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作业
论计算机网络发展和人性之间的关系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1.1选题依据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完全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甚至是到了无法割舍离开的地步。自从1969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美国阿帕奇网诞生以来,伴随着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的的共同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这是继18世纪、19世纪的电子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革命。无疑,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巨大,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力量,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时代,也正在不断塑造着我们未来的生活。人类在网络上体验着惊喜、迟疑、困惑、沉迷与挣扎,人们把网络当做一片精神栖息地,进行着情感交流和宣泄。在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人们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一方面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生活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逐渐深入,其中种种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可以说,网络对人们的知识、心理、情感、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2国内外研究现状网络技术最先发端于西方,因此国外对网络的研究要早于国内,并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对于虚拟实在的问题,美国学者迈克·海姆认为虚拟是在是一种过程的基点,这种过程在技术中有其历史根源。虚拟是在提出了许多哲学问。他用七大特征来表达虚拟实在的本质:模拟性、交互作用、人工性、沉浸性、远程显现、全身沉浸和网络通信。卡斯蒂认为借助于计算机这种新工具,科学家正在创造真实世界的一种人工世界——虚拟世界,人工虚拟世界所映射的最为振奋人心的领域是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新疆域。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国内许多学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思考网络,有一些影响较大的丛书出版,如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网络经济学、网络政治、网络伦理等一批新兴学科。研究网络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的介绍研究,主体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IT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二是对网络应用和规范层面的理论分析和总结,主体是IT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三是对网络应用经验的感性描述和评价,主体是所谓的“网民”、“网虫”;四是对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各种不同层次的反思和研究,主体是一些IT业学者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包括哲学学者);五是对网络的哲学反思,如近几年出版的《赛博空间之研究》、《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等等。此外,我国对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有:曾国平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了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一些革命变革,包括作为一种学习手段中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感知和认识方式的功用,作为一种模型方法具有逼真性和虚拟共存性。陈志良认为虚拟式数字化表达方式和构成方式的总称,它构成了人类新的中介革命,形成了了虚拟现实和虚拟世界,并将引发人类思维和行为框架的转换。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2.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思路本课题主要就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道路和人类本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当今,人类对计算机的依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医疗、办公等各个方面的应用。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大型主机阶段、小型计算机阶段、微型计算机阶段、客户/服务器阶段(也称C/S阶段),并将继续着不断变革的传统继而发展到云计算时代。本课题将根据计算机时代的发展,并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满足和如何满足了人性的需求进行对比分析。人类在被计算机、互联网缩小了物理之间的距离之后,反而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机会。计算机、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不同的本性释放平台。网络新闻解决了人类获取外界知识、信息的诉求;计算机游戏为人类提供了暴力宣泄的场所;博客、微博为人类提供了倾吐内心思想、发泄烦躁情绪、诉说悲欢喜悦的净地。这所有的人性释放方式都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产物。2.1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应用从实践出发研究、社会过程、社会系统等方法来进行研究。从实践出发研究方式将应用在具体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技产品的应用等方面。通过实际的了解和操作现今流行的网络产品,来体验实际使用者的真实感受。进而更好的做出研究分析。社会过程和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应用在对整个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过程的研究。利用这两种方法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人性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计算机每个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了哪些技术为用户的本性释放提供了良好平台。2.2重点难点本课题的重点是结合好计算机和互联网不同发展阶段所对应的人性特性。每个阶段或多或少的协助了用户本性的释放。为用户的发泄和倾诉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互联网将陌生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拉近,缩短了人们认识的时间跨度。本课题难点在于要透彻的了解不同时代人性的心理和相应的发泄需求。这部分的内容会涉及到心理学的内容。需要较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来进行铺垫。其次,要将计算机发展历史、人性心理感受、哲学伦理内容进行较好融合才能完善好本课题研究。2.3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基本观点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减少了认了的沟通成本,但无形中反而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疏远,从而很多心理上的诉求无法得到释放。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为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种多样的心理安慰方式。人们已经不仅仅是在科研、办公、商业中离不开网络技术。在娱乐、生活、社会交往方面也通过计算机或互联网技术来进行。一旦网络中断,将丢失大量的社交信息。本课题创新之处在于将计算机的发展和人性进行结合研究。将不同阶段的技术和人类心理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时代的互联网产品总是在无形中发展了人性心理。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间,计算机网络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计算机对人类事物的功能性研究。1950年,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人类秩序——控制论与社会》,揭示了科学技术进步背后出现的人与计算机关系的问题。1970年,哲男·福莱森在伦理学刊物上发表了计算机专业的社会责任、隐私的法律保护以及计算机的社会文化影响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网际互动的深入,人类将置身于自它诞生以来的绝大部分技术事件之中。而有的学者指出,网络的产生导致了政治、经济的对立以及社会的分裂。随后,莱恩格尔德最早清楚地阐述了虚拟社区的思想。20世纪后90年代后期,信息哲学诞生,美国哲学学会哲学与计算机分会发起了三次活动,分别出版了《计算机伦理学》,《数字凤凰——计算机如何改变哲学》和《赛博哲学——哲学与计算机交汇》的权威专利。参考资料[1]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约翰·卡斯蒂虚拟世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本社,1998[4]金枝虚拟生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5]刘友红人在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时间范畴的再思考哲学动态,2000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7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