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重点地段规划设计快题.
城市重点地段快题设计与表现城市重点地段快题考试要求城市中有一些不但具有较为重要的城市混合功能,而且在片区甚至城市中具有景观标志性的地段,通常位于城市重要交通用地附近或濒临城市重要景观带,主要包括城市主干道一侧的用地、主次干道交叉口的节点、交通枢纽设施附近、城市水系旁。常见快考相关试题类型城市中心区、主要节点、城市火车站地区、城市滨水区等地段的规划设计以上地段都是开发的重点区域或热点规划项目,从设计内容角度,城市重点地段通常包容多种城市功能,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交通、办公、商务、居住休闲等各种功能的分区和融合,综合考虑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同时需要考虑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的组织和营造。能较为全面地检测考生的综合专业素质。重点地段规划设计内容与同居住小区基本相同,仅少容纳人口及公共设施方面2项1)确定用地的位置和范围,核定用地面积;2)拟定各类建筑建筑类型的数量、布局形式等;3)拟定各级道路的走向和线性、宽度与横截面;4)拟定各级公共绿地、开放空间的类型和布局;5)确定重点地段规划的设计方案;6)依据方案计算有关用地平衡和技术经济指标及造价估算。基本按以上六条完成,但不同的具体要求和设计阶段有所偏重。前提同居住小区,具体要求是:1)用地布局合理,各类建筑和设施的规模及布点恰当,路网结构合理,根据具体要求做到“人车分流”,并合理安排停车场;2)开放空间景观宜人,满足一定绿地率,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在协调中富有变化,公共绿地的设置比例恰当,植被丰富,建筑物与绿化相互掩映,相得益彰;3)满足防灾要求,满足各种相关规划及建筑规范。城市重点地段快题考试重点与小区相比城市重点地段的规划有其自身特点,研究重点也不同。就其空间而言,居住小区相对封闭,自成一体,而重点地段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的一部分,需要吸引城市居民参与其中;就其功能而言,小区的其他配套设施是为其居住功能服务的,而城市重点地段混合了交通、商业、商务、居住、休闲、文化等多种城市功能。因此,重点是:1、混合多样的功能分区首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功能之间的主次关系、位置布局、相关联系(也是主要难点)。应当立体考虑,功能布局不但可以通过水平方向来解决,也可通过垂直方向来解决。2、开放的空间结构一定要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对外通过一定的规划手段与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周边城市空间,特别是自然环境空间相联系;对内应当加强空间在水平、垂直方向的联系,形成流动的、穿插的空间体系。3、立体的交通组织城市中心区的重点地段交通复杂,要在保证城市交通顺畅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不同功能区的交通问题,主要包括:选择各个出入口位置、做好人车分流、解决机动车停放等。4、特色的场地景观体现在其对城市景观的重要作用。依据不同的设计条件,可以借助有特色的建筑单体或群组、公共空间来营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空间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下界面的设计(即场地设计),通过软硬地的划分、铺地材质的表达、景观小品的设置、绿化植被的配置等具体设计,反映考生对空间处理的把握能力及对场地利用的控制能力。5、城市尺度重点地段中的建筑以公共建筑为主,不同的造型都会具有符合其特定功能的特点,故需着重考虑建筑造型的设计,使城市空间丰富多彩。同时,其建筑、场地的尺度比居住小区的尺度要大,绘图时一定要注意通过屋顶的处理、确定铺地的尺寸、道路宽度的控制以及确定机动车位、和常见球类场地的尺寸等要素来加强正确的尺度感。城市重点地段快题考试备考过程城市重点地段快题的考前准备:1)三种城市重点地段空间组织方式(并吃透)如轴线式、空心式等,熟悉每种方式下的道路组织、建筑组织、环境组织等手法。