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岩市贫困开发纲要龙岩是福建的重点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全市8个县(市、区)均属山区县,1985年前是广东省荒山面积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当时全市贫困人口33.9万户、福建173万人,分别占农村总户数、人数的49%和50%。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纲要》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始终把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入、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提高贫困户素质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新思路,探索扶贫开发新举措,全面落实领导挂点、单位挂村、干部结对帮户的扶贫责任制,真扶贫,扶真贫,促进了扶贫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了《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了扶贫开发步伐。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贫困户逐步减少。200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分别达到5038元、1288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2.3%和30%。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0.2万户、41.2万人减少到目前的8.5万户、29.8万人,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二是山区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产业扶贫有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各级扶贫龙头企业4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市级33家,这些企业辐射带动农户6.6万户,其中贫困户2.1万户,户均年增收1779元。三是贫困村“五难”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镇到行政村基本实现公路水泥硬底化,实现行政村通邮、通电、通电话网络信息、通广播电视;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完成农村2万多户贫困户危房改造,缓解了贫困农户住房难的问题。“绿满梅州·洁净家园”行动正在全市普开,农村脏乱差状况有明显改变。四是扶贫技能培训有新的进展。近年来,全市每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达6万人以上,依托梅州农校兴办的扶贫技能培训基地,被省确定为广东省十大扶贫技能培训基地之一,每年培训输出贫困户劳力300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每年累计培训7万多人次,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掌握一至两门种养技术,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是农村教育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90.4%,农村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贫困户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保障人口达20.4万多人。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正在梅县、平远县开展试点。六是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社会基本实现和谐稳定。二、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近年来,我市扶贫开发能够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三有”:1、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把推进扶贫开发作为重要抓手,力促全市经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梅州。一是市领导亲自调研扶贫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通过扶贫和老区建设工作的调研,统一了思想认识,针对梅州贫困面仍较大,相对贫困问题较突出的现象,提出要把落实汪洋书记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内容,把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放在首位,把加大贫困村、贫困户扶持力度,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经济工作和政治任务来抓,制定新的实施意见,明确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工作措施,抓好贯彻落实。二是作出多项决定。把扶贫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事项,连续作出重大部署。如200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的决定》,2003年《关于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康步伐的决定》和《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决定》。最近又先后作出了《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的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三是召开会议部署。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扶贫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今年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扶贫工作会议,对全市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举措,务实的作风,认真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扎实做好新阶段各项帮扶工作,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村贫困人口。力争通过5年的帮扶,贫困户实现“八个确保”,贫困村实现“六个有”。四是努力增加投入。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2004年以来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对国家、省、市级授牌的扶贫龙头企业分别给予奖励。从2007年开始,对农业和扶贫龙头企业的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1亿元的贴息。五是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构。市扶贫办在1997年从内设科室升格为副处级的办公室,2001年再次升格为正处级单位,各县(市)也相应单列独立设置为正科级单位,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有明确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一是始终把扶贫工作着力点放在三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省属水库移民区、边远分散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二是把增加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和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三是坚持实施智力扶贫工程,抓好扶贫技能培训,促进贫困户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非农收入。为确保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市委、市政府根据不同时期扶贫工作的要求,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如:在2003年提出了整体推进的8项具体帮扶工作目标。最近在《关于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实施“五到户”帮扶措施,使贫困户达到“8个确保”,贫困村实现“6有”的目标。