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陕西果树(一)种植沿革陕西种植果树历史悠久。在有文字以前,即有果树。西安半坡村在出土文物中已发现有榛、栗果实化石,距今有6000多年。到了春秋时期,已用果品作为祭品和馈赠礼品。《诗经》一书中有多处反映果品的诗句。如《诗经·豳风·七月》有“八月剥枣,”是说八月采收枣子。《诗经·小雅·南山有台》有“北山有李”。《诗经·秦风·晨风》有“隰有树檖”(在湿润的地方栽植梨树)等,都是反映关中一带当时的果品。稍后,《夏小正》中有“囿有见杏”的记载(囿即有围墙的园子)。榛、栗、枣、梨、桃、杏等果树的栽培历史约在3000年以上。秦、汉时期,关中果树栽培已有较大的发展。《史记·货殖列传》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西汉时栗、橘已大面积种植。《史记》记有“秦饥,应侯请发五苑枣、栗。”以枣、栗作为救荒食品。汉武帝时,张骞从西域带回的葡萄、核桃、石榴等果种,均首先在京师长安上林苑种植。《汉宫旧仪》载:“上林苑,方三百里,……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三千余种植其中。”园中果树不仅种类多,品种也多,除葡萄、核桃、石榴外,还有“梨十、枣七、栗四、桃十(内有核桃、樱桃误为桃)、李十五、柰三、梅七、杏二”之说。同时还有甘蕉、龙眼、荔枝、橄榄、橘、枇杷、杨梅、柑、橙等亚热带果树。后因气候不适,多枯死。唐、宋时期,陕西民间已成片种植果树。唐,钱起有:“爱君蓝水上,种杏近成田”的诗句,当时蓝田一带种杏颇盛。韩愈《游青龙寺崔大补阙诗》中,记述了关中一带种柿盛况:“秋灰初吹季月管,……正值万株红叶满。光华闪壁见鬼神,赫赫炎官张火伞……”以火伞喻柿,堪称奇绝。宋代,陕南柑橘已有发展。苏辙有记述洋县“金橙纵覆里人知”的诗句。蔡交洋州诗也有:“获橘趁狨狙,……”是说“橙橘熟时,多狨猿所耗,居人日夜驱之……。”明、清时期,果树在民间已普遍种植。明万历《续朝邑县志》在记述朝邑盛产桃、杏、枣、梨等果品时说,“滨河堧而上,桃花三十不绝。”明,张金度《劝农即事》中有:“喜杀故园梨枣在,熟时还要上公堂。”的诗句,说明彬县一带梨、枣已为重要农产品,并要纳税官府。彬州梨、渭南桃、同官(今铜川)枣、商洛核桃、华县杏、柿、及其所产杏仁、杏干、柿饼等,在明代均为陕西名产,行销各地。清代州县地方志中多有果树的记述。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吴堡县志》记述:境内“枣为多,居民以此为业。”清代中期陕北已盛产红枣。榆林地区在300年前已普遍栽植枣树。民国初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陕西果树曾遭受严重破坏。民国17年(1928)开始引入苹果。民国23年(1934)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后,从国内外引进了一批果树新品种如元帅、国光,在该校园艺场栽植。与此同时,泾阳斗口农场、高陵康桥马园艺场及扶风聚粮寺农场,也先后从山东烟台等地引进苹果、梨等新品种栽植。从此,陕西省有了以栽植新品种为主的果园。陕西现存古老果树很多。周至县楼观台有古银杏树,径周15米,群众形象地比为“七搂八拃半”,树高25米,推算树龄在2000年左右,至80年代仍结果;清涧县老舍古乡王宿里村有一株树龄900年左右的枣树;长安县滦村乡官栗园有500年以上的栗树;绥德县河底乡吴家渠村有300年以上的梨树;旬阳县金洞乡花果村有100年以上的杏树;洛南县古城乡蒋河村有500年以上的核桃树;城固县橘园乡昇仙村有260年以上的柑橘树;商县孝义乡吕洞村有300年以上的柿树等等。一些村庄以盛产某一果树为名,如绥德县的枣林坪,延安市的核桃坪,洋县的桃滩,勉县的栗子坝,城固县的橘园村等。(二)果树生产1.水果生产概况1949年,全省果园面积仅5.9万余亩,年产果品1.6亿斤。50年代以后,陕西农业部门采取各项措施,加强领导,扶持、鼓励果农发展果树生产。195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曾三次向各专、县农业部门发出做好果园管理、防治果树病虫害的通知。同年冬季,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果区,指导农民采用刮树皮、扫落叶、折枯枝、进行冬耕等措施,防治果树病虫害。1952年,全省水果总产量2.0亿斤,比1949年增长25%。1956年陕西省农业厅在西安召开了全省第一次果树工作会议,总结果树生产经验,讨论果树生产的有关问题,研究制定了1956—1967年12年果树生产规划。