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预防医学章节重点绪论1.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人与环境1.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社会因素。2.物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人类健康与物质环境的对立统一性;(2)人类健康与物质环境间作用的双向性;(3)物质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双重性。3.物质环境的特点:整体性、区域性、多变性、生物富集(生物浓缩)。4.工业三废有:废水、废气、废渣。5.环境污染物的转归:分布或迁移;生物转化;环境的自净作用。6.环境污染的特殊危害作用:致畸作用;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免疫毒性作用。7.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健康状况;营养条件;生理状况;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与健康1.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1)保证流行病学上的安全;(2)感官性状良好;(3)化学性状良好,不含任何有害物质;(4)水量充足,取水方便。职业环境与健康1.职业病的特点:(1)职业病病因明确;(2)有明确的剂量-效应(或反应)关系;(3)群发现象;(4)绝大多数情况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良好。2.诊断职业病应根据三方面的资料:职业史、生产环境的卫生学调查、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3.局部振动可以引起手臂振动病,典型表现是振动性白指。4.中暑按发病机制可以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5.中毒性肺水肿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四期:(1)刺激期:吸入后会出现呛咳、胸闷、胸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但此期症状表现不明显。(2)潜伏期:刺激期后。病人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病情渐趋稳定,但肺内病变仍在进展。(3)肺水肿期:潜伏期后,病人症状突然加重,出现剧咳、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的呼吸困难、头痛、恶心等。(4)恢复期:如没有严重的并发症,经正确治疗后3~4天症状逐渐减轻,7~11天后可恢复正常。6.铅中毒时可危害到全身系统。神经系统障碍表现为手套袜套表现,垂腕等;消化系统障碍表现为铅绞痛;血液系统表现为低色素性贫血,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等。7.汞慢性中毒表现为(1)易兴奋症(2)震颤(3)口腔炎食物与健康1.膳食纤维的功能:(1)通便防癌(2)降低血清胆固醇(3)降低餐后血糖(4)吸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2.人体对热能的需要:(1)基础代谢(2)各种活动(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4)生长发育和特殊生理需要。3.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1)消瘦型:蛋白质和热能均缺乏(2)恶性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热能基本满足(3)混合型。4.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1)参与构成视觉细胞感光物质的成分(2)参与视网膜内视紫红质的形成(3)参与调节机体多种组织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等(4)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5)维持正常的生殖能力(6)胡萝卜素中的β-胡萝卜素具有维生素A的功能并与某些癌症的发病呈明显的负相关。5.维生素A缺乏症:暗适应能力下降、夜盲、结膜干燥、有毕托斑、角膜软化穿孔而致失明,毛囊角化、皮肤干燥如鱼鳞,儿童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易患呼吸道感染。6.维生素A过多症:厌食、恶心、呕吐、情绪过度激动、毛发稀少、肝大等7.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干性、湿性、急性恶性),干性以末梢神经炎表现为主,湿性以心血管系统表现为主。8.谷类食品是维生素B1的主要来源。9.维生素B2缺乏症:口角炎、舌炎、唇炎、脂溢性皮炎、阴囊炎等皮肤黏膜的炎症,并可出现眼部症状。长期缺乏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和缺铁性贫血,严重缺乏时可伴有其他B族维生素的缺乏。10.烟酸缺乏症状:癞皮病,3D症状:皮炎、腹泻、痴呆。11.合理营养的膳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1)每日膳食中应供给足量的营养素和热能(2)每日膳食中所提供的各种营养素应保持平衡(3)食物的加工烹调应该合理(4)食物应该对人体无害(5)培养和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不暴饮暴食。12.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1)潜伏期短,发病突然,短时间内可出现大量病人(2)病人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多数表现为消化道症状(3)发病与食用某种食物有明确关系,常见家庭或集体发病(4)病人对健康人无传染性,采取措施后,发病可很快得到控制(5)常有季节性发病高峰,如细菌性食物以夏秋季高发。13.沙门菌属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型多见,潜伏期数小时到数天,主要症状为急性胃肠炎表现,如呕吐、腹痛、腹泻。大便为黄绿色水样便,可带脓血或粘液。多有发热(38~39℃),重症患者有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病程为3~7天,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较低。14.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潜伏期2~40小时,主要症状以急性胃肠炎为主,伴有发热38~40℃,频繁腹泻,大便呈洗肉水样,无里急后重,重者可出现脱水,虚脱,血压下降等,病程一般为1~3天,预后良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传染病根据病原体传播方式分类:(1)经水和食物传播(2)经空气传播(3)经生物媒介传播(4)经接触传播。