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鼎湖区概况鼎湖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下游,是肇庆市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范围主体之一。陆域位置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2°30′~112°57′,北纬23°05′~23°15′之间;东邻佛山市三水区,北接四会市,南靠高要市,西与肇庆市端州区接壤。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北岭山脉的鼎湖山群,中部为平原地带,南有烂柯山向东延伸,同鼎湖山隔江峙立,西江横贯中部,最高峰为鸡笼山,海拔1000.3米。全区总面积596平方公里。鼎湖区东自永安镇的长冲村,西止凤凰镇的上水田村,南起沙浦镇的苏二村,北至凤凰镇的良田村。[1]西江航道、321国道和广茂铁路三条重要交通要道成“川”字型横贯全境,扼西江水陆之咽喉,加上在建的南广、贵广铁路、广佛肇城际轻轨、江肇高速和规划的广佛肇高速,鼎湖将会发展成为粤中西部的一个交通枢纽。陆路距广州80公里,水路距香港140海里。下辖地区:凤凰、永安、沙浦等3街道4镇,政府驻地:坑口街道地理位置肇庆市中,面积:552.39平方公里,人口:14万(2000年)1历史早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今永安夏江村、桂城龙一村已有先民居住,他们以捕渔、狩猎为生。公元前111年,即西汉元鼎六年,始建高要县,隶属苍梧郡,鼎湖属高要县辖地。明洪武年间,推行厢乡都图制,鼎湖属高要县下围乡和亲仁乡。公元1855年(咸丰五年),属高要县头班第一区文明堡和四班第六、七区。公元1928年(民国17年),推行区乡制,将都堡改为乡。公元1937年(民国26年),先复班制,后改联乡办事处。9月,将联乡办事处改为区署,为高要县第四区和第一区的文园乡,辖176条村2.18万户,总人口8.53万人。公元1943年10月(民国32年),高要县废镇缩乡,为第一区东文乡一部分和第四区。1950年9月,为高要县第四区和肇庆镇双东乡小部分(即前文明堡)。1953年5月,为高要县第八、九区。1955年2月,第八、九区分别改称广利区、永安区。1957年3月,小乡并大乡,广利区各乡并为广利乡、文园乡、桂院乡、九坑乡、头溪乡和广利镇,永安区各乡并为布廊乡、永安乡,下莲塘乡和贝水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并为广利乡、永安乡和头溪乡。同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3个乡合并成立广星人民公社。公社内设一团(广利)、二团(沙浦)、三团(永安),各团内设营、连。1959年7月,广星人民公社划分为广利、永安、沙浦人民公社。1983年4月,实行区建制,设广利、永安、沙浦区,区内原大队改称乡。1986年11月,撤区建镇,设广利、永安、沙浦镇,镇内各乡改称村。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从高要县析出设鼎湖区,为肇庆市(地级)辖县级区。1988年3月2日,肇庆市鼎湖区正式挂牌成立,辖广利、永安、沙浦镇。1988年4月13日,坑口管理区办事处成立。11月23日,坑口管理区办事处更名为坑口办事处。1989年3月,行政村改称管理区。1992年12月31日,坑口办事处改名为坑口街道办事处;从广利镇分出设桂城街道办事处和凤凰镇。1993年1月,从永安镇分出设莲花办事处成立,1994年4月,莲花办事处改称莲花镇。1994年6月,从永安镇分出设贝水镇筹备组,1995年4月,贝水镇成立。1998年10月,农村管理区称行政村,设立村民委员会。2002年1月,撤销贝水镇,其行政区域并入永安镇。2002年2月,广利镇改为广利街道办事处,辖下村委会改为居委会。2009年12月31日止,鼎湖区辖坑口、桂城、广利街道和永安、沙浦、莲花、凤凰镇,设53个村民委员会、2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有397条自然村。[2]2区划2011年12月31日止,鼎湖区辖3个街道(坑口街道、桂城街道、广利街道)和4个镇(莲花镇、永安镇、凤凰镇、沙浦镇),设53个村民委员会、2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97个自然村。3人口2009年,鼎湖区总人口153809人,比上年增加990人。其中农业人口116543人,占总人口75.77%;非农业人口37266万人,占总人口24.23%。其中男性公民77183、女性公民76626人,男女比例50.18:49.82。年内,出生人口1542人,出生率为9.85‰。人口增加678人,自然增长率为4.33‰。年末全区总户数52451户;迁入鼎湖人口1844人,迁出鼎湖人口1765人;外地流入鼎湖区人口11302人。[4]鼎湖境内居民主要使用两种汉语方言:一是粤方言,又称鼎湖白话,全区总人口92%以上使用。主要分布在坑口、桂城、广利、永安、沙浦、莲花等6个镇(街道)。二是客家方言,全区大约有1万人使用,各地均有分布,以凤凰镇居多(客家人占95%以上[5]),其他分布在坑口街道办事处的迪一、迪二、红岭村、鸡梯村,桂城街道办事处的大旗山、竹仔坪村,沙浦镇的大坑头、麦仔岗村,莲花镇的富新村。4地理气候鼎湖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3摄氏度,最高气温38.7摄氏度(1990年8月17日),最低气温—1摄氏度(1955年1月11日)。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737.3毫米,降雨量最大纪录为2423毫米(1983年),降雨量最小纪录为883毫米(1977年)。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1658.2小时,年平均积温7940.7摄氏度,山区内气温比平原气温低2~4摄氏度。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每年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不大。水(九坑河)、横槎水、贝水水和典水水6条一级支流,均属珠江水系。集水面积589.13平方公里,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西江干流和长利、典水两条支流。西江干流平均径流量为2185亿立方米。2009年年末,水库蓄水总量2137万立方米,年蓄水变量430万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量:蓄水9764万立方米,引水2422万立方米,提水6417万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83万立方米。人均供水量622.44立方米。西江干流过境水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其他各支流的水均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类水质标准。九坑河水力资源蕴藏量16267千瓦,可开发量6849千瓦,已开发4634千瓦。5资源概况鼎湖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肇庆的鱼米之乡。区内盛产稻米、“三鸟”、家畜、四大家鱼、河鲜,主要农副土特产有文鲤、肇实、莲藕、粉葛、大蕉、香蕉、紫背天葵,其中文鲤远近闻名,为历朝贡品。林业品有松、杉、竹、桂等。鼎湖区矿产资源丰富,有砚石、石膏、大理石、黄金等21种矿产资源,尤其是石膏储量大、品位高。工艺品端砚、红木家具、玉雕石雕等闻名遐迩。土壤鼎湖区南北面分别为栏柯山脉及北岭山脉,西面为河谷地,中部为河网地带,形成一大片“U”字形平原。地貌多类,山地、丘陵、平原、水面兼而有之,耕地主要由西江冲积土、潴育土和粘土组成,旱地和山坡由红壤和黄壤土组成,是开展农业生产的理想区。