到1957年全省水果总产量达到2.9亿斤,比1949年增长81.3%在“大跃进”中,一些地方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毁园种粮;同时,也有些地方片面强调果园集中连片,有的山区全村连片种植果树。1960年粮食歉收,又发生毁园种粮,使果树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到1962年,全省果园面积由1959年的69万亩下降到19万亩,水果产量由3.2亿斤下降到1.9亿斤。经过3年调整到1965年果树面积达到37.7万亩,水果总产3.2亿斤,基本恢复到“大跃进”前的水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果树生产一度又受到摧残。周至县1966年有苹果园4.8万亩,到1975年仅余2.2万亩。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有些地方因人工造田而毁坏果园。华县有1万多亩杏园,集中于沿山石砾滩地,在人工造田中毁于一旦,仅残存1000多亩。核桃、柿树等大多栽于山坡、地埂,在造田中损失最大。农村果园长期以来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在“大锅饭”的经营体制下,果园管理人员频繁更换,责任不清,奖罚不明。一些果园长期荒芜,病虫滋生。有的果园缺株严重,果树稀疏,实际上已不成为果园,有些果园即使收益较多,而在所谓“大批资本主义倾向”的口号下,过分强调所得归集体,农民个人实得不多,生产积极性不高。加之,到处“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经济领域统的过死,造成果品价格低,销售困难。60年代中期,柿子1元可买200个,约60斤;苹果1斤也只2—3角钱,梨、桃、葡萄等鲜果,常因销售难而烂掉。直到1978年以后,果树生产才重新获得生机,出现了以农户家庭为主的新建果园和老果园实行承包的新形势。1979年全省果园面积达到161.9万亩,水果总产量4.8亿斤。在果树承包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承包作价偏高偏低。在执行承包合同中,一些地方时有纠纷,甚至出现破坏果园的现象。1981年全省果园面积152.2万亩,水果总产5.9亿斤。1984年春,陕西省农牧厅组织技术人员分赴洛川、铜川、淳化3县(市)进行5万亩苹果技术承包,使产量增长了1倍,桃小食心虫虫果率降到5%以下。其后,全面开展苹果低产园技术改造,地、县技术人员纷纷下乡承包,大大提高了果农务果技术,同时,调整了果品收购政策,由过去的统购改为自由贸易,提高了果品的商品量。1984年,农牧渔业部、陕西省农牧厅和礼泉县农业局合资联营,在礼泉县成立了果工商联合公司,解决了果品生产的产前产后的一些具体问题。1985年,陕西省果工商联合公司成立,加强了果品基地生产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当年全省果园面积达165万亩,果品总产量6.7亿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27倍和3倍多。2.主要果树生产苹果陕西最早栽培的苹果叫绵苹果,以陕北绥德、米脂及陕南洋县较多。后为大苹果(俗称西洋苹果,即现代苹果)所代替。1949年,全省苹果面积约3500亩,总产量172万斤。以后,苹果发展迅速,居省内各种果树之首。陕西苹果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渭北旱原及陕北部分地区。秦岭北麓苹果生产基地:1956年苏联果树专家华西列夫来陕考察,建议在秦岭北麓发展苹果。同年陕西省农业厅成立了秦岭北麓宜园地勘察队,从3月到7月先后勘察了潼关、华阴、华县、渭南、临潼、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眉县、岐山、宝鸡等12县,东西长达980里,南北宽5—33里,共1549平方公里,为适于苹果生长的宜园地。为了完成这一计划作好准备工作,当年成立了眉县果树试验站,归陕西省农业厅领导(地址眉县横渠)。1957年,在基地县进行了苗木准备工作。1958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作出建设苹果林带的决定,成立了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开始组织实施。1959—1960年,在“大跃进”中各地动员千军万马栽种苹果,声势浩大,号称“百万亩”果树林带(实际79万亩)。由于急于求成,忽视了质量和粮、果的全面安排,以致建起果园后出现毁弃现象。1959年全省苹果面积已达7万亩,而到1961年仅存4万余亩。