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天目山相传为行齐佛化、德摄天人的韦驮尊天菩萨显圣度众之应化道场,故其寺院内专门建有韦驮殿。殿前楹联中,诸如现宰官身三洲为法将,奉如来命两目作道场、殿枕名山护法降魔凭一杵,峰标胜境晨钟暮鼓应三洲、现天伦安僧护法,扬宝杵劻国佑民、两浙仰巍峨膏雨油云润泽皆沾天目,三洲通感应戎衣宝相慈悲仍现佛心之类的妙合巧对比比皆是。其中昭明禅寺韦驮殿内供奉的韦驮尊天菩萨像,更是迥异于诸方--各地寺院所供均为身着甲胄、手执宝杵(或合掌,腕捧宝剑)、勇猛威武之立像,此处则是硕大无比的坐像。一、韦驮尊天菩萨据《长阿含经》卷十二、《阿育王经》卷六、《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大楼炭经》卷三、《起世经》卷六、《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及《四天王经》等佛典云,在须弥山腰之四方,分别居住着从属于帝释天、率部属守护佛土护持佛法并检视人之善恶行业的四位天王:领乾闼婆及毗舍阇神将、护弗婆提人之东方持国天王,领鸠盘荼及薜荔神、护阎浮提人之南方增长天王,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耶尼人之西方广目天王,领夜叉罗刹将、护郁单越人之北方多闻天王。每位天王麾下均有八大将军,四天王合三十二将。因精持戒律、德行淳厚、缁素共仰而感得冥应的唐代道宣律师,在其承灵嘱而笔受之作《律相感通传》中云:南方增长天王麾下八大将军之一的韦天将军,生而聪慧,早离尘欲,清净梵行,修童真业,最存弘护佛法及出家人之正念;佛临涅盘时,亲受付嘱,护持东、西、南三洲(即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和南赡部洲)之佛法,并令守护出家人,不使魔挠;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若有道力衰微之比丘被魔事挠害,将军必恓惶奔赴,应机除翦;凡遇斗诤陵危之事,将军无不躬往,和喻令解;可谓亡我亡瑕,殷忧于四部,达物达化,大济于五乘。故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若有事至四天王处,王见皆起,以尊其护持正法之德行。尽管象日本无著道忠这类佛教学者从学理或考据的角度颇有异议,但是,大慧宗杲、无准师范、清拙正澄、明极楚俊等等彻悟本来、深造阃奥,见地纯正、通博无碍之历代硕彦,均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宣律师笔下之韦天将军,正是佛门中担当降魔除妖护法安僧之重任、居菩萨位而化现示勇健于天伦的韦驮尊天菩萨。按照佛经所述,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天体均处于不断的生成演化运动之中;其运动变化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每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劫(含八十增减小劫)。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之三大劫,分别为庄严劫、贤劫和星宿劫。过去庄严劫,自华光佛至毗舍浮佛,共有千佛出世,庄严其劫。未来星宿劫,始自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也有千佛一一出兴,犹如天上之星宿。现在贤劫,同样有千佛,即自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当来下生之弥勒佛、师子焰佛,直至楼至佛等贤圣,次第出世,救度众生。一般认为,韦驮尊天菩萨即是贤劫千佛中最后成佛之楼至佛(又作卢遮佛、卢至佛、鲁支佛、楼由佛,意译爱乐佛、啼哭佛)。正如《从容录》第七十七则(见《大正藏》第48册)所云:梵语楼至,此云啼泣。贤劫千佛,为千王子,末后得筹,最后成佛,遂啼泣云:'我何薄佑,穷底得筹?'忽复笑云:'我当尽取九百九十九佛方便庄严。'今护法神执杵者是。其实,韦驮尊天菩萨早已妙证无为,功超有漏;他内秘菩萨,外现天身,兴悲运智,摧邪辅正,誓愿护持贤劫次第出兴的九百九十九尊佛陀之教化,密行叵测,功德难伦,直至最后成佛。故松华禅师曰:据藏中载,(韦驮尊天)菩萨多劫勤苦,广修善因,修桥修路,造寺塔造佛像,无量无数,至贤劫最后成佛,号'楼至'。现于诸佛法中兴慈运悲,广度众生,随所乐求,必获感应,三洲俱蒙利益,惟天目道场灵验赫著。故十方护法、尊官檀那长者、善男信女、羽流缁素,辐辏而来,作礼敬信者,无不如愿以偿焉。([清]松华:《东天目山昭明寺志》卷二)有关韦驮尊天菩萨与天目山的殊胜因缘,源出盛行于民间的传说:很久以前,韦驮尊天菩萨化身行脚僧自九华山下来,途经龙飞凤舞、狮蹲象踞的天目山,顿萌在此结庐之念。