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针灸学在心身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针灸学在心身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王永洲(法国巴黎六大医学院中医部)一、什么是身心医学心身医学是研究在疾病中心理和躯体相互作用的学科。狭义的心身医学是指研究心身疾病的范畴、界定条件、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防,阐述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广义身心医学研究人类和疾病斗争中一切心身相关的现象,涉及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中医学、精神分析、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探讨躯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现象交互作用的关系。身心医学(psychosomaticmedicine)认为人类的疾病有躯体的,也有心理的,躯体疾病可引起心理的反应,心理的疾病也可以引起躯体的反应,二者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前者称为心理疾病躯体化,后者叫做躯体疾病心理化,身心二者之间没有鸿沟,相反,一刻都没用分离。需要特别指出:身心医学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医学或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医学和心理学共同的发展与未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身体疾病,是造成现代人死亡率升高和许多疾病难以防治的重要原因,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在解释和疗效上陷入双重危机,真正能够代表生物-心理-社会新模式的身心医学未来将上升为医学的真正主流。目前医学界棘手的疾病,像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消化道溃疡、肠道易激综合症、偏头痛、支气管哮喘、帕金森氏综合症、慢性疲劳、全身慢性肌纤维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牛皮癣、肥胖病、厌食症、贪食症、烟酒毒品依赖症、性功能障碍、不孕症、甲亢、各类肿瘤等都是常见的身心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偏头痛帕金森不孕症肿瘤慢性疲劳风湿性关节炎贪食症湿疹甲亢性功能障碍消化道溃疡克罗氏病心理疾病躯体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患者生病之前所累积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断在潜意识里产生的内源性心理冲突,干扰了植物神经系统和免疫-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诱发了不同生理器官的躯体症状和病变。用躯体化症状置换或降低对内心不愉快的心情的感受,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肌肉及关节疼痛,消化道溃疡,皮肤病变,血压及心律失常,各类过敏,性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饮食行为异常,烟酒毒品依赖等等,通过减轻由某种原因造成的悲伤感、焦虑感、负罪感等,最后以达到压制和部分缓解内心痛苦的目的,暂时性摆脱和部分转移了源于自我的内在个体心理冲突带来的困境。二、应激(stress)——扩大疾病形成视野的关键应激反应心身反应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包括应激和心身反应两个主要环节,身心医学大大突破了传统医学的病因视野,把机体对所有外界或内在的,躯体或精神或情绪上的任何有害刺激的生物学心理反应总称为应激反应。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社会性地理性气候性心理性文化性生态性应激源的概念更加接近中医的三因学说,将一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对生命发生影响的致病因子一网打尽,包罗万象,把人完全还原到与之不可分割的生存环境背景中,其视野已经从关注人的疾病发展为关心有病的人,乃至形成疾病的一切自然、社会环境背景,这一点,身心医学与中医学的“大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境界有深层次的共同语言。心身反应又叫应激状态,包括植物神经反应、内分泌反应和心理情绪反应,当生命个体受到外界刺激后,信息传至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素释放因子,然后激发脑垂体分泌肾上腺因子皮质激素,使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整体代谢水平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增加机体活力,以应付紧急情境。应激在疾病中,不仅有适应代偿和防御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可以引起病理变化,即便不够疾病的诊断标准,也可视为疾病前期,或者称为亚健康状态,或中医所说的“未病”,这种超前诊断和治疗有非常积极地意义,把问题发现并解决在疾病的萌芽中,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医疗成本,而这恰恰是发达国家最为头痛的社会问题之一。三、形神一体——中医学术的精髓之一心身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就已重视形神关系问题,《庄子·知北游》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万物以形相生。”范缜在《神灭论》中概括总结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奠定了神形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这一思想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内经》的五脏情志论是研究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的理论,人体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而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是形与神俱。