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考生物二轮作业专题易错题训练6-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专题易错题训练(六)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树组成一个种群C.群落中食物相似的物种竞争相对更加激烈D.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降低答案C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说法错误;常绿阔叶树包含多个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B说法错误;食物相似的物种为争夺食物,竞争会相对更加激烈,C说法正确;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为荒地时,生物的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升高,D说法错误。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对垂体分泌活动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解析反馈调节指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果反过来影响事情的发生,分为正、负两种反馈。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对垂体分泌活动的影响为负反馈调节;害虫数量减少会导致天敌鸟类减少,而天敌减少又反过来使害虫数量增多,是负反馈调节。运动导致出汗,出汗不会影响运动,降雨量可以影响土壤动物生存,土壤动物不能影响降雨量,所以不存在反馈调节。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B.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群落的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初生演替快D.在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答案A解析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不是种群的替代,A项错误;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项正确;由于进行初生演替时的土壤条件、生物条件都比次生演替差,所以初生演替速度比次生演替慢,C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D项正确。4.如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生物f在该食物网中占有4个营养级B.生物c与e、d与f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生物b同化的能量大约有50%传递给生物fD.生物a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答案B解析图中a、b都是生产者,f占有第二、三、四3个营养级;e与c都以a为食,故e与c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与f都可以以b为食,故d与f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b同化的能量中有10%~20%传递给f和d,因此,b同化的能量不可能有50%传递给f;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a和b固定的太阳能。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B.建立动植物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遗传多样性比较高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D.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C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而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而建立动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措施;遗传多样性高的种群基因种类多,物种的性状也就多种多样,这样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湿地能调节气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有调节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6.某林场猕猴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前10年种群数量最大是第10年B.第10~18年间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C.第18年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D.第18~20年间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答案D解析前4年λ为1,种群数量稳定,4~8年λ减小,且小于1,则种群数量减少,第8~10年λ虽然增大,但是数值仍小于1,种群数量仍不断减少,到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小;第10~18年间,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故种群数量不呈“S”型曲线增长;第18年后λ值没有改变,但是种群数量仍不断增大,因此第18年的种群数量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第18~20年间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7.[2015·黄山一检]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方框大小表示所含能量的多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100%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D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W1,W1=A1+B1+C1+D1,而D1=A2+B2+C2+D2,故A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故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D1=A2+B2+C2+D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8.[2015·杭州模拟]春化现象指一、二年生的植物,经过春化处理(在苗期对其进行约3℃的低温处理)后,才能从营养生长阶段(即根、茎、叶的发育)过渡到生殖生长阶段(即花、果实和种子的发育)的现象。对冬小麦试验表明,如果不对种子进行春化处理,来年夏天小麦不会结穗。对此实例分析不正确的是()A.对于冬小麦来说,较低温度为来源于无机环境的物理信息B.该实例体现了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C.在农业生产的应用上,信息传递具有提高产品产量的作用D.该实例说明了低温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答案D解析从题中无法判断春化作用的机制,不能确定低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9.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玉米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树桩(供肉食性猛禽栖息),测得玉米从播种到收获期间,玉米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的B.设桩组在第30~150天,田鼠数量上升是因为玉米的林冠能为田鼠提供较多的栖息场所和食物C.曲线2比曲线3更加有利于人类获益D.第150~190天,田鼠种群密度下降,这是肉食性猛禽数量反馈的结果答案B解析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决定,A错误;成熟玉米的植株能为田鼠提供较多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田鼠的数量上升,B正确;曲线2比曲线3中的田鼠的种群密度大,不利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错误;第150天以后,田鼠的种群密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玉米收获后,田鼠的栖息场所和食物受到影响,其环境容纳量下降,D错误。10.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B位于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B.图1中过程1只代表光合作用,2、3、4、5过程是呼吸作用C.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在图2中③和④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的知识。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和D均为消费者。图中1可表示光合作用也可以是化能合成作用;2、3、4和5表示呼吸作用;分析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③表示兔未同化的能量;④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是分解者,不占有营养级,A错误;图1中过程1可表示光合作用,也可以是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图2中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正确;图2中④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而③是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D错误。11.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便于小动物的采集;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1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少答案D解析乌鸦属于较大且移动性强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不正确;乌鸦的数量处于动态变化当中,第3年和第9年的数量不会相同,B不正确;“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题图与之不符,C不正确;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第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D正确。13.[2015·甘肃天水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草地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基本上不发生变化C.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答案D解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因为单子叶植物常常为丛生或蔓生,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池塘自身不能保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的营养供应,因此需定期投放饵料。14.如下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①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②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③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④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A.有一种说法错误B.有两种说法错误C.有三种说法错误D.以上说法都错误答案C解析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而图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生物,不能表示一个群落,①错误;图中B、C、F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②错误;E和F表示不同的生物,存在着生殖隔离,但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③错误;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的食物来源充足,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④正确。故答案为C项。15.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B.若某条件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的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一般情况,气候是影响曲线中ab段波动的最强烈的外界因素D.曲线甲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答案B解析丙曲线所表示的环境容纳量明显高于乙曲线所表示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的原因是食物丰富、生活场所增大等环境条件变得更适宜了。1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地区。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种之一,如图是与高原鼠兔有关的部分食物网。请分析回答:(1)为调查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0只;第二次捕获50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0只,则该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只/公顷。上述调查方法称为____________。(2)该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_________。若鹰要增加1k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草________kg。(3)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________,其中物种数目的
本文标题:高考生物二轮作业专题易错题训练6-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3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