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陕西师大教育学原理专题五作业
习题1.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时代特点的认识。答:一、生理成熟期提前,青春期教育任务繁重,性教育话题敏感而又急迫。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性发育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二、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主动交流、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并且传统教育多以预设的外在目的,成人世界的要求来代替儿童的主动发展,这就造成了儿童主动发展意识薄弱、主动发展能力不强1、具体内容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2、学习动力不足表现3、学习动力不足成因分析在消费社会、读图时代、重视享受的时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严峻的问题;①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信息社会的所面临的“知识爆炸”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②信息技术的革命,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知识、信息呈现“喷涌”状态,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和享用者。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知识的过程中多呈现实用主义的色彩。③学生对学校中的课程态度多为不欢迎。三、价值观念多元,自我意识增强1、背景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推理。2、现状价值取向方面:理想的价值取向与日常生活层次的价值取向并存。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并存。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极端个人主义取向并存。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与拜金主义价值取向并存。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西方强调自我意识、民主责权的价值观并存。当代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责任教育迫在眉睫;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但要积极有效引导。学生政治价值观呈稳定上升趋势,人生价值取向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利己与利他兼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重视自我发展。当代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但多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不足。3、原因传统道德价值的迷失。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追求一种美好的伦理道德生活,追求构建丰裕自足的人文精神,注重个人修养、人生体悟和反思内省,致力于构建一种整体主义的伦理道德生活。但是,由于西方生活和文化观念的渗透,人们对传统文化持有否定、消极的观点。文化的多元消解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共识。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乏力。价值相对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消解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对西方主体精神、多元、差异等的强调,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道义观、公平观、生活观等。二是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导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矛盾冲突。校主流的价值观教育从内容、手段、方法上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学校价值观教育过分诉诸灌输方法而缺乏情感性,学校价值观教育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相对僵化。(1)学习方面: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2)人际关系困扰,同学、交友、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导致: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等消极念头的产生。(3)青春期心理困扰。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存有误解。(4)人生发展中的困扰。理想与现实,人生困惑等问题。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认知降碍:主要包括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2、行为障碍:主要包括不良习惯、退缩行为、依赖行为、品行障碍、自伤行为、儿童多动症等。3、情绪情感障碍:主要包括厌学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儿童瘫症、儿童抑郁症。4、儿童期特种障碍:主要包括口吃、选择性缄默、睡眠障碍、抽动症、遗尿症、异食癖、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等。中学生心理问题:认知失衡——由认知上产生矛盾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情意失衡——由于内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内部的情感意志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出现低落、消沉、激怒、绝望等反常情绪表现,并在行为上出现某些相应的反常举动。欲求失衡——由于学生欲望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强烈要求补偿不足而现实又不予满足而引起的心理失衡的表现。2.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答:(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毕竟是不同的。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传承,已然确立了教师崇高的地位。我们不能过于强化这种地位,但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的建立,是教学能更良好展开的前提。同时,这个前提也必须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人都是情感动物,况且学生这个特殊的全体,尤其需要成人—教师的关爱。学习的过程,毕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关爱绝对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教学过程,老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教学也是一个生活的过程。作为两大主角:学生和教师,必须要具有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这样的生活才能有序和谐的发展下去。(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学无止境。人都要学习,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的知识,经验,那么,学生身上有没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同时,随着知识的丰富,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也“逼着”教师时刻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与理念。总的来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之间都必须不断借鉴,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3.试述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教师与学生是属于学校中泾渭分明的两种成员,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代表者与文化传递者,属于“规范性文化”;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属于“需求性文化”,而且教师与学生一般存在年龄差异。因此,教师要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就必须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其思想、兴趣、需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认同学生,信任学生,做一名知心教师。(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成长。那么对于学生就必须要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要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要清楚学生的社会地位和在教育中的地位,当然,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也要清晰,以适应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操作。(3)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的任务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享有的权利不同,但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许多调查表明,现代的中学生都喜欢朋友式的教师,有才、乐观、宽容、公正是他们所认同的教师品质。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需要尊重、需要平等对待,这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尊重、平等、公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学会了做人。(4)主动沟通,善于交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建立,都需要积极的沟通过程,师生关系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多层次性,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复杂,容易因理解问题产生冲突。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和交往策略,主动与学生谈话,采用多种沟通渠道,如电话、网络、书信、组织活动等,密切与学生的关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5)教师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教师的人格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富有人格魅力。具体而言:教师要能真诚地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爱学生是教师最宝贵的人格品质,也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使学生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要严于自律,做到“慎独”,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具有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同时要考虑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2)稳定性和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3)不均衡性和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4)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本文标题:陕西师大教育学原理专题五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4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