看病要从整体、系统、状态着眼,要对人体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调治,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症状、症状群和单一疾病。体内流动物质——精、气、神的郁阻不通直接可以影响到精神情绪,堵塞不通产生病痛,中医身心合一的传统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至今依然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四、腹部——中医诊断和针灸治疗心身疾病的突破口中医认为:腹为生命之本,百病之根。《通俗伤寒论有“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欲知其脏腑,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腹部在当今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神经胃肠病学(neurogastroenterology)研究表明:肠神经系统不仅可以自主运作,而且还能影响大脑。事实上,在迷走神经传递的信号中,大约90%都并非来自“头顶大脑”,而是来自肠神经系统,称其为“腹脑”。中医临床发现,许多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应的郁阻点。也就是说,慢性病大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气结点。由此,当我们的慢性病牵延不愈,尤其有很深心理背景的疑难病,可以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郁阻点,也许是一个硬块,也许是一个痛点,也许是一个“气团”,可以理解为引起气机不畅的病理原发部位,只要通过不同的针法把它解开,慢性病的症状也随之消失了,立竿见影。《内经》所描述的:“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针灸有不同的学派和治疗技术,都建立在调理脏腑气机的基础上,气是中国哲学和医学的特有概念,通过气可以联络沟通躯体与精神,将身心连接为一个有机化的整体,使身心疾病的治疗有可实施性,对此我们已经通过传统针灸,腹针,颊针,合群针术等不同针灸技术成功的运用于临床,可以说针灸是治疗身心疾病非常好的疗法,身心医学的视野也提升了我们对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自信,医学是门实践科学,先进与落后,最终由临床效果说了算,对常见病的稳定效果和疑难病的突破是我们取得自信的基础。五、针灸治疗身心疾病案例举偶阿琳娜女21岁,兽医大二学生,右侧坐骨神经痛九年,呈反复性发作,疼痛从臀部沿大腿外侧、小腿外侧放散到足部大趾,严重时须拄拐上学,只有吗啡类强镇痛药才能部分缓解,给患者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患者否认外伤史,家庭环境好,父母关系及家庭成员和睦,祖父是医生,18岁开始有一个男朋友,关系很好。检查时腰部无明显压痛,臀部及膕窝部有压痛点,大拇趾经常麻木。X光及核磁共振无异常发现,九年期间就诊于法国多家医院没有找到满意的治疗方法,多次X光导引封闭治疗无效,最后靠吗啡类镇痛药才能部分缓解,医院两次建议手术治疗,由于手术目的不明确被患者及家属拒绝,患者九年期间处于痛苦和烦恼之中,几乎对所有医学的努力都不抱希望。我在腹部检查时发现右下腹有一鸡蛋大小组织挤压形成的结团,压痛明显,抵抗感强,这是心理情绪引起的躯体化记忆反应,通常与一个长期的负性情绪及创伤有关,但患者否认有心理创伤史,只是坐骨神经痛给她带来种种困扰和烦心,坐骨神经痛最早发生在12岁,正好是月经初潮之后的几个月,同时也一直有较严重的痛经史。用合群针术配合颊针治疗二次,每次效果不错,右下腹结也散开,但一周后,症状逐渐又回来。第三次请心理医生做催眠术,用时间倒叙法,发现她在5岁时有一个性侵,图景再现的是她父母的朋友,经常在周末父母看电影出去吃饭的时候帮助照看她,帮她洗澡时借机触摸亲吻性器官,留下的阴影和创伤,(以至于和男朋友三年从来没有性关系,只允许男友亲吻拥抱,不允许更亲密接触,问其原因,她回答说因为是天主教徒,要把童贞留给新婚,后来再诊时又否定了,直言对性有非常莫名的紧张恐惧。)催眠治疗后的针灸保持了三周,再诊时,偶尔感到臀部酸困,无明显坐骨神经痛症状,一月后又治疗一次,腹部气结完全消失,疗效继续保持,三月后复诊,再没有坐骨神经痛的困扰,与男朋友关系也自然亲近,至今已经一年。这个病例是典型的心理疾病躯体化,由于受侵害年龄幼小,已经没有清楚的意识记忆,但下意识还保留深刻记忆痕迹,以至于青春期性发育时,出现躯体化转移,下腰部与低级性中枢在同一脊髓节段,发生脊髓同节段肌肉持续性紧张痉挛,最后导致下腰段神经根受到压迫,出现坐骨神经痛,同侧下腹部的结节在腹诊时被发现,身心医学让两个看似不相干的病理点,有了统一的解释,最后在催眠术的协助下,让患者知道了导致疼痛的原因是小时候的性侵为诱因,这种长期压抑的恐惧焦虑情绪形成的隐形冲动,在患者月经初潮的青春期性发育阶段强烈爆发,与性相关联的脊髓节段组织在潜意识冲动刺激下,过度收缩出现坐骨神经痛及痛经。六、小结中国古人推崇大道至简,习惯于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与整体中,动态性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足之处在于对细节的追究往往不求甚解。以分析精神为专长的西方研究常常把问题越分越细,学问越做越精,追求研究的清晰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制造了人为的割裂,淹没在自己制造的海量知识的细枝末节中无所适从。现代医学诊断疾病,更多关注的是人体内部生物、化学、物理种种孤立的因素导致的变化而却忽略了人体内部具有系统整合能力的天然优势。人体不仅具有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社会性,而系统性才是反应人体整体性的关键所在,人体的内稳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是健康的基础,也是治疗的基础,充分的认识到生命长期进化所形成的躯体智慧,就会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现代疾病特别是疑难疾病已经不是一因一果的简单模式,而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是躯体与心理的共同病变。忽视了躯体建立在整体基础上的固有的稳态调节机制,习惯于单一的病因解释和局部分析,一眛施加人为干预,甚至不惜以损伤性、破坏性治疗去实现和期望达到目的,这种片面的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的局限以为人所熟知。可以说中西医学如今都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相信中西方的医学与哲学的互补,会让人类进入一个以人为本,从生活方式入手,身心同治的新的医学未来,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
本文标题:针灸学在心身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9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