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铜官窑陶瓷特色调研报告
铜官窑陶瓷特色调研报告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体现在中国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含是丰富多样的。唐代诗人刘言史咏茶诗云“湘瓷泛轻花”,《水经注》载“铜官山土性宜陶”,杜甫途经铜官写下的《铜官渚守风》赞诗等文献记载和国内外大量考古出土文物考证。长沙窑又称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铜官窑瓷绘艺术充满着大唐意气,蕴含着湘楚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色,极具研究价值。关键词:陶瓷、釉下彩、造型、纹饰正文:长沙铜官窑窑址在今湖南长沙铜官镇一带,已发现窑址十余处,烧瓷多在唐至五代,为唐代重点瓷窑。窑址于1956年调查发现,经过几年的试掘,出土比较完整的瓷器近万件。通过对当地的陶瓷文化进行调研考察,使我对该窑所生产的陶瓷特征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一、铜官窑的历史背景长沙铜官窑兴起于“安史之乱”之际,盛于晚唐而衰于五代。由于“安史之乱”,北方中原动乱荡不安,河南许多身怀技艺的窑工南迁,他们把北方陶瓷的绿彩和三彩等新技术引入当地,促进了本地制瓷工艺锐变。另外随着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外销瓷增大,长沙铜官窑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迎合了市场的需求,特定的历史条件导致长沙窑瓷器异军崛起。初唐,瓷器大部分是开片青瓷和陶塑艺术品。如十二生肖、镇墓兽、侍女、乐俑、胡人、骆驼、车马等。(初期陶塑艺术品)(唐初期侍女陶俑)盛唐,以素釉青瓷为主,并开始出现彩瓷。(铜官窑素釉青瓷)中唐,在从单色釉到多色釉烧成功的基础上,研制出釉下彩精堪瓷品,并以格言、警句与五言、六言句为内容的书法装饰瓷器,在陶瓷工艺中已形成新的形式,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格言警句装饰瓷器)晚唐,造型趋向纤巧多变,装饰流行于花鸟画、印花、压花以及单形式的宣染画和彩釉画等特有风格。(多变形式的釉下彩)五代,黄巢起义,外商横遭杀害,外销受阻,铜官窑产品大部分瓷化程度差,脱釉现象多,不如邢窑之细白和坚致,且湖南衡州地区的蒋家窑、瓦子墩窑及岳州洞庭湖一带,大量烧制类似越窑的青瓷制品,给铜官窑的国内市场带来了很大威胁,再加之铜官窑规模很大,原料、燃料日逐匮乏,迫使窑主们不得不改迁窑址或另谋生路,导致铜官窑晚期趋向衰落。元末明初,铜官窑回光反照,继承和发扬了多色釉的传统技艺,特别是对铜绿釉、宝石蓝釉、桔黄釉的研究很有造诣,并创制了器型多变,釉似流霞、色彩鲜艳的琉璃制品。(色泽鲜艳的器皿)清末民初,铜官镇陶业生产趋向高峰,发展到十二条龙窑、六百多制陶工人,号称湖南的陶都。但民国时期,铜官窑陶瓷又受到斫伤,艺术风格一落千丈,濒于窑沉倒闭。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过年的恢复、改造,生产规模、制造技术都有了飞跃发展,优秀传统技艺得以复兴和发扬,而且在国内首家研制成功白炻器、芝麻釉炻器和精细铁炻器系列产品,沿着中古时期开辟的陶瓷之路,远销美、加、欧、港澳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历经千年沧桑的铜官窑又重展英姿。(解放初期大盘)二、铜官窑陶瓷的造型铜官窑造型品种丰富,有盘、碟、碗、杯、洗、盆、瓶、罐、壶、枕、盒、文房用具、人物、动物、玩具等等,类别很多,式样繁杂。大多以辘轳轮制为主,附件和零件如罐耳、壶柄、贴花等用单模或分模、手捏制成,还有采用雕刻、镂空、堆塑、范模压铸等手法。器物造型除圆形器外,还出现了花形、瓜果形、仿动物形态和适应胡人喜爱的金属器式样酒壶和酒盏。品种繁多,造型丰富,前期产品形态丰满端庄,线条园润柔和,后期产品形态趋于隽丽,有一种出新意以应时宜之势,大都具有雄浑消洒的唐代韵律。