2)若干种建筑单体形式常见的有商场、办公大楼、酒店、住宅以及文化休闲类建筑,其内部功能反映出外在形式,尤其在高层建筑中,不同功能建筑标准层的形状和面积是有显著区别的;办公楼的标准层面积通常为700~1000㎡,有主要入口;酒店的标准层面积为1000~1500㎡,除了主入口以外还有后勤出入口;商场的形式和面积比较自由,但是出入口要多。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各单体在具有相同风格的基础上,加一点个性,才能形成统一而富有变化的整体空间。另外,要预备屋顶形式,(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干种建筑群体组织方式常见类型:轴线法、韵律法、主次法、圈层法等要熟悉每种方式对地形的适应方法和可能的变化形式。4)几种场地设计方案主要针对入口空间、中心广场、小广场、步行街道等实用景观的设计方案,最好能与预备的局部透视图相对应。5)两种公共空间透视图公共空间透视图在快考中属于锦上添花的内容范畴,备几张环境模糊、方便套用的公共空间局部透视图,熟练后考试套用即可。城市重点地段快题设计过程根据区位条件和周边环境,规划用地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但都以整体性为原则,充分研究之间的关系。1)单纯的城市中建设用地,环境主要是道路、已建成建筑等;主要从重点地段自身需要出发考虑交通、空间组织、功能组织、相邻界面的处理;2)至少有一侧临近或内部有自然要素,如河流、山体、湖泊等;重点考虑以自然生态要素为出发点来确定用地内部空间结构组织、绿地系统组织的关系;3)基地临近或内部保留有传统建筑。着重考虑传统建筑的利用、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关系以及建筑和环境的风格。空间结构几种常见空间结构形式:轴线对称型平行型簇群型圈层型四菜一汤型轴线对称型它确定了空间形态的主要结构秩序,可能是与道路、用地边界平行或垂直的,也可能是斜的。常见的建立轴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A、通过研究用地的自然环境要素,包括用地附近、内部的山脉、河流、湖泊、海岸等,顺应其他固有的地形特征,寻找线索建立轴线;B、从城市已有的建筑形态出发,例如根据街道、建筑群等各种人为的城市环境要素来建立轴线。如果规划用地中已明确存在一条轴线,可直接延续、发展这根轴线。在具体地进行轴空间设计时,可结合轴线空间的变化,确定轴线上物质形态,可是以建筑为主体的实体空间,也可是以绿地景观为主体的虚空间;根据基准(轴线)的控制作用,建筑与景观以对称、均衡、拓扑等形式方法构成整体统一的秩序,并形成起承转合的序列节奏变化。设计时尽量不要完全对称,要有主次、有重点、有变化。若用地较大,在主要轴线之外可以再附加一根次轴线,以增加变化。圈层型以一个建筑实体或场地为核心,以具有不同特点的圈层逐步向外展开,形成分区明确、有空间联系的整体关系。划分时可以根据建筑层数区分为高层建筑圈、多层建筑圈、绿地圈,或以功能来区分商业圈、文化圈、休闲活动圈。平行型基于平行式功能分区方法建立的空间结构,不同的功能空间相对独立,通过河流或道路等要素相隔离。四菜一汤型——与居住小区的规划方法很接近,将不同功能的建筑分组成团,相对独立布置,在中心附近布置公共开放空间,四平八稳。簇群型——适用于有自由形态、自然要素的用地,绿地率要求较高,在与地形相结合时需较多时间进行细致处理。以上五种方式可结合使用。功能组织重点地段的功能特点是较为混合。不同的功能之间要有一定的分区,可以是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分区。水平分区,与一些空间结构相对应,可以采用相互分离、相互平行、保卫等方法。如果是垂直分区,如商住性建筑,出入口要区分,且与物流分设。如果存在高强度的城市复合空间利用,可通过剖面图的方式表达在三维上的功能分布。道路交通重点地段人、车密集,交通组织要顺畅,若功能间无必要联系(或无商、住立体混合),也可通过增加城市支路将用地进一步划分,但不要琐碎,形状要完整,面积控制在4~5公顷为宜。道路不要出现锐角、错动的交叉路口,尽量不要出现尽端路;如果出现一定要控制长度,并在尽端处设置不小于12*12m的回车场。(此同居住小区)各单位均设机动车出入口,并位于次干道或支路上,距道路交叉口不小于70m。机动车位要求与居住小区相同,但地面设的临时车位不要沿街展开。