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第二章1)马克思在《手稿》中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对此应作怎样的评价?A:在内容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第四.人同人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第一,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第二,从当时的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来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在马克思看来,金钱、货币的异化根源于私有财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这就必然要追溯到“历史”。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在最根本的层次上是一种劳动的异化,而不是一般所讲的人的非“类”状态。第三,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1.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2.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3.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2B:马克思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共产主义观: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异化劳动之消除的共产主义当然应当把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其核心的内容。第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第三,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第四,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之中。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评价:第一,应当确认的是,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点也同样带有无法抹去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色彩。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之所以应当被扬弃,不是因为它和历史的现实发展规律相矛盾,而是因为它和人的本质的要求相矛盾。共产主义之所以是必须的,也并非因为它和历史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而是因为它和人的理想本质的要求相一致。第二,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观的理解中,也包含一种从现实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的思维逻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现实的劳动的客观作用的重视。2.在认识论的向度上对客观对象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的重视。3.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的重视。2)《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环节、一种原则,即扬弃私有财产的环节,人的类本质的复归的原则,对于处在私有制下的人来说,共产主义是其最近的将来必须要达到的一种形式,这是他真正成为类的人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共产主义还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形式,还不是人类的最终发展目标。《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社会主义的历史是真正的人的历史,而共产主义只是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它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准备史。社会主义中的人跟异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包括对异化的否定关系,而再共产主义的环节上,对异化的否定恰恰是其主要的内容。33)在《手稿》中,马克思的世界观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为什么说《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费尔巴哈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座桥梁。在扬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之后,马克思的确接受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从一开始,马克思就没有把自己沦为费尔巴哈主义者,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马克思把费尔巴哈主要用于宗教批判之中的人本主义原则运用到了宗教以外的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宗教的异化拓展到了劳动的异化。尽管马克思此时对劳动的分析在方法上还尚未达到科学的水平,但如果没有这一转变,要想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形态分析方法,那是不可能的。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这一特点将使马克思的劳动实践理论爆发出越来越强劲的思想冲击力,知道最终把这两条思想逻辑彻底地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上。所以,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异化劳动理论视为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4)《手稿》中,马克思是怎样理解人的价值问题的?在价值观上《手稿》在那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依然是其理论的主体。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理论立足点上的抽象人性价值观和批判对象上的经验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5)在对历史主体的认识上,《手稿》达到了怎样的理论水平?马克思是怎样理解“类”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的?异化史观对人的本质、人性的理解也是唯心主义的。这种理论不是把人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之中,而是从所谓的人自身出发,孤立地、抽象地考察人性,把观念性的人性当成了人的本质内涵,其结果必然是马克思所说的“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46)如何正确评价所谓的“社会主义异化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从异化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看,在思想史上所有使用过这一概念的思想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都有两个明确的界定:第一,异化必须是异己化。第二,异化是母体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因此,如果承认社会主义的异化论,那事实上就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加区别地等同了起来。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特别针对私有制社会来使用的,至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从未用异化来加以解释。再次,从现实的实践看,“社会主义异化论”观点是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的。相反,如果把这些消极现象仅仅归结为社会主义异化,那么,这只能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这在认识上无助于推进对真理的追求,在实践上无助于促进对问题的解决。第三章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再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费尔巴哈的哲学主要是用来批判宗教神学的,在费尔巴哈看来,外界事物和人即整个感性世界是独立自存的。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直观的。费尔巴哈理论的目的也并没有向他发出实践式思维的呼唤,作为对神性的批判,费尔巴哈只需指出神的观念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可以了。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观点时,马克思说它们“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同样也点出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特性。唯心主义者不是不承认外界对象的真实存在,而是仅仅把对象看做是一种现象。它们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它的本质即精神。既然如此,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黑格尔等唯心主义者就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本身了。53)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相比,《提纲》在人性论上的理论特点是什么?A:首先,人的本质是个体性和个体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在这一问题上要反对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完全脱离个人的倾向。二是完全脱离社会的倾向。其次,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和潜在超越性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个人都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在他的身上必然体现着当时社会关系的特征。现实的社会关系本身是处在一个不断的发展更新过程之中的,这就预示着人的本质中必然还同时拥有超越现实性的一面。再次,人的本质是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恒定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变动性,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从人的本质的这种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中体现出来的。B: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是以哲学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根本特性是他的直观存在性。对人性的这种理解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必然是半途而废的。因为费尔巴哈并没有赋予人以社会历史关系的内涵,因此对于作为感性存在的、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对象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上的人来说,也只能以抽象的爱作为克服其异化的手段。相比之下,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人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感性的、直观的存在。实践本身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决定了异化的世俗世界必然要“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直接通向共产主义的结论的。4)怎样理解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在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上的辩证统一?5)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正确世界观与科学方法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说“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意思是说新唯物主义是把与无产阶级利益直接相关的革命性视为自己的核心特征之一的。这里实际上点出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党性、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唯物主义一旦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那么,它只有与无产阶级的利益联系起来,把改变资本主义这一旧世界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任务,它才可能具有科学性。这是唯物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与党性的相互结合问题。如果不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不把唯物主义理解为一门改造世界的学问,那么,即使是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上,它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放弃改变世界的使命,就是放弃了实践的哲学观,没有的实践的观点,对世界的任何哲学解释都将是不科学的。这里说明的是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统一问题。66)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考到可能性较小)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这从反面提醒我们以下这点的重要性,那就是对什么是中国当代性问题的研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或者说,对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模式的研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当年之所以超越其他的思想家,
本文标题:马列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8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