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最终
隧道设计说明书一、概述1、设计依据(1)我院与业主签订的勘察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道路规划图;(3)重庆市xx区xx隧道工程1/500带状地形图和定测资料;(4)重庆市xx区xx隧道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勘,2011年12月);(5)重庆市xx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xx区xx隧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xx发改委函【2011】315号);(6)xx隧道勘察设计工作专题会备忘录(重庆市xx区大通道建设管理委员会第2期,2011年09月24);(7)xx隧道工程方案设计工作汇报会备忘录(重庆市xx区大通道建设管理委员会第3期,2011年10月20);(8)专题研究xx隧道设计方案比选工作备忘录(重庆市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第25期,2011年11月19);(9)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渝(xx)环准[2011]243号,2011年12月20);(10)重庆市xx区水务局关于xx区xx隧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xx水务函[2011]152号,2011年12月23);(11)重庆市xx区规划局有关本工程的《建筑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函》(渝规黔方案函[2012]0012号,2012年3月31);(12)《xx隧道工程工作协调会》,第2期,重庆市xx区大通道建设管理委员会,2012年9月;(13)《重庆市xx区xx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14)与本工程相关的其它专题会议纪要。2、设计原则本施工图设计按《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要求并参考《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进行编制。隧道设计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并按照与的相关协调意见,在严格遵守交通部颁发《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同时,借鉴国内若干类似条件隧道的工程实例,按新奥法理论,结合隧道实际情况进行设计。3、工可研究报告批复及方案设计比选意见执行情况2011年12月13日,xx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了项目工可研究报告批复。施工图文件严格执行了批复中:全线按设计速度40公里/每小时,主线路基宽度28.25米,隧道宽度13.2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荷载公路-I级,其余指标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规定执行。工可研究报告批复要求项目按城市主干路Ⅱ级道路等级标准建设,依据xx区人民政府相关会议精神及2012年8月30日,重庆市xx区大通道建设管理委员会《xx隧道工程工作协调会备忘录》(第2期)要求,将建设标准对应调整为公路一级,兼顾市政道路功能。施工图设计建设标准按一级公路兼顾城市主干道执行。2011年11月11日下午xx区人民政府401办公室召开了xx隧道设计方案专题研究会。区政府以专题会议纪要作为设计方案审定批复及下阶段施工图设计的依据。会议议定:方案一(立交带右转匝道方案)为最佳设计方案,同时增设左转匝道;明确按三车道进行设计和建设。施工图设计文件严格按专题会议纪要技术标准执行。施工图审查意见修改情况说明:(1)优化路面结构;施工图设计中已将路面结构进行优化,路面结构采用40m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上面层(SBS改性沥青)+60m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下面层+240mm钢纤维混凝土。(2)细化路、隧、立交纵面衔接及协调;施工图设计中线位调整已综合考虑路、隧、立交纵面的接及协调。(3)进洞口处存在偏压对进口偏压段采用偏压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采用28cm喷射混凝土、I20b型钢,二衬采用60cm厚C30钢筋混凝土),并对进口左侧边坡采用锚网喷进行支护处理。4、工程规模及主要内容xx隧道(老城区至xx组团)是连接老城区至xx组团的干道复线,为本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状xx隧道的补充,有利于促进xx组团的建设,也是完善xx组团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举措。隧道总体设计时,考虑了路线的走向,两端接线、隧道营运的安全、环境保护、建筑红线等制约因素。隧道的线形、洞门位置服从道路设计要求。xx隧道起讫里程主线桩号为K0+375~K1+745,隧道全长1370m。隧道起点洞口位于xx老城区东部的新华大道(原雄鹰大道)上,终点洞口则在xx组团的正舟路侧上方。隧道内标准段道路为三车道,设计全宽为13.25m,两侧检修道宽度左右各1.0m。隧道内轮廓均采用四心圆坦拱形式。另洞内还设有通风、照明、消防等隧道运营设施,并为部分市政管线穿越隧道预留了一定的安放空间。隧道衬砌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设计,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其包含的主要工程内容为洞口及洞门、洞身结构等主体结构、防排水、路面、人行横洞及独立避难间、中压配电洞室、通风、照明及供配电、营运管理设施等。二、场地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1、自然地理(1)交通位置xx隧道位于xx老城区东部,是连接老城区至xx组团的xx隧道的复线工程,为一级公路兼顾城市主干道。该隧道起点接xx区老城区新华大道(原雄鹰大道)上,出洞后将上跨正舟路,顺接学府三路。(2)气象、水文工程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热,大雨连绵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3.7°C~15.40°C,最高气温41°C,最低气温-10°C,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7%-90%,多年平均降雨量1204.8mm,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水的三分之二。工程区坡脚为xx河,勘察期间河水水位为552.37m~553.30m,基本为常年性洪水位;50年一遇的洪水一般高出河床2.5m左右,在554.87~555.80m;100年一遇的洪水一般高出河床4m左右,最高洪水位556.37~557.30m。2、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本工程场区属构造剥蚀、岩溶侵蚀低山地貌,线路沿线地形总体起伏较大,微地貌发育,主要表现为陡崖和陡坎。地形坡度一般15~25°,较陡。最高点位于xx上部山顶处,高程为912.50m。最低点位于设计隧道进口处,高程为562.60m,高差为349.9m。隧道进口位于原xx隧道出洞口右侧,微地貌为斜坡地貌,坡脚高程为583.6~586.7m,坡顶高程636.2~638.0m,高差约51.3~52.60m。