记住几个重要尺寸和数据:小型机动车位2.5*5m、大巴车位4*10m、地下停车场面积估算为(30~35)㎡/车。一定要有贯通、连续的步行系统,包括各种广场、节点小广场、步行道以及道路两侧加宽的人行道,可考虑设置一些立体的步行系统,加强空间和功能联系。建筑单体在规划层面考虑的重点是对高度、体量和风格的控制。在高度控制上,主要考虑气候、景观、安全因素。在临近自然区域,通过建筑高度处理流出风道和氧气通道;景观方面,如果附近或内部有文物等遗迹,则要对其环境、视野保护,建筑高度以此为圆心由内向外逐步升高;此外,从城市景观出发,需要考虑地段的天际线,宜设计有起伏、节奏、重点的整体天际线,高层建筑易成为空间主角,会更多布局在重要的交叉路口,重要的视觉通道等处,强调空间的核心,缔造“视觉识别性”。安全方面,在航空、通讯、军事等方面的高度限制进行规划设计。常见的四种高层布置方法:1)对称布置或单柱式,形成大门的意向,作为地段的入口标志;2)成组成团布置,用于需要明确功能分区的地段;3)沿路沿河成排布置,形成良好的景观面;4)按照某种需要呈台阶状布置,逐级跌落。在体量控制方面,需要从用地整体出发统一规划:连续的城市街道界面和收放有序的城市空间序列,由此确定面向城市、临近街道建筑的具体位置、高度、使各个建筑的界面整体化、城市空间共生化,形成和谐的总体空间和有序的城市肌理,从而避免由于单体设计的琐碎而使城市景观涣散。设计时最好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适当增加一点处理和变化即可,千万不要在单体上花太多心思,注意不要有太多的凹凸和细部,否则会破坏空间的完整性。“建筑在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作为空间的界面”。简单的操作方法:在地块内先将外部空间体系勾画出来,剩下的部分就是建筑;在建筑平面上把转角部分切掉,然后结合功能需要、视线对景等考虑稍加划分,就能得到基本的建筑形体,同时能够保证较为完整的沿街界面和外部空间,要注意把大多数外围建筑尽可能地扩充到建筑红线,(或顺应道路、河流、步行道等)这样的好处是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出基地形态,保证沿街界面的连续性。建筑造型不要追求创新,主要建筑的形体变化稍多一点,一般建筑要简单,主要是追求整体感。在重点部位可以考虑跨路建筑。景观常见的三种开放公共空间形态:团状带状环状1)团状开放空间多出现于重点地段的中心位置,优点是可以同时为周边其他功能区提供均等服务,缺点是叫内闭,与城市联系较小;2)带状开放空间的可能性较多,可沿城市道路、水岸、山体、空间轴线等布局,沿城市道路可最大限度增加开放空间与城市的交界面,沿水岸山体时可最大限度地增加重点地段与自然要素的过渡区;3)环状开放空间其实是带状空间的一种极端形态,可以环绕整个重点地段或是其中某一个特殊区域,作为一种分区、隔离的手段。在空间和景观设计中,一定要明确空间的材质特点。以硬地为主的空间需要加强场地的划分,通过材料的区分形成不同的景观区域,通过喷泉、小品的设置形成不同的景观主体,以软地为主的空间需要加强绿化植被的表达,如树林、灌木、孤植树、草地等,使环境丰富多彩。在小环境的处理上。注意主干道两侧以及交叉路口的绿化、场地处理,使整个景观富有层次。城市重点地段快题表现过程除“快题表现的基本过程“中提到的常规关键点外,还有以下几点:1)刻画重点城市规划的重点——城市的整体环境,在表现中要着力于环境的表现,不要致力于某一建筑单体(单体只要表达出其主要形体即可),建筑群主要表达出其整体性。如果是鸟瞰图则可对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顶部稍加刻画。环境应表现的丰富、细致一些,通过植被、铺地、小品等要素的表现及通过标志等特殊细部的表现,烘托城市公共空间气氛。空间处理应强调空间的灵活性、流动性,若地块较小,设计需要表达的深入一些,可在总平面的基础山,在重点位置增加一些局部设计,例如立体空间、灰空间、建筑上的洞口通道、底层架空、半地下空间、贯穿空间、室外楼梯等,增加空间层次,丰富图面。风格选择根据地段位置特点进行风格选择。针对城市中心区、主干道两侧等现代城市环境中的重点地段,建筑与大环境相结合,与周围现有建
本文标题:重点地段规划设计快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54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