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重离子治癌2015-03-18|【大中小】【打印】【关闭】项目名称(中英文):重离子治癌(Heavyiontherapy)项目内容:重离子治癌具有独特的物理和生物特点:重离子能量沉积在射程末端(布拉格峰)区,对沿途健康组织损伤小;治愈率高,可有效杀死乏氧肿瘤细胞,不存留肿瘤核;定位精度高,可对人体深部肿瘤实施精确治疗,对肿瘤周围的健康组织损伤很小;可三维扫描治疗、实时监控,便于准确定位、适形照射和控制剂量;治疗剂量小,不需要辅助药物,至今没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每次辐照时间较短,无痛苦感,患者日常活动不受影响;治疗周期短,疗程4-20次(天)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重离子束流先后建立了浅层和深层肿瘤治疗装置,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四个实现了重离子临床治癌的国家;从生物整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系统的开展了重离子辐照生物学效应研究及动物试验,获得了治疗所必需的基础数据。国内外研究状况:1975年,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首次利用核物理研究用的高能同步重离子加速器BEVALAC开展重离子肿瘤临床试验。到1992年6月共收治各种难治癌症患者433人,与X、γ和电子束等治疗相比,肿瘤局部控制率提高了2-3倍。日本于1993年在国立放射医学综合研究所建成了一台重离子医用加速器,专门用于重离子束治癌及放射医学研究。到2008年底已治疗肿瘤患者5000多例;兵库的带电粒子治癌装置截至2007年底用碳离子束治疗患者274例;群马大学医学院建造的紧凑型加速器已于2010年3月开始治疗患者。日本政府在全日本共布局了50-60个重离子束治疗中心。在欧洲,1996年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建成了重离子治癌研究装置,开发了先进的栅网扫描束流配送系统、正电子发射断层术治疗质量保证和基于生物学效应的重离子束治疗计划等先进的治疗技术,推动了重离子束治癌技术的发展。截至2007年,GSI治疗了头颈部肿瘤患者400多例,总体疗效非常显著。德国海德堡离子束治疗装置于2002年5月开工,2009年底开始治疗,已治疗150余例患者;马堡重离子治疗专用装置计划2010年底开始治疗患者。GSI已将重离子束技术转让给西门子有限公司,由其开发小型化的重离子束治癌设备投放市场。意大利政府2002年底批准在米兰建立国家强子治疗中心,原计划2008年建成投入运行。此外,欧洲其它国家也在积极推进重离子束治癌装置的应用。本项目研究进度及水平:2006年,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重离子治疗肿瘤浅层终端,并与医疗单位合作开展了人体浅层肿瘤临床治疗试验。采用首创的两维分层适形照射治疗技术,自2006年11月至今已累计治疗8批103例患者,其中大部分为手术、化疗和常规放疗无效或易复发的肿瘤类型,迄今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治疗后病人的随访率达96%以上。2008年12月建成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提供的高能重离子束治疗深部肿瘤的重离子治疗肿瘤深层终端,成功地进行了7批56例深部肿瘤(深度3~10厘米)患者的重离子临床治疗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和重离子临床试验治疗的实践,近代物理所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重离子束治疗研究和治疗装置研制人才队伍,掌握了相关技术,具备了自主研发重离子治疗专用装置并使之产业化的实力。2009年7月19日,兰州市政府、甘肃盛达集团有限公司和近代物理所三方签订了合作建设兰州重离子治疗中心的协议,兰州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项目预计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42个月。其中甘肃盛达集团负责项目资金10亿元、兰州市政府负责提供项目用地并协调项目相关事宜、近代物理所负责技术研发。与此同时,北京、厦门、成都、重庆和广州等城市也对重离子治癌项目表现了兴趣。市场前景(市场容量、市场竞争状况、同类产品水平、前景预测):我国每年人均医疗消费31美元,而发达国家德国为2339美元,美国为4090美元,分别为我国的70倍和130倍。其中美国的医疗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还不到4%,美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消费大约为1万亿美元,中国为400亿美元,只是美国的1/25。以中国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300670亿元为例,只要医疗消费能占到10%就是30067亿元的行业产值。由于重离子治疗技术刚刚进入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收费标准。短期内国内有实力实施这种技术的医疗单位不会出现,这样以重离子治疗专用装置为主的治疗中心可以吸引周边相当多的高端病员。治疗中心可吸引国内、港澳及东南亚的患者,这些病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慕名而来,渴望得到更高水准的治疗。由于我国是癌症高发国家,重离子治疗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基于重离子治疗的先进性,目前已经有多家知名医院与近代物理研究所进行接洽,探讨以双方认可的模式合作建造重离子治疗肿瘤专用装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人口总量及肿瘤患者测算,在日本国内需要约50-60台重离子治疗专用装置,专家预测在中国国内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市场容量应有数百台,这样,我国将会有上千亿元的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市场。产业化后每套治疗装置的总成预计可以产生约1.5亿元的利润,不含带动相关产业的利润,1套治疗装置的生产周期约2~3年(可以多台同时生产)。按中国国内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市场容量应在100台计算,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制造在中国国内至少有150亿元的利润空间(产值700亿元,收益率约30%),有较高的性价比,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也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对于每台重离子治疗专用装置,在重离子治疗中心建成投入运营后,预计治疗每例病人收费约20万元,装置运行维护费约为4000万元/年,资产年折旧费约6500万元/年,人员及其它费用约2000万元/年。这样每台装置需要每年治疗患者625例即可达到盈亏平衡。由此可见,重离子治疗装置的获利空间很大,而在获得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将造福人民的健康,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合作方式:待定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509号ADD:509NanchangRoad,LanzhouGansu,China邮政编码:730000Zipcode:730000联系人:梁伟PersontoContact:LiangWei电话:0931-4969204Tel:0931-4969204电子邮件:liangwei@impcas.ac.cnE-mail:liangwei@impcas.ac.cn传真:0931-4969201Fax:0931-4969201投资12.8亿兰州重离子治疗中心定名为“兰州肿瘤医院”2011年10月14日08:35来源:中国甘肃网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资料图片▲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位于雁滩北面滩的:兰州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项目建设用地200亩,总投资额12.8亿元,建设周期为42个月。