生物鼎湖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是广东省生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生物物种起源古老,种类繁多。2009年,鼎湖区有兽类38种(含亚种),如赤麂、野猪、果子狸、红颊獴、鼬獾、豹猫和豪猪等,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15种,数量较多的一般种类有鼠科的大多数种类,翼手类中的蝙蝠、蹄蝠、狐蝠的某些种类和某些食虫类;鸟类有177种(含亚种),隶属于17目40科;植物2000多种。2009年,全区林业用地面积40.94万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49.2%,有林地面积34.72万亩,森林覆盖率41.7%。有林地面积35.1万亩,森林覆盖率43.8%;活立木蓄积量79.79万立方米,年生长量3.65万立方米。全区划定国家级及省级生态公益林共5.63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14.06%。6经济概况194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1.04元。经过土地改革,195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4.35元。1954年至196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3%。“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放缓,年均增长5.7%。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47.32元。1979年至1988年,通过改革开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7元。建区后,年均增长11.5%。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742.51元。[9]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1.88亿元,同比增长15.1%;地方财政厅般预算收入7462万元,增长2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2亿元,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1亿元,增长17.1%;外贸出口总值4100万美元,增长23.3%;新批注册合同外资总额6243万美元,增长87.7%;实际吸收外资3112万美元,增长24.2%;工业用电量33460万千瓦时,增长14.2%。农业鼎湖原始农业(种植业)约始于4000年至3000年前,由于80%以上耕地处于西江两岸的平原河网地带,是典型的洪涝夹击区,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宋代开始筑堤防水,防洪能力逐步加强,农业虽有所发展,但发展水平依然低下。农田灌溉始于明代,到清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境内始有“鱼米之乡”称誉。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所筑堤围抗洪能力极低,民国38年中,有29年决堤,使占耕地面积30%以上的低塱田,只能种植单造低产的大禾(水稻品种),亩产约50公斤。1949年,农业产值497万元,粮食总产1.68万吨。1952年至1957年,农业稳步发展。经过土地改革,农民有了自已的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1952年,农业产值提高到1093万元,粮食产量3.62万吨,分别为1949年的2.20倍和2.15倍。1954年合作化后,依靠集体的力量,治水改土,联围筑堤抗洪排涝,扩大耕地面积等,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1957年农业产值1246万元,粮食总产3.78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150.7%和125%。1958年至1962年,是农业发展的困难时期。1958年下半年开始,受“极左”思想影响,生产搞“瞎指挥”,盲目高度密植(俗称“蚂蚁出洞”),深翻改土等使农作物大幅减产;经济上搞“一平二调”(集体收益平均分配,劳力和生活资料无偿调拨),刮“共产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1961年,粮食总产2.38万吨,比1957年减少1.4万吨,下降37.04%。1962年,贯彻中央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自留地,开放农副产品市场等,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但因西江发生特大洪水,沙浦决堤,广利、永安的河网地区受浸,农业产值1089万元。1963年至1965年,是农业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大电网的输入,电动排灌站建成,基本消除洪涝威胁。低塱单造田改成双造田,开始推广冬种绿肥,选用良种等,粮食产量倍增,1965年为6.62万吨,是1962年的1.74倍;种植业产值1799万元,比1962年增长65.20%。1966年至1980年,是农业缓慢发展时期。贯彻“以粮为纲”方针,重视粮食生产的发展,但经济作物发展失调。这个时期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绿肥已广为种植,全面推广水稻良种;农药、化肥供应量增加;普遍使用电动脱粒机,推广使用手扶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连年保持在7万吨左右,1980年为7.09万吨。农业产值在2100万元至2500万元之间,1980年为2333万元,比1965年增长29.68%。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从包产到组发展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使用权,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量。在完成交纳公余粮外,可以自主销售农业产品,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88年,鼎湖区制订“两区(现代农业试验区、农村改革开放试验区),三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创汇农业基地、城市副食品供应基地)”实施计划,要求各级政府把农业摆上重要位置,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1989年,粮食总产量8.55万吨,比1980年增加1.46万吨,农业总产值4937万元,比1980年增长111.62%。1990年,国务院授予鼎湖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称号。20世纪90年代初,进一步实施“现代农业试验区”的要求,以建设“吨谷区”为主要目标,开展群众性的粮食创高产活动,进行土壤改良,整治排灌系统,推广良种,粮食产量连年提高。从1996年起,连续三年实现“吨谷区”。其中,1996
本文标题:鼎湖区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8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