斜坡坡向约255°,坡角约30~55°。隧道出洞口为溶蚀地貌,高程为607.12~615.2m。斜坡坡向约82°,坡角约15~20°,斜坡坡面基岩直接出露地表,局部发育0.3~0.60宽的溶沟,局部充填有粉质粘土。(2)地质构造及地震场地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铜西向斜北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勘察区及附近无断层通过,区内岩层产状变化不大,为115°~130°,倾角较陡,为65~70°,层间未发现软弱夹层,为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主要有两组构造裂隙:①产状210°~220°∠60°~65°,裂隙间距0.5~1.2m,平均间距0.85m,局部张开度1~2mm,裂面平直,偶见泥质充填,延伸长度为8~15m,属硬性结构面,结合程度差;②产状290°~310°∠65°~75°,裂隙间距0.4~1.5m,平均间距0.95m,张开度1~3mm,裂面平直,偶见泥质充填,延伸长度为5~15m,属硬性结构面,结合程度差。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附表A-2,岩体结构为层状结构,结构面发育程度为较发育,节理不发育,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之图A1及图B1,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的划分标准,该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3)地层岩性场地区域出露的地层由新到老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冲洪积层(Q4al+pl)、滑坡堆积层(Q4del)、崩坡堆积层(Q4col+dl)、残坡积层(Q4el+dl)和白垩系上统正阳组(K2z)、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3w)、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二叠系下统梁山组(T1l)、志留系中统罗惹坪群组(S2lr)。各层(组)特性具体另详《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拟建场区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岩溶水两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土层中,该类地下水主要接受降雨补给,大部分通过孔隙运移至低凹处,最终排泄至拟建场区最低侵蚀基准面xx河。部分则继续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该类地下水量动态极不稳定,受季节变化大,赋水性差。第四系土层主要分布于道路起点至隧道进洞口段,该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该段。而洞身段斜坡上第四系土层厚度零星分布,该类地下水较贫乏。岩溶水主要赋存于主要赋存于灰岩地层中,主要接受降雨及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补给。拟建场区内灰岩主要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山脊段,第四系土层厚度零星分布,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贫乏,场区内岩溶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该类地下水在地表接受补给后,通过岩溶裂隙或岩溶管道,往深部运移,当地下水运移至地表横向沟谷深切的减压地带或岩层渗透性突然减小的地带时,地下水可沿导水构造(裂隙或断层破碎带)向外流出,最终流入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内基岩较为完整,岩溶现象也不甚发育,在拟建场区最低侵蚀基准面xx河沿岸未见泉点出露。该类地下水也较为贫乏。第四系冲洪积层卵石土渗透系数为1.4889m/d,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地层渗透系数为0.1227m/d,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岩地层渗透系数为0.1069~0.1380m/d,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灰岩地层渗透系数为0.1298m/d。(2)地下水和土腐蚀性分析拟建道路场地属于Ⅰ环境,结晶类腐蚀等级为无腐蚀,分解类腐蚀等级为无腐蚀,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等级为无腐蚀,综合判定水对混凝土的腐蚀等级为无腐蚀,可采取常规防护措施。4、不良地质现象经调查,场区内未发现泥石流、崩塌、危岩、活动性断层等不良地质现象,拟建场区内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为滑坡、岩溶和瓦斯气体。1)滑坡根据本次调查,在隧道进洞口上方约200m(K0+580~K0+820段)右侧为观音峡2号滑坡。根据《xx区xx隧道复线引道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院,2010年4月):2号滑坡位于xx河左岸,起点于污水处理厂大桥位置,终点于峡口观音庙位置,地形上基本呈一单面折线坡型,总体上陡中缓下陡的地形,上部地形坡角25-30°,中部地形坡角为10-20°,下部地形坡角15-25°。地形总体北东高,南西低,在中部与上部地形陡缓交接部位基本为滑坡的后缘地带,地形标高在687.0m左右,坡脚为xx河,为滑坡的前沿剪出口位置,地形标高536.73-551.92m,整个滑坡最大高差150m左右。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2号滑坡位于拟建xx隧道K0+560段~K0+680段右侧,根据图5.4.1,xx隧道据滑坡后缘最近点距离为25m,在靠近滑坡地段隧道围岩厚度达30~40m,因此2号滑坡对拟建隧道工程影响小。由于滑坡体岩性主要为块石土,渗透性较好,可能在雨季有大量雨水下渗,对隧道防水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建议在滑坡体及其上部崩塌堆积层周围修建截排水沟,减少地表水的下渗。拟建隧道与滑坡之间的距离较近,隧道的开挖过程中可能会对滑坡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建议开挖时,加强对滑坡的监测工作。580584588592596600604608612616620624628632636640644648652656660664668672676680580584588592596600604608612616620624628632636640644648652656660664668672676680观音岩2号滑坡距离隧道最近点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2)岩溶(1)溶沟溶槽当地表水沿碳酸盐岩表面或裂隙流动时,将岩石溶切成形成沟槽。溶沟溶槽受构造裂隙及地形影响外,对岩性的选择性也较强,主要分布于三叠系大冶组第三段和嘉陵江组第三段质纯灰岩中,溶沟多分布在地形斜坡山,宽度多在0.5米以内。(2)岩溶洼地区内岩溶洼地多分布于背斜两侧槽谷内的嘉陵
本文标题: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最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6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