1962年后经过调整,到1975年秦岭北麓苹果面积发展到22万亩,为该年全省苹果总面积的39%。基地最大的眉县,苹果总产占秦岭北麓苹果总产量的1/3左右。苹果品种以国光为主,占47.9%,红玉、金冠、祝光、元帅和其它品种占52.1%。渭北苹果生产基地:1973年,受农林部、商业部、外贸部和供销合作总社的委托,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农林局组织陕西省果树研究所果树专家原芜洲等人对秦岭西山和陕北高原苹果生产进行考察,认定这些地区是本省苹果最适宜栽培区,划定了发展范围和高度。1974年1月,外贸部、商业部和农林部联合召开外销苹果生产基地会议,决定在陕西建立3万亩苹果外销基地。3月,陕西省果树研究所提出《陕西省外销苹果生产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意见》,6月,经陕西省外销苹果生产基地管理小组批准实施。基地县为凤县、铜川、洛川、延安4县(市)。1976年,农林部、商业部、外贸部和供销合作总社决定,将陕西苹果外销基地增加到4万亩,除上述基地县外,增加淳化县。至1978年3月,5县(市)共建成4.1万亩苹果基地,主栽品种为红元帅、红星、红冠等,称为“三红”。1982年9月,陕西省农业局向陕西省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在渭北旱原地区建设百万亩苹果基地的设想》的报告。1983年10月,陕西省农牧厅再次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对渭北宜苹果地区进行考察,科学论证了建立渭北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的可行性和实用性。1984年制订了《关于渭北旱原百万亩苹果商品基地建设规划的意见》,提出了规范化苗木的标准要求。198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渭北23县(市)即洛川、礼泉、白水、淳化、铜川、宝鸡、澄城、合阳、陇县、千阳、麟游、彬县、长武、宜川、耀县、富县、蒲城、乾县、永寿、黄陵、宜君、旬邑、凤翔等县(市)建立百万亩苹果基地,是本省最大苹果生产基地。1985年底,全省苹果面积达到75万亩(不含零星种植),总产苹果2.8亿斤。核桃1949年全省核桃产量为1290万斤。50年代核桃生产有了新的发展。1957年,全省核桃产量突破2000万斤。1958年,毛泽东批示商洛地区“每户种一升核桃”后,中共陕西省委随即发出了《关于推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的经验》的通知,在全省开展了大种核桃的群众运动,并延续10余年之久,促进了核桃生产的发展。1965—1975年,10年平均年产2600万斤。1976—1985年平均年产3600万斤,比1949年增长1.8倍。陕西核桃除陕北寒冷地区外,大部地区均有分布,而主要分布于关中及陕南,尤以商洛地区最为集中。1985年全省核桃总产量3176.5万斤,其中商洛地区的山阳、洛南、镇安、商县、丹凤、柞水、商南等7县,即达1080万斤,占全省核桃总产量的34%,成为陕西核桃主要生产基地。枣1949年全省枣树面积约8万亩,枣子总产量2100万斤。至1975年枣树面积达到22万亩,总产枣3300万斤。除陕北定边等县寒冷地区外,各地均有分布,而以黄河、泾河及洛河沿岸为多,尤以榆林地区的神木、府谷、绥德、佳县、吴堡、清涧等6县最为集中,是全省著名的红枣产地。1982年榆林地区有枣林22.3万亩,产枣3267多万斤,分别占全省枣林面积的63%和枣产量的53%。柑橘本省柑橘主要产于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1949年陕南共有柑橘园林2000多亩,产量160万斤。到1965年全省柑橘总产量达到490万斤。1975年柑橘面积发展到2.4万亩,柑橘总产量440万斤。1985年达到11万亩,总产柑橘1040万斤。其中主产柑橘的城固、汉中、洋县、南郑、勉县等5县(市),柑橘面积9.1万亩,柑橘总产量920万斤,分别占同年全省柑橘总面积的82.7%和总产量的88.5%。梨1949年全省梨树面积共3000亩,产量1000万斤。70年代始在渭北地区有计划地更换良种发展生产。1985年梨树面积达到7.7万亩,总产梨2300万斤。梨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而以河流两侧及沟谷低地为多。集中产地有乾县、彬县
本文标题:陕西果树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4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