项目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第一期已获批500张床位。中心建成后将定名为“兰州肿瘤医院”。重离子被国际上公认为最理想的放疗用射线,特别适宜于外科手术、化疗、常规放疗无效或易复发的难治病例。据悉,美国在1975年就开始进行重离子治癌研究及临床试验,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建造了两台重离子治癌装置,德国开发了适形强调治疗和实时监控两项先进技术,使重离子的治癌技术更趋完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科院近物所依托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开展了重离子治癌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已建成浅层、深层两个重离子临床治癌试验终端。尤其是近物所研究开发的重离子小型治疗恶性肿瘤装备及其配套系统控制软件,已申请了30余项国家专利,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与国外同类装备相比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记者了解到,兰州重离子治疗中心项目建设用地200亩,其中50亩为近物所科研测试用地,另外150亩为兰州重离子治疗中心建设用地;项目由重离子加速器、地面建筑、医疗设备等关键部分组成。规划中的兰州重离子治疗中心有一台4个终端的重离子加速器,投资约5.5亿元;加上地面建筑、医疗设备等,工程投资将达到12.8亿元。待治疗中心投入正式运营后,根据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二期建设,最终将建成拥有1500张床位,以重离子治疗为特色的具有三级甲等资质的专科或综合性医院。兰州重离子治疗中心建成后将定名为“兰州肿瘤医院”。依据有关文件,重离子等特殊诊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等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另行审批;成立后的医院应当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正式运营后,在经济运行上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简介2015-03-13|【大中小】【打印】【关闭】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是一个依托大科学装置,主要从事重离子物理基础和重离子束应用研究、相应发展先进粒子加速器及核技术的基地型研究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重离子科学研究中心。目前,近代物理研究所还协同国内相关单位,承担着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国家进行了总体部署,决定在兰州建立一个核科学研究基地。1957年春季,著名核物理学家杨澄中先生带领从中国科学院原物理研究所选调的20多名科技人员来到兰州,与甘肃省委调配的党政干部一起,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以原子核物理研究为重点,同时开展核技术应用研究,培养核科技人才和队伍。1958年6月,二机部抽调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在兰州成立了613工程处,筹建“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我国156个重大项目之一的1.5米回旋加速器。1962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二机部决定将兰州物理室和613工程处合并,成立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隶属二机部。1967-1970年,圆满完成了两项国防科研任务,为我国“两弹”研制做出了贡献,相关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3年3月,为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根据周恩来总理批示的文件,近代物理研究所由二机部划归中国科学院,确定以低能重离子核物理为主要研究领域,同时积极开展重离子应用研究。1988年12月,由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设计建造的国家“七五”重大科学工程分离扇回旋加速器建成并投入运行。2007年12月,国家“九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建成并投入运行,2008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近代物理研究所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三项大科学工程建设,建成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重离子物理及交叉学科研究创造了先进的实验条件,取得了以新核素合成、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重离子治癌为代表的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使我国进入重离子物理及交叉学科研究的国际先进行列。同时,在核技术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贡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于1991年8月成立,实行开放共享的体制,已经为国内外一百多个用户提供了实验条件。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实验室与一些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联合成立了国家实验室原子核理论中心和多个青年科学家小组。近代物理所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活跃在国际学科前沿的人才队伍。目前,全所职工874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2名,高级职称科技人员223名。69位研究员中,45岁以下人员占58%。全所有博士学位人员222人,硕士学位人员243人。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96人,在站博士后5人。经过近50多年的发展,近代物理研究所已成为世界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中、高能重离子物理研究中心之一。50多年来,在重离子物理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前沿领域完成了国家和省、部委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二十多种新核素,并承担了国防科研Ⅰ、Ⅱ号任务,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截至2011年底,获中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54项。主要科研成果先后8次入选两院院士和有关部门评选的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全国十大科技进展、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和全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重(轻)离子合成新核素及衰变
本文标题:重离子治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57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