2.病原携带者一般可分为:传染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3.水平传播有以下7类:经接触传播、经食物传播、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4.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新生儿的增加、易感人口的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的死亡。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1.地方病的流行特征:(1)地方病相应的病因长期、稳定的存在于某一地区使暴露的易感人群患病,如无人为干预该病可在病区长期存在,并规律性的发生和流行;(2)病区必然存在相应疾病的病因和自然和社会因素;(3)在地方病病区内,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地方病病区,或在非地方病病区内无该病发生;(4)地方病病区内居住的人群均可患病,患病率一般随年龄而升高;(5)地方病病区内某些易感动物也可罹患该种地方病;(6)生活在地方病病区内的人群与进入病区的外来人群均有患病的可能性,且外来人进入地方病病区属于外来人群;(7)未患病的健康人离开病区后,除了处于潜伏期者外,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迁出的患者,其症状可不在加重,并逐渐减轻甚至痊愈;(8)在病区内一旦消除引起该病的决定性因素后,该病逐渐消失。2.地方性克汀病临床表现:(1)智力低下(2)耳聋,多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地方性克汀病耳聋患者一般都伴有语言障碍,而且患者非常呆笨(3)神经系统症状:可有表情淡漠、傻笑或表情紧张、恐惧,运动神经障碍可有下肢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神经功能障碍以动眼神经多见,表现为瘫痪性斜视,共向性斜视和意向震颤等(4)生长发育落后。克汀病面容,表现为头大、额短;婴幼儿生长发育落后;性发育落后,第二性征发育差;身材矮小。3.氟中毒病区类型:饮水型、饮茶型、燃煤污染型。4.氟斑牙临床表现分为三种:白垩、着色、缺损。流行病学概述1.流行病学用途:(1)描述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特点(2)探索疾病病因和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3)用于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分析(4)用于疾病防制和卫生决策的评价。2.时间分布特征:短期波动(或暴发)、长期变异、周期性、季节性。3.人群分布特征:性别、年龄、职业、种族和民族、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现况研究1.普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通过疾病普查,可以得到目标人群中的全部病例,便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2)没有抽样误差(3)给普查对象普及医学卫生知识。局限性:(1)由于工作量大,不至细致而影响工作质量,易出现漏诊或误诊(2)不适于发病率低及没有简便易行诊断手段的疾病,若设备、人力、物力不足会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和速度(3)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4)只能得到患病率资料,不能得到发病率数据。2.常见的随机抽样方法有:单纯(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病例对照研究1.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所需时间短,人力物力财力均较节省,较易组织实施,因此易得出结果。(2)适用于少见病甚至是罕见病的病因的研究(3)适用于潜伏期较长的疾病的病因的研究(4)一次病例对照研究能够分析多种因素与一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局限性:(1)样本代表性差,易产生选择偏倚(2)暴露史资料准确性差,易造成失访偏倚(3)不适用于暴露率很低的人群的研究(4)一般不能计算发病率和RR值,只能用OR值来估计关联强度,一般不能确定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因果关系,因此不能下因果关系的结论。2.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2)属于回顾性研究(3)研究对象分组标准(4)以暴露率为分析指标队列研究1.队列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可以直接估计疾病的发病率,联系程度(2)暴露史资料较准确,暴露程度可以分等级,便于计算剂量-反应关系。(3)先因后果,检验病因假说能力强(4)能了解疾病的自然史(5)一次队列研究能分析一个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局限性(1)不适合于发病率低的疾病的病因的研究(2)观察时间长,已出现失访,而产生失访偏倚(3)费时间、人力,花费较高2.队列研究的特点: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是一种从因到果得研究方法;可以直接计算结局发生的频率;设立对照组。实验性研究1.实验性研究基本特征:前瞻性、随机化、均衡性、干预措施。2.实验性研究按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3.实验性研究基本原则:(1)对照的原则:安慰剂对照,空白对照,实验对照,自身对照,标准对照。(2)随机化的原则: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3)重复的原则:整个实验的重复,用多个受试对象进行重复,同一受试对象的重复观察。病因探索1.轮状模型的核心是遗传物质2.Mill的5种假设推理方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3.因素与疾病关联的形式:虚假的关联,间接地关联,统计学关联,因果关联。4.Hill的9种标准扩展:关联的强度,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的合理性,一致性,剂量-反应关系,关联的特异性,实验证据,相似性。
本文标题:预防医学章节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3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