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黄浦区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高二语文试卷
黄浦区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高二语文试卷(120分钟完成满分100分)学生注意:1.答案与作文均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给分。2.答题时注意试卷题号和答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2分)古文之美妙在简约⑴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⑵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仅十三字,阐发宇宙万物生发变易之哲理,既通俗易懂又寓意深远。辞简意赅,无出其右。⑶试问:古今中外还有哪种文字具有如此之简约美?⑷古人行文惜墨如金,其来有自。简牍容字有限,物质条件限制使古人不得不行文简约。纸代竹简后,条件虽改善,习惯已成自然,惜墨如金成为古文之传统。⑸简约美与文法有关。较之拉丁语系,中文文法更简约灵活。就名词而言,英文有“单数”和“复数”,俄文和德文还有“格”以及“阴性”和“阳性”之分;中文一概免除,必要时以形容词代之。英文动词也讲究“数”,逢主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须加“s”;动词“时”(tense)的变化更复杂,分“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还不够,更细分为“现在进行时”、“过去完成时”等等。繁文琐节,要简也难。中文动词皆原形,免“数”无“时”一身轻!既简约又灵活。李白的《行路难》只用一“行”字,究竟是独行还是结伴行?是“现在行”还是“将要行”?自己体会去吧。体会随心所欲,因人而异,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引出了简约美的一个重要内涵——朦胧美。“烟笼寒水月笼沙”,此情此景令人感到,夜泊秦淮之朦胧飘逸;反之,若水明如镜砂粒可数,那不就煞风景了。⑹古文以最简单文法表达极丰富之内涵,围棋以最简单规则包含千变万化之策略。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此乃根植于东方哲理之美学精义。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第三场开篇为:“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这是全世界引用最多的名句,妙在一短句中用了两个“be”,既为原形动词,当然也就免“数”无“时”。“be”具多种含义,可解释为“是”或“存在”,更具有“生存”的意思,“tobe”与“nottobe”说的是“生”与“死”。莎翁此名句既简约又含蓄,堪与中国古文媲美,难怪一句风行名扬四海。我在揣摩:假如他知道中文动词均为原形,莎翁会作何感想?⑻古文之简约不仅在于文法,还与用典有密切关系。我在《用典举例及其他》文中举出一些例子,有兴趣者可参看2008年10月18日《解放日报·朝花》。用典之妙在于以寥寥数语,唤起读者对古籍所载往事的记忆。不仅使文章显得古朴,并可表现出极致的简约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百字词中,一口气引了六个典故,上溯西周下续南宋。读来回肠荡气,发思古之幽情。若非用典,谁能及此?⑼简约美来之不易。古人为文,字斟句酌,务求达意传神。最著名的是推敲:“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一字之斟传为千古美谈。⑽写长文易,写短文难。长文可恣意铺陈,尽情发挥;短文而达意传神,非功力火候俱臻上乘者不办。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简约之可贵。⑾语言文字反映人的思想,行文简约说明思想精炼鞭辟入里。文如其人,良有以也。⑿古文简约美则美矣,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易生歧义。科学论文贵在精确无误,简约之古文勉为其难。有人认为,这是我国科学落后的根源。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因素,将之归为根源言重了。题外之议,另当别论。⒀先秦诸子、诗经、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⒁这些我国古典文化之宝藏,简约之美尽在其中,够我们欣赏玩味的了。1.第⑴、第⑵段分别引述杜牧作品和老子名言,是为了。(2分)2.下列对第⑺段中引用莎士比亚名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用莎翁名句,进一步证明中国古文具有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美感。B.引用莎翁名句,证明了行文简约之美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学名著之中。C.莎翁此句因为风行名扬于四海,所以堪与简约而含蓄的中国古文媲美。D.引用莎翁名句,就是为了证明莎翁戏剧语言具有既简约又含蓄的特点。3.古文的简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依次写出。(1)(2)(3)(3分)4.有人说:“第⑿段可有可无”,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16分)记忆中的雨,或者梦想⑴川北多雨,春夏尤甚。⑵这个时节的雨应当称作“喜雨”。“一声雷送雨,万国土成金”。斜风细雨中,麦苗青了,菜花黄了,秧门开了,田野绿得快醉了。嘉陵江的水位涨起来,各种鱼虾躁动起来,兴奋的渔人驾着小舟,日夜忙碌。⑶桑树是被第一声春雷惊醒的。昨天才米粒大小的牙苞,今天清晨就张开了小嘴,吐露出鹅黄色的细叶。一场春雨之后,叶片像紧攥的拳头迅速松开。刚刚还鸡蛋大小,转眼就手掌大小了。东风吹过,桑园里枝叶舞动,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又像无数手掌相互击打,发出热烈的响声。⑷桑叶该是最富营养的叶片吧。摘下一片桑叶,叶柄便会迅速流出白色的黏稠的汁液,有时甚至会迸溅到脸上。桑叶的汁液不仅成色与母乳极为相似,凑近闻闻,气味也像极了母乳,清香,微甜,带着淡淡的腥味。⑸如果说桑叶的汁液是蚕宝宝的乳汁,那么,春雨该是桑叶的乳汁了。⑹但我说的□□天空飘下来的春雨,□□蚕簸里万千乐手的合奏。