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谢钰铃(广东药学院,药事管理(医药贸易方向)12学号:1203521143)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主要从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过程、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对策3个方面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并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够深化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对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借鉴。关键词:食品安全因素对策一、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过程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Se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FoodSafety)的转变过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会议”上,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维持健康生存所必需的足够食物。1983年,FAO前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食品安全最终目标的解释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概念强调了一国的食品供给数量能否满足人口的基本需要,并且更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如穷人、妇女和儿童等)的食品可获得性,与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研究开始由国家行动转向市场行为,由生产行为与供应总量拓展到消费行为与分配状况,强调“每一个家庭都有获得粮食的能力”,同时逐步加强了对食品品质需求、食品卫生与营养安全,以及食品获取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等问题的重视。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的研究表明,除了基本的食品获取安全外,其他如健康、卫生的环境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照顾的能力等因素,也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VonBraunect.,1992)。VandanaShiva等研究认为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意味着足够、安全以及营养的食品。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食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中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同意语,定义为:“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此后,1996年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计划指南》中,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2003年,FAO和WHO在《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强化国家食品控制体系指南》中再次定义了“食品安全”,指出食品安全涉及那些可能使食品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危害的所有因素,这些危害因素是毫无商量余地必须消除的,食品安全具有不可协商性,其关注的重点是接受食品的消费者的健康问题。在中国,由于长期受粮食短缺的影响,许多学者界定“食品安全”也都是从“粮食安全”开始的。在《中国粮食经济》(2004)的“专家谈食品安全”栏目中,数位专家都将“粮食安全”视为“食品安全”。另外,甚至包括某些领域的院士也曾将与“粮食安全”相近的“食物安全”理解为“食品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食品的质量安全上。大部分学者认为食品安全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食品数量安全(FoodSecurity),它涉及食品供给数量的保证,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二是食品质量安全(FoodSafety),它涉及食品质量的保证,以避免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学者们认为,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数量安全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对人类健康有共同的影响。对于食品安全的内涵,国内大致有五种观点。第一,食品安全是个科学概念。食品安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生物、化学、医学、物理学等学科。每一次食品安全大的进步,都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对新的病菌或危害的确认有关(魏益民,2005)。第二,食品安全是个政治概念。食品安全是企业和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食品安全与生存权紧密相连,具有唯一性和强制性,通常属于政府保障或政府强制的范畴(张涛,2005)。第三,食品安全是个经济概念。食品作为一种必需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随着富裕程度的增加,食品贸易不断增长,这一方面带动了全球食品工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疯牛病、二嗯英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又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周应恒等(2003)从经济学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物。第四,食品安全是个法学概念。市场失灵会导致政府干预,这种干预大多是以法律规制形式出现,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张涛(2005)从食品不安全所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符合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性质等角度提出食品安全保障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法形式进行干预。第五,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概念。李磊(2005)认为食品安全可看作是一种“社会约定”,这种“约定”涵盖了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及消费的全过程,既包括生产安全,又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又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又包括未来安全。二、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非常复杂,但大致可以从表征因素、过程控制因素、制度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归类。(一)表征因素美国农业经济学家Kinsey教授(2003)指出,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方面:(1)水、土壤和空气等农业环境资源的污染;(2)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致使有害化学物质在农产品中残留;(3)农产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违规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4)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5)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6)科技进步对食品安全控制带来新的挑战。国内陈君石(2004)等也从类似角度分析了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认为目前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如沙门氏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其次是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当使用,导致农作物和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超标,如瘦肉精事件等。(二)过程控制因素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供给链过程。在以上表征危害因素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将化学性污染、微生物污染等因素细化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食用等环节,认为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不安全因素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周婷等(2005)认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烹饪、食用等ff-N一个环节出问题均有可能导致食品在食用后影响人体健康。在食品的生产到上桌的全过程监管未能连成紧密的链条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柏振忠、王红玲(2004)认为导致食品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生产过程中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加工过程中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包装容器对食物的污染;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掺杂使假。刘文等(2005)分析了生产和流通对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认为当前中国消费流通领域的法规体系不完善、食品流通市场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食品安全控制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是导致食品流通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徐晓新(2002)认为食品生产和流通链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王志刚(2003)、周洁红(2004)等对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因素做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特征的个体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的程度和消费行为的特点,认为收入、消费者的安全忧虑度、对绿色食品的了解度、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等是影响消费者选择政府食品安全信息管制方式的重要因素。(三)制度因素部分研究人员从政府规制、管理制度等方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林镝、曲英(2004)在对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食品安全体系尚在法律标准、组织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差距。陈兴乐(2004)认为政府监管投入成本过高、监管体制与机制不到位、部分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管信息不畅、监测与预警机制失灵等是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主要包括:缺乏专业的管理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制度缺乏创新激励;食品消费者只具有有限理性,食品生产者机会主义特征明显;制度执行不力等三、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对策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除了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投入保障、提升监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和转变监管的理念、主体、方式、环节和手段。1.提升全民的消费安全意识,树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共享的科学理念。群众的食品安全,要动员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形成社会共治共享的氛围。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依托现有的药品监督网,建立街道、社区、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聘请社会公众人士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利用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营造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良好氛围,不让违法者有机可乘。2.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安全的食品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必须要引导和督促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履行法定义务,提高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如组织食品生产企业落实安全责任的经验交流和现场观摩,实施企业法人代表定期履责报告制度、生产质量授权人制度等,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质量。3.提升监管水平,规范行业自律,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具有数量多、分布散、秩序乱、卫生差等特点,其治理一直是监管的难点。特别在基层执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监管难度尤其大。应采取划分特定区域、相对集中管理等办法,进行“区域限入”,当一家食品经营者严重违法违规时,监管部门有权限制该区域内所有经营者的市场准入,促使相互监督,相互制约。4.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强化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和发布。食品是体验商品,但生产经营者、监管者、消费者之间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必须要以食品安全工作为重要抓手。如利用网络开设博客微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银行、税务、海关、公安等部门合作,共享企业食品安全质量信息,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清、产品可召回、处罚有力度”。5.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格局。要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理念,融入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去,让企业更负责,媒体更客观、专家更准确、政府更有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食品安全共享共治的理念,使食品生产经营者意识到自己也是消费者。要强化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以客观的态度、正确的理念、正面的视角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要发挥食品方面专家学者的导向作用,在食品研究开发中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要发挥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职能,依托现有的体制,形成勤协调、快补位的监管工作长效机制。总结:虽然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但是相信在国家的大力关注下,这个问题会得到好的解决。同时,我们不能只等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来解决食品安全的本质问题,需要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提高我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安全饮食。参考文献:[1]张奇志,邓欢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05).[2]高仰山.食品安全重在治本[j]中国保健营养,2004,(07).[3]高桂铭.科学发展观与食品安全[j].上海商业,2004,(07).[4]吴澎,王明林.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04).[5]向晓冬,赵兵,简桂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06,(02).[6]]李长健、陈占江.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李长健张锋
本文标题: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5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