没隔多久,这位特殊的行脚僧便在东天目山募建了一座伽蓝。有一天,他同时在杭州、富阳、昌化等地出现,祈请各处高僧大德及善信于六月初三、即韦驮尊天菩萨圣诞之日光临东天目,届时将举行开坛升座的大法会。是日一早,钟鼓齐鸣,幢幡高悬,祥云绕殿,瑞兆映门。诸山大德如约前来,十方善信辐凑云集。锦幔华盖,彩灯鲜花,经声佛号,盛况空前。钟响三遍,僧伽进坛,信众依次而入,拈香点烛,维那击磬,合掌三拜毕,行脚僧沐浴更衣,肩披紫袈裟,脚著步云履,神态端庄,行止威仪,在悠扬的佛乐声中登上法座。一声鼓响,引磬木鱼齐发,念吉祥之神咒,诵甘露之真言,迎香花,降法雨,一切如仪。法事圆满后,四众缓缓散去。就在此时,座坛法师即那位行脚僧却突然失踪了!众人四处寻找,均不见其踪影。至晚,佛前之灯不点自明,一盏油灯,百宝光明,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再仔细一瞧,发现神坛上多出一尊菩萨:原来是一尊全副戎装、手执宝杵、威武端庄的韦驮尊天菩萨之坐像!顿时,寺内钟鼓齐鸣,僧众恭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自此,天目山便被认为是韦驮尊天菩萨显圣度众之应化道场,且屡显灵异,护佑一方。例如,梁昭明太子隐居天目山期间,因心血枯竭双目失明,感韦驮尊天菩萨显灵,指引其取石池水洗而复明。又如,宋末元初的临济宗大德高峰禅师,为了降伏睡魔、速证大道,毅然置生死于度外,特意站到倒挂莲花峰之峭壁上参禅,先后两次坠崖,均得韦驮菩萨现身相救,毫发无损。二、寺院巡礼天目山的营宇立像,始于南北朝时期,至元朝高峰禅师、中峰禅师开创狮子禅院、大觉禅寺之时,已可谓盛况空前;历代所建大小寺院近百座。唐咸通七年(866年),洪諲禅师入主天目后,遐迩学子,云臻水赴,始惟百僧,后盈千数。([清]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卷二)清朝玉林国师创建禅源寺后,仅该寺常住僧伽,即达一千五百余人;诸方少有能望其项背者。全山的主要寺院有:禅源寺位于西天目山南麓昭明、旭日、翠微、阳和诸峰下,层峦爽垲,溪联水环,原为双清庄址。元末,双清庄毁于战火。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智粤禅师重建,首度弟子。随后,照空和尚十载顶包,千门叩钵,终致檀那启信,聚布地之黄金,莽樾生辉,耸摩天之绀宇,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建成大雄宝殿。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慧澄禅师塑大佛,绘影壁,并璎珞观世音菩萨铜像、三世佛、罗汉、诸天伽蓝、祖师,山门、金刚、僧堂、斋堂鼎建一新,金碧辉映。明末又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林国师入天目山复兴高峰祖师道场,于旧址上重辟甬道,以启门径,增新移旧,渐复丛林。全寺占地四十余亩,禅堂寮舍五百余间,蔚为名扬东南之佛教胜地。山门进内依次为天王殿、韦驮殿、行道处,其东侧为上客堂、客楼,西侧为云水楼、官客堂、尊客堂。沿中轴线再往里为大雄宝殿,宝殿东侧有药师佛殿、净土阁,西侧有戒堂、意珠楼、内客堂。大雄宝殿后依次为法堂、御书阁、三祖堂、涵辉楼,其东侧是方丈、大树阁、追远堂、大悲楼、地藏殿、观音阁,西侧是禅堂、栖云轩、蒙堂、晚香阁。原有十六座子院,也全部归入禅源寺。雍正十一年(1733年),世宗宪皇帝御书禅源寺额悬于天王殿。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又改建韦驮殿。嘉庆年间(1796-1820年)际界禅师重修殿宇。咸丰十年(1860年),寺遭兵毁,仅存药师佛殿。同治四年(1865年),於潜县令陈盛治访请悟镇禅师还山住持,香火渐盛。山门、前殿、行道处、天王殿、斋堂、客堂、库房等次第建复。同治十二年,重建大殿。光绪五年(1879年)募建禅堂;七年,定慧禅师募建法堂;十年复建方丈。十五年,以韦驮菩萨祈雨灵应,德宗皇帝御赐福佑潜城额悬于寺中。1941年4月15日,禅源寺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仅存山门、天王殿、官客堂。1947年,妙定方丈重建韦驮殿。2000年5月,月照法师应请入山,出任禅源寺方丈,主持复建禅源寺工程,并于7月4日(农历六月初三,即韦驮尊天菩萨圣诞之日)举行了有数千人(包括诸山长老、各界名流、海内外善信及当地政要)参加的月照大和尚进院暨禅源寺复建奠基典礼法会。人们衷心期昐,数年之后,禅源寺能再现昔日雄风。狮子正宗禅寺初名狮子禅院,在西天目半山狮子岩左侧,此处崖洞幽奇,松石灵怪。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高峰祖师自双髻飞锡至狮子岩,翦荆斫险,结茅以居。未几,学徒云集;内有檀信洪乔祖,密扣禅机,深有所契,愿为法徒,于至元二十年施财并献良田五十亩,倡搆禅丛。