.内容:1861年3月3日,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1)农民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2)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3.评价(1)进步性①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亚历山大二世(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前提下进行的。4.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经济近代化①废除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②农村中一些富农开始经营资本主义农业。(2)政治近代化①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农村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马。②司法制度方面: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3)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开始传入俄国。思维拓展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1)农奴主更多地从市场上获得必需的生产生活用品,扩大了国内市场。(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3)农奴主获得大量“赎地”资金,很多转化为资本。重点识记二、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①政治上:专制落后的幕藩体制、等级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尖锐。②经济上:领主土地所有制,农民负担沉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外关系上:政策、西方列强逐渐入侵。④思想上:吉田松阴等人推动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思想的转变。(2)黑船来袭:1853年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3)倒幕运动(前提):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闭关锁国2.内容政治上(破旧立新)(1)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3)颁布《》,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经济上(殖产兴业)(1)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重点兴办和重工业(3)从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到扶植私人企业,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推动民间企业兴起文化上(文明开化)(1)重视教育,确定“”方针(2)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派遣人员出国留学(3)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4)生活习俗西方化大日本帝国宪法军事工业国民皆学3.评价(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使日本变为工业国,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世界强国。(2)局限性:地主土地所有制制约工业发展,形成了带有封建专制色彩的天皇制。军国主义传统浓厚,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归纳总结历次改革中削弱贵族特权的做法(1)梭伦改革:改变权力分配原则,实行财产等级制。(2)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封国采邑制,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3)王安石变法:废除“恩荫”,择优录取。实行免役法、方田均税法。(4)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旧的等级法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法律面前一律平等。(5)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特权。(6)戊戌变法:取消旗人特权。重点识记三、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1)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成为时代主题。(2)经济:中国初步发展。(3)阶级: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4)思想:维新思想兴起,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2.维新过程和内容(1)兴起:揭开变法序幕。(2)发展:维新派在京沪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变法,得到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的支持。救亡图存民族资本主义公车上书(3)高潮:“百日维新”。①变法措施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方面允许.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方面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文化教育方面普遍设立,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官民上书言事矿务铁路总局中小学堂发明②措施评价: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科教文化传播。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涉及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4)结局: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变法运动最终失败。(5)变法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②主观原因:政治上不够成熟,改革措施激进,树敌过多,脱离群众,陷于孤立。③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抵制破坏。3.历史评价(1)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2)是探索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3)是一次运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4)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爱国政治思想解放规律技巧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名师课堂在线实战演练夯实基础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级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1)民族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措施,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务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例题】(2014年山东文综,4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中一、二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解析:第(1)问的“相同之处”可通过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出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富国强兵挽救时局。第(2)问首先要看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光绪帝只主张学习西方器物,而康有为更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然后再从二者的根本目的来分析,即光绪帝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康有为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这样便可从戊戌变法的实践者和倡导者的分歧来明确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不能实现的原因。答案:(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点击进入考点即时演练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一轮课件选修12近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2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