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二章的说明南开大学李毅教授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我们要把学习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看成是重新认识理解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包括对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解。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二是课程的任务,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这门课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讲好每一章,一定要始终关照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教材立意的纬度,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从一定意义上也说明我们重新认识的必要和重要性,也是我们理解每一部分内容的整体性要求。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一是基础二是前提三是任务1、这两章在教材中的地位。用两句话来概括教材要告诉学生: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人类是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一是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看,一是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看,这两章都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主要的内容。对物质世界、尤其是人类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前两章主要是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的。即,世界是什么、人类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在此基础上才有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即唯物史观的发现。后面的两章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发现,以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然规律的原理。从而试图从根本上回答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1、这两章在教材中的地位。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二是从内容上看。尽管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括不尽一致,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共识。所以胡锦涛同志2003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1、这两章在教材中的地位。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放大视野是要把它放到马克思主义整体的视野中来重新认识哲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作用;转换视角要转换为讲哲学而讲哲学、在哲学观点阐释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2、放大视野,转换视角。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在教学中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避免以讲手段忽视目的甚至代替目的的讲法。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提高针对性。要树立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支撑的观念,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进行学术研究才能提高它的有效性。政治立场,科学表达。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上理解其哲学,突出其特性。2、放大视野,转换视角。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结合在一起的。把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作为自己哲学实现的目标和任务,这是哲学史上的创举。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把世界观问题从关于存在的本性问题推进到关于世界普遍规律性的研究。2、放大视野,转换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这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也是我们重新学习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视野上要更开阔、境界上要有新提高、认识上要有新高度。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特殊性出发,把握好其基本内容。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应有的一种视阈和眼光。2、放大视野,转换视角。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教学要求上讲的三句话: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是视野、理念;着重世界观、方法论是要求、内容;认识人类发展规律是主线、逻辑。2、放大视野,转换视角。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第一章主要是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了解和认识事物联系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要使学生懂得怎么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的道理。第二章主要是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高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3、各章节应把握的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实践观点真理和价值3、各章节应把握的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规律及其客观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4、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理解把握第一、二章的总体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第二章人类认识及其实践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第一节讲两个问题,一是世界的物质性,二是社会的实践性。这里先从世界观形成讲到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这里有两个强调:一是强调了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即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二是强调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即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为了讲解的方便,我们在这里也把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出来了。在对哲学基本问题阐述的基础上,讲清楚客观实在性的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说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一)第一章讲好第一节是重点1、总体的思路: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世界是物质的,人类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则一定通过实践。在讲“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个问题时,从实践是什么开始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接着揭示了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由此从三方面论证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本质上就是实践的。这是一体两面的。那么怎么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教材中对这一个问题是从两个方面说明的: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讲清楚这样的问题,一是要可以深化我们对世界物质客观实在性的理解,二可以为后面的内容的阐述奠定基础。(一)第一章讲好第一节是重点1、总体的思路: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我们认为,在教材中要着重讲清楚的是客观世界的先在性和实践的本质和地位。要注意现在学界对此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主要是把肯定客观世界现在性与肯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对立起来。一种看法认为:讲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了。它主张唯物的观点、物质本体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种看法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当然是正确的。但论据和论证的方法都值得商榷,因而结论也就值得商榷。还有一种看法,主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是,它否定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前提和基础,否定物质本体论,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主张实践本体论或唯实践主义。这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第一章讲好第一节是重点2、难点: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我们一个总的思路是:要把肯定先在性与肯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作用统一起来。肯定客观世界的先在性的前提,同肯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同样重要。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具有本体作用,但不是世界的本体。因为实践是人的,实践不具有离开人的外在独立性。世界的物质性或客观实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在内的物质统一性。它高出以往一切哲学的地方就在于,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辩证统一起来。(一)第一章讲好第一节是重点2、难点: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对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理解,在这里要注意说明社会的物质性。为什么人的社会也是物质的?教材中讲了三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一是说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发展的产物、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自然界;二是就人的实践自身说的,它就是一种物质活动。三是社会的物质性的内容就是说社会的存在是物质的,当然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生产等。(一)第一章讲好第一节是重点2、难点: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通过这样的阐述,一是要让学生树立“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是唯物主义的基石。所以我们让学生了解世界时也是从“物质”概念开始的。正是在弄清物质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论证了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离不开物质,一切都是物质以及物质的属性、关系等的统一体,没有任何脱离物质的东西。所谓世界的客观性,指的是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哲学认识的真理性问题。(一)第一章讲好第一节是重点2、难点: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前提讲清楚了,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基础就好讲了。在此基础上要正确理解实践及其地位和作用。在教材中我们写道:“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人类的实践证明了人的主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世界。人的实践的成功和失败,表明人不可能“心想事成”。实践概念的提出不仅没有否定客观物质世界存在这个前提,而是更加证明了这一点。(一)第一章讲好第一节是重点2、难点: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实践的地位。对此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根本任务意义上,实践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任务的根本方式和途径。它强调的是改造世界的作用,不是本体作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实践活动最一般的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目的,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上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贯穿始终的观点。恩格斯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它自始至终贯穿着实践观点,指明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第一章讲好第一节是重点2、难点: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而不是世界的基础。马克思强调实践是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周围世界即人化世界而不是整个世界。实践是主体活动的方式,它发挥的是世界人化的作用,它本身不具有离开人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实践不具有外在于人的独立性质。而人化世界并不会因为是人的实践与意识的参与而变为主体性的存在,变为依存人的客观存在。它仍然是客观的和对于所有的人具有同样的客观实在性。在此基础上教材中阐述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也就是要把社会当作实践来理解。这是“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含义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8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