二十二年,圆通殿成;二十四年,方丈、库房、明楼、庖湢之舍相继建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殿宇因岚蒸雾蚀,懔懔将压,断崖了义、中峰明本两位大德重为修建,又增置僧堂,扩建宣明室,更新库房、行堂,龙象日臻。元仁宗延佑四年(1317年)撤圆通殿为阁,上奉佛像,下敞法堂。后又建香积海于东,置旃檀林于西,修建山门、佛阁、方丈。二位硕德克继正统,宗风鼎盛。名士公卿,争相咨决心要;高丽藩王,以天属懿亲,万里函香,登山拜礼,忘躬参叩,正可谓:金容露色,不显三界之光;钟梵洪音,远省十方之德。([明]木讷:《重建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碑》,见[清]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卷四)延佑七年(1320年),元仁宗下诏,改升狮子禅院为狮子正宗禅寺,御赐大狮子正宗禅寺额,并诏翰林学士赵孟頫撰敕建西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碑记以赐。元末,寺遭兵毁。明洪武四年(1371年),中峰普应国师之法孙松隐德然禅师法行整峻,重开兹山,鼎建殿宇,尽复前规。越九年,印度高僧班的达禅师来此驻锡,名缁云集。明末,复毁于兵燹,仅存山门。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林国师重兴祖庭,于山麓双清庄建禅源寺,移额山下。大觉正等禅寺寺居西天目山莲华峰,松桧森荫,仰不见日。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两浙运使松江瞿霆发慕高峰禅师之道望,登山拜谒,于狮子岩之死关,仰扣玄音,心领神悟,恍若宿契,叹禅衲之至,无所于容,慨然有建寺之志。遂曲尽施心,割巨庄先后凡二百余顷,及买山地若干,指其岁入,首创梵宇。越五年,厨库大殿,轮奂参差,宛如天降。高峰禅师迁化前嘱弟子布衲祖雍权摄寺事。其后,檀信益张,走斧飞斤,鼓舞群力,千楹万础,海涌云腾,及与雕锼髹饰,陶冶丹雘,百尔咸臻。大德四年(1300年),成宗皇帝赐大觉正等禅寺额,作大护持。至大元年(1308年),缔搆之功,充扩大备,高阁周建,长廊四起。飞楼涌殿雄伟壮丽,广堂邃宇密靓深秘,像设鼓钟庄严奇伟,金绳宝铎整设肃穆,举凡庖湢寮舍,床榻器用,一应俱足。同年开堂,檀越瞿廷发大营斋馔,烟包云衲,遐迩奔凑,会者数万指;坐立围绕,禅影山齐,梵音雷动,盛况空前。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中峰和尚举荐定叟永泰禅师住持。元末,全寺毁于战火。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释隆潜重建。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洪水崩坏寺基。故宗顾禅师于永乐十二年迁建山麓庄所。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知府梁万钟恢复旧址,重葺大殿及禅堂寮庑。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钦差魏监赐道经一藏,敕谕护持。明末,复毁于兵燹。清代又修复山门、殿宇。山门上悬莲峰胜境额。殿分三进,供奉韦驮菩萨、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宝像。土地改革时,殿堂分给山麓村民居住。七十年代中期,村民移居山下,寺院圮废。昭明禅寺位于东天目山之玉屏、环翠两峰,四周苍松森罗,绿竹茂匝,青林黄叶,缀丹点翠。因梁昭明太子修禅而创建,时称昭明院,宝志大士曾飞锡居此。梁大通年间(527-528年)赐额昭明禅寺,遂成丛席。唐宋以来几经兴废,其后毁于元末。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万历年间(1573-1619年)寺又毁,邑令戴九玄、黄鼎象捐俸重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独超禅师奉诏还山;六十年重修大殿。雍正十一年(1733年),敕赐御书匾额(即昭明禅寺及普照大千额)、对联(青鸢翥白象高东挹径山分翠萼,慧日临慈雨近南浮浙水映湖光),以示恩宠。咸丰十年(1860年)再次毁于兵燹,成为瓦砾废墟。同治初年,智海禅师及其法嗣静能禅师自西天目山来,披荆斩棘,把茅结草,次第经营,倡募建复,渐现旧观。寺有大雄宝殿、韦驮殿、弥勒殿、千佛阁、藏经楼、观云轩、东明轩、西阳轩、面璧轩、采珠轩、官客堂、尊客堂、客堂、法堂、报本
本文标题: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1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