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针灸疗法(二)张敬学云南省高等医学专科学校T_b目的要求1.掌握常见疾病的针灸疗法2.掌握针刺手法、补泻手法、治疗方法3.熟悉腧穴的主治特点、配穴方法、主治规律内容介绍1.腧穴的主治2.针刺手法3.补泻手法4.治疗方法5.常见疾病的针灸疗法T_e一、腧穴的主治B_e(一)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双向调节作用、特殊作用。(二)配穴方法前后配穴、上下配穴、左右配穴、远近配穴、表里配穴。(三)腧穴的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分布主治规律。(四)总结主治规律同经同治,定经不定穴规律(每条经穴的共同主治规律)。异经同治,同部同治规律(各部位所涉穴共同主治规律)。同经异治,近端远端穴规律(每条经各穴的特殊主治规律)。同部异治,异部同治穴规律(各部位各穴的特殊主治规律)。(五)特定穴1.四肢肘膝盖以下:为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2.胸腹背腰部:背俞穴、募穴。3.全身:八会穴、交会穴。4.经外奇穴。5.阿是穴6.痛点、反映点。【我的笔记】二、针刺手法B_e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针灸疗法获取疗效的重要条件。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最精细的操作技巧。明代医家马莳曾指出:针灸不灵、是手法不明。掌握针灸手法,要熟悉针灸基本理论,练就熟练的操作技巧。1.取穴三要要熟悉经脉的循行及病候、要熟悉人体各部经穴的作用、要取穴端正“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可正”。2.针刺三要针刺进皮要轻、快,进针深浅要适宜、出针要缓慢轻压。【我的笔记】三、补泻手法B_e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柩经脉》篇确定立的针刺原则:“盛则泻之,虚则不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实施的不同的治疗方法。《千金要方》强调:“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临床常用的8种补泻手法: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措施时间长者为泻法。2.捻转九六补泻法左转时角度大,拇指向前用力捻9下为补。右转时角度大,拇指向后用力捻转6下为泻。3.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茬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措施时间长者为泻法。4.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使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5.迎随补泻法进针时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6.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7.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8.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留针20分钟或均匀手法后即刻出针。把握两点:进针和出针的快慢,手法的轻重。沿经络顺行还是逆行。【我的笔记】四、治疗方法B_e(一)毫针1.练针法纸垫练针;棉球练针;自身练针;相互练针。2.患者体位原则:取穴准,施术方便,便于留针,患者尽可能舒适自然为原则,防止晕针。3.持针姿势二指持针、多指持针、夹持持针。(1)持针法:“刺手”与“押手”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称“压手”)。以刺入术式分法:插入法、捻入法、飞入法。飞入法: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在念动瞬间将针刺入,同时五指放开作飞鸟状的手法。短针多用(进针同时可催促运气)。一捻,一放。以押手姿势分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爪切法:又称指切法。双手进针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4.进针要点四点基本要求:稳、准、轻、快。5.针刺直刺、斜刺、平刺。6.针向重在根据不同病症治疗要求而定。针入穴内的深浅度,以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7.行针手法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催气、行气、守气。其他还包括循法、弹法、摇法、刮法、飞法、震颤法、雀啄法、搓法、盘法。针刺得气: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8.异常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创伤性气胸、刺伤脑脊髓、刺伤内脏。针后异常感。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胀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二)电针适应范围:担针的适应证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所以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各种痛证、痹证、痿证,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癫狂、肌肉、关节的损伤等,并可用于针麻。(三)三棱针适应范围:本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等作用,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经络淤滞、疼痛等,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疖肿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痹证、丹毒、头痛、指(趾)麻木等。(四)挑刺法将腧穴或反映点的表皮挑破,有时也可以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包括刺络法、点刺法、散刺法。(五)艾灸法一般多用于虚寒病证。艾灸的作用和应用范围:温散寒邪、活血通络、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1.艾灸类:艾炷针、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2.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3.直接灸:化脓灸(瘢痕灸)、非化脓灸(非瘢痕灸)。4.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5.隔药饼灸:附子灸、豆豉灸、胡椒灸。6.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节。7.实按灸:太乙针、雷火针、白发神针、三气合痹针。8.温灸器灸:各种温灸器。9.非艾灸类:灯火灸、黄蜡灸、桑枝灸、阳燧灸、药锭灸、药捻灸、电热灸。(六)拔罐法以杯、罐等作为工具,借助热力等各种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表面,产生刺激(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本法具有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应范围:各种痛证、外科病、外感病等。如风湿痛,胃痛、头痛、腰背痛、月经痛、毒蛇咬伤、丹毒、红丝疔、疮疡起初未溃。1.火罐法利用燃烧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罐,因之被吸附在皮肤上。包括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滴洒法)、架火法。2.水罐法3.气罐法4.拔罐法的各种形式按照罐的数量:单罐、多罐。综合运用:药罐、针罐、刺络罐法。按照留置时间的长短:闪罐、留罐。按照是否活动:走罐。(七)其它疗法耳针疗法、水针疗法、火针疗法、芒针疗法、皮肤诊疗法、穴位埋边疗法、眼针疗法、挑刺疗法、皮内针疗法、头针疗法。【我的笔记】五、常见疾病的针灸疗法B_e1.虚脱(休克、昏迷)针灸处方:素髎、内关、气海。随症加减,神识昏迷:人中、中冲、涌泉,间断持续捻转1到2分钟。肢冷脉微:灸百会、神阙、关元、针灸至苏醒为止。2.高热针灸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内庭。针刺泻法:每日针刺1到2次。随症加减,咽喉肿痛:少商,三棱针点刺血。神昏:人中、十宣。烦躁:印堂、神门。大便秘结:天枢、上巨虚。3.抽搐(破伤风、癫痫)针灸处方:人中、印堂、合谷、太冲。针刺泻法:每日针刺1到2次。随症加减,手指拘挛者,加外关,热盛,泻大椎、曲池、十二井,热伤津液,加涌泉。津血虚少,加三阴交、阴谷。口噤不开,加颊车。4.痹证(1)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肩前。(2)肘部:尺泽、曲池、手三里、天井。(3)腕部:阳池、列缺、支沟、腕骨。(4)手指:合谷、后溪、八邪、落枕。(5)腰背部:身柱、肾俞、委中、昆仑。(6)髀部:环跳、居髎、秩边、髀关。(7)股部:风市、阴市、伏兔、殷门。(8)膝部: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梁丘。(9)踝部:解溪、太溪、昆仑、丘墟。(10)跖趾:太冲、陷谷、足临泣、公孙。5.头痛针灸处方:风池、太阳、合谷。头痛随症加减,前额头痛:加上星,头维。偏头痛:加率谷,颔厌。后头痛:加玉枕,后溪。头顶痛:加百会,四神聪。外感风寒:加风门,列缺。风热:加大椎,外关。痰浊:加内关,风隆。血虚:加足三里,三阴交。【我的笔记】
本文标题:针灸疗法(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9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