⑺那是蚕儿咀嚼桑叶的声音。记忆中,每到春夏,母亲总会把蚕房打扫得干干净净。从檩子和桷子上挂下绳索,用竹竿串起来,在两根并行的竹竿上依次放上蚕簸。从生产队里分得一张布满蚕卵的硬纸后,母亲便开始了年复一年的养蚕生活。母亲把蚕儿照顾得非常周到,从择叶到防病,从房间通风到石灰消毒,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每天晚上,她都会细心地清理掉每一个蚕簸里的蚕沙,给蚕儿撒上新鲜的桑叶,方才放心歇息。⑻我的卧房和蚕房一墙之隔。乡村的夜晚万籁俱寂,蚕儿咀嚼桑叶的声音十分清晰。那声音极像春雨洒在屋顶的瓦片上,嘈嘈切切,密密麻麻,彼伏此起。⑼梅雨时节常常雨丝如织,昼夜不息。如不细加分辨,往往搞不清到底是房顶雨脚的繁忙,还是蚕房里举行盛宴的声响。很多时候,房顶的雨声和蚕儿进食的声音上下呼应,交织混杂。我想,这两种声音肯定有着神秘而密切的关联。蚕声合着雨声的辙,雨声押着蚕声的韵。⑽在蚕声中入眠是畅快的。蚕声,是美妙的交响乐,也是别致的催眠曲。这首乐曲里,有对风调雨顺的欣慰,还有对丰衣足食的祈愿。⑾那时候,蚕桑是家家户户的希望。春夏时节,川北的每幢小青瓦房里都会响起这样的“雨声”。⑿一眠,二眠,三眠,四眠,经过四次蜕皮,蚕宝宝出落得通体透明。蚕房里的雨声停息了。白花花的茧子挂在蚕蔟上,像是缀满枝头的累累硕果。⒀山路上时常可见背着蚕茧赶集的人。母亲带着我,我身后跟着两个弟弟,每人身上一个装满茧子的背篼,一起赶往乡上的蚕茧站。排队,过秤,开票,再排队,终于,一小沓面额不等的浸满汗渍的钞票到手了。⒁母亲笑了,我们也笑了。下学期的学费不用发愁了。⒂就这样,我和弟弟们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一个耕读之家的梦想终成现实。⒃年过花甲的母亲,至今还在乡下养蚕。她的头发,已和茧丝一样雪白。⒄她离不开土地。不像我,成了城里人,对土地越来越生疏,越来越歉疚。⒅出门的时候,经常会看见田野里郁郁葱葱的桑树。这种给我带来福祉的树,让我很自然地想起勤劳一生的母亲。我的眼睛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湿润起来。⒆很多夜晚,我在梦中听见那熟悉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沙……5.联系上下文,为第⑹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3分)(1)不是……而是……(2)不是……就是……选项___________理由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A.在作者眼中那郁郁葱葱的给我带来福祉的桑树就是勤劳一生的母亲的象征。B.“浸满汗渍的钞票”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劳动的艰辛,又展现了丰收的喜悦。C.写自然界的雨声,蚕儿咀嚼的声音,都是为了写母亲,为了歌颂母爱的伟大。D.本文的结尾既照应开头又点明题目,达到了首尾呼应,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E.全文运用了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儿时的记忆。7.从词语选用、修辞手法运用等角度,结合上下文选择一个点对第⑶段的语言特色作赏析。(3分)8.下面两句是关于声音的描写,请写出加点词表现的具体内容,结合上下文谈谈作者描写这些声音要表达的情感。(4分)(1)春夏时节,川北的每幢小青瓦房里都会响起这样的“雨声..”。(2)很多夜晚,我在梦中听见那熟悉的声音..。具体内容:(1)(2)表达的情感:(三)默写。(3分)【任选3空,超过3空,按前3空评分】9.⑴落日楼头,,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⑵白云回望合,。(王维《终南山》)⑶,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⑷可怜后主还祠庙,。(杜甫《登楼》)⑸流水不腐,。(吕氏春秋•尽数)(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0—12题。(5分)杂诗曹植①南国有佳人,容华②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注释】①曹植: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叡即位,他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②容华:容貌。10.本首诗的体裁是。(1分)11.“时俗薄朱颜”中“朱颜”喻指。(2分)12.清代张玉谷阐释这首诗的主旨时说:“通体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韵长。”说说最后两句作者的感慨是。(2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3—18题。(13分)秋水(节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3)不可为量数.()14.下列四句中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1分)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B.此其过江河..之流C.计中国..之在海内D.此其比万物..也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A.今尔出于.崖涘而君幸于.赵王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4分)(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文17.河伯的故事流传甚广,请写出由此产生的一个成语。(1分)18.画线句的说理方法是,其中蕴含的道理是。(2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11分)(苏轼)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①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
本文标题:黄浦区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高二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7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