同时,加大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提出老区建设要实现“五通”、“三改”、“三提高”、“一保护”的发展目标。3、有到位的工作措施。一是注重领导带头抓。市委、市政府历届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带头抓扶贫工作。据统计,全市共落实市、县领导238人,挂钩贫困村231个,结对帮扶贫困户238户;市、县825个机关单位,挂钩贫困村780个,其中市级机关145个单位,挂钩107个村;市、县两级机关干部职工18960人,结对帮扶贫困户18960户。自2004年以来,市机关及干部职工筹资投入挂扶村的资金每年达1000万元以上,为挂扶村办了一大批好事实事。二是注重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县有关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做好相关的帮扶工作,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如:市县组织、农业、扶贫部门负责发展村集体经济、贫困户脱贫和扶贫龙头企业工作;民政部门负责最低社会生活保障及村址建设工作,交通、公路、供电、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等部门负责行政村、自然村“五通”以及行政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建设;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食用水达标建设;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危房改造和义务教育免费入学落实工作;卫生部门负责解决农民就医看病问题,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三是注重增加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市级地方财政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预算投入的扶贫资金从2002年的138.8万增至目前的920.2万元,增长6倍多;县级资金也从2002年11.5万增至150.86万元,增长13倍多。同时,积极向上级汇报沟通,近几年争取省扶贫办等部门的扶贫资金达3亿多元,为落实各项帮扶工作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四是注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强教育引导,不断树立和增强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有为意识,从过去等人来帮,包办代替,到积极争取帮扶,积极参与。如在2003年以来农村安居工程中,引导群众自筹投入达2.4亿多元,完成2万多户的危房改造。在实施“大禹杯”竞赛活动中,广大群众积极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累计投工投劳87.5万个劳动日。五是注重抓住关键,固本强基。实践证明,扶贫工作要取得成效,关键是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六是注重创新探索。我市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努力探索新时期扶贫新思路、新举措,从中总结不少成功经验和做法。如山区农业和扶贫开发被省委、省政府称誉为“东学梅州”模式,安居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整村推进的“红山”做法、智力扶贫免费培训的“一加一”做法、小额贷款担保金的“拾荷”做法、兴宁市实施农村特困危房户安居解困工程的做法等,都得到上级和有关领导表扬和肯定。三、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困难近年来,我市扶贫开发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区位等诸多因素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平原与山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有拉大趋势,扶贫开发任重道远。(一)存在主要问题1、贫困面仍较大。据市扶贫办核实调查,一是贫困村多。按村集体经济纯收入标准统计,全市2040个行政村中,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有1438个,占70.5%;按贫困人口占40%以上比例统计,全市贫困人口较多的贫困村有551个,占27%。二是贫困人口多。全市统计,目前全市农村贫困户有8.5万户、29.8万人,分别占农村居民户数、人数的9.7%和7.5%,其中三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比例较高,大埔县4.6万人,占10.6%,丰顺县5.4万人,占9%,五华县10.5万人,占10.3%。此外,根据省民政厅、省委农办、省统计局、省扶贫办四部门要求,对全省城乡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以下的困难户进行调查,全市农村年人均收入1501元至2500元以下的困难户有7.47万户、26.3万人,分别占农村居民户数的8.5%和人口的6.7%。2、居住条件差。据调查全市农村仍居住泥砖房的有45万户229万人,占农村总户数、人数的51.4%和57.8%,其中属于危房的有23.2万户,占泥砖房45万户的51.5%。在危房分类中,居住危破泥砖房的贫困户、低保户等有11万户。3、发展环境差。由于受自然、地理、生态条件制约,边远落后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欠账较多。全市统计仍有1393个300人以上老区自然村未通机耕路,有1600个老区自然村77.3万人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全市革命老区中仍有302个缺乏生存发展条件的边远分散自然村的5320农户仍需搬迁。老区、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久失修,功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已成为制约贫困(老区)村、贫困户生产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这些小型水利在有些部门看来是小不点的事,但对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来说是影响一年生产生活大事,成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最多和最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突出问题。4、农村保障水平较低。全市农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户列入低保,低保差额补助仍相对较低,在遇到病和灾害时难以解决家庭中困难。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4%,仍有近10%农户未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这些农户往往因病又使家庭返贫或造成更加贫困的现象时有发生。(二)面临的困难1、对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认识上有误区。主要是个别同志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不同程度存在淡化和松懈、厌战和畏难情绪,讲成绩的多,讲贫困的少,有的怕讲贫困面和贫困问题影响政绩和升迁,有的认为扶贫工作搞了20多年,还这么多贫困问题,何时才能解决,有的对扶贫工作急功近利,期望靠一两个攻坚战消除所有贫困问题。2、争取上级支持有一定难度。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一般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基础条件好、配套资金充足,建设条件成熟,示范作用强的地方,在争取国家支持上明显占优势,而贫困山区、老区却恰恰相反,在争取支持上往往处于劣势,即使争取到扶持,由于人口相对较少,经济落后,建设难度也相对较大,3、贫困户增收和劳力素质提高难度大。农民增收难、贫困户增收更难。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家庭种养收入,二是非农外出务工收入。在边远贫困山村,耕地少,农业结构单调,品种单一,难以形成产品优势,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另外,当前贫困边远山区、老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素质,特别是贫困户劳力素质较低,80%以上劳动力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加上一无资金,二无技术,难以找到合适的生产门路和务工岗位,脱贫致富可以说是一个梦想。4、投入少,不到位。近年来,我市积极
本文标题:龙岩市贫困开发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8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