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当代解决生态危机的意义
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据统计,在我国南方,77个城市中出现酸雨的城市占48%。在全国5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到1%。我国年废水排放量为360亿立方米,受污染的河流达47%,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全国约有1/4的人口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危害人类和各类生物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生存环境。不仅江河湖泊受到了污染,大海也成了排污和扔垃圾的场所,原油泄漏、严重的“赤潮”现象不断发生。中国城市从60年代就开始缺水,目前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个,北方更有80%的城市供水不足。首都北京的地下蓄水层50年前位于地下5米左右,现已下降至地下50米,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6,属严重缺水的城市。我国还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涉及的范围达36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水土流失量已达100亿吨。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48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三北”、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和沿海地区等几大水土流失区,已经成为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近代以来由于放牧、樵采、不合理灌溉等行为,加剧了土地生产力下降和肥力损失,使沙化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加,生产活动加强,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沙漠、沙地面积不断扩大,许多原来的草原也变成了沙漠。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0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7%以上,相当于14个广东省,其中新疆、内蒙古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7%和60%。环境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生态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诠释环境生态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解决我国环境生态问题的认知前提和重要环节,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目前,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人口问题引发生态危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资源总量上来看,我国亦是一个资源大国,但若涉及人均资源占有量问题,我们的大国地位就要拱手让人了。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引发人口数量的过多过快增长,这便要求有更多的资源与之相配套,因而对矿产的开采力度逐年加大,严重削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与修复时间,使得为人类提供资源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口数量给地球造成了更多的污染与破坏。随着人口的快速、大量增长,造成了过多的废弃物排放和过多的破坏性行为,这无疑加剧了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2、资源发展型现代工业引发生态危机。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工农业手段日渐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快速更加高效的手段来取而代之。因而,现代工业应运而生。我国仍处于资源型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优势。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下,人类活动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点。而具有大规模、快速、高效特点的现代化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进而导致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呈现明显增大趋势。这样一来,我们极易陷入“经济发展越快,生态危机就越严重”这一怪圈。人的需索与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有增无减,引发并加剧生态危机。3、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为了更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本身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成为能造福人类的法宝,反之,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这种不合理应用使之成为大量生产和利润至上的工具,放大了其负面效应,进而成为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的帮凶。4、环境缺失的市场机制引发生态危机。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下,企业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忽视了环境成本的计算。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只考虑经济效益,却不肯在排污设施、技术上投资,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加重生态危机。另外,从认知层面的思想根源来看,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并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人类中心主义、过分追逐眼前利润以及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三方面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并加剧了生态危机。1、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把人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企图主宰和控制自然界,一切以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前提。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自身看成是自然界的主宰,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自然界进行控制、支配、改造和利用的思想,是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2、盲目追逐眼前利益——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直接根源。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把眼前的经济利益置于首位,即“先发展后治理”之路。同时由于认知层面的局限,难以预测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潜在危机,以致出现一些期后不良后果。为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科学预见性。3、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深层次原因。对自然生态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心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又一重要根源。认为自然界的价值只是人的价值的一种映射的产物;认为只有人才是唯一具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的物种;认为道德原则的制定与选择的唯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益……如上种种观念显示出人们道德意识的取向上存在偏差。在这种偏差的引导下,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对大自然进行着剥夺与破坏而完全不顾其他物种或是大自然本身的利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道德与素质的缺失。生态危机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局。如今,大自然正以各种方式向我们展示它的不满与愤怒:近几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现,雪灾、洪涝、旱灾、沙尘暴、泥石流频发;生态难民面临生存危机,在一些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许多人被逼无奈远离故土;因生态危机造成的直接和潜在经济损失数额惊人。。。这一切都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生态危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给我们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带来的一个最大启示:物质生产过程是一个受一定经济思想、价值观念和社会生产方式等社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历史过程,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生态问题,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为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我们可以从政策控制、经济调节、科技的正面引导以及道德观念宣传等多方面综合努力,以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1、政策控制方面一方面,针对人口压力问题,要进一步着手落实好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人口压力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尖锐矛盾,给地球一定的缓冲与喘息时间。另外,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我们现有环保法规,做到与时俱进。最后,可以将环境指标与政绩评价结合起来,以此督促地方政府的环保执行力度。2、经济调节方面既然生态危机在很大程度是由于人们盲目追求利益的结果,那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利用经济刺激的手法来引导人们走生态经济之路。首先,我们可以采用资源有偿使用手段,借此来提醒人们资源的有限性、可贵性。通过有偿使用手段,人们开始意识到:资源不是粘手可得的,不是取之不尽的。这样,一方面从当前来看,通过有偿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对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奖励手段。对于那些给环境造成重大破坏的单位或个人,一方面对其采取一定的惩罚手段以实现警示效果;另一方面,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相关单位或个人对其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负责。当然,对于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与表彰,鼓励和发扬这种环保精神。3、科技的正面引导科技的双面性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使科技更好地发挥其正面效应。当前,一方面,我们可以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态危机的治理方面,为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高科技实现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以节约现有能源;通过高科技来发现新能源以减少现有能源的压力与危机;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更为广泛的生态思想道德宣传;通过高科技扩大国际间的合作与联系,共同致力于解决生态危机……4、进行道德观念宣传,提高环保意识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盲目追逐眼前利益的想法以及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这三大思想根源是造成当前生态危机的重要症结所在。认识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切实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思想抓起,从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抓起。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加剧了我国生态危机的严峻程度。正因如此,我们应该正视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人们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以达到提高全民生态道德素质的目的,从而为生态危机的解决建立良好的思想根基。总之,生态危机解决与否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事关人类自身的生存,事关经济的发展,事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局。对待生态危机,我们必须摆正思想、端正态度,有所为有所不为。解决生态危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的坚持,需要我们的努力,需要我们的团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生态危机,走向持续、和谐的发展之路。
本文标题: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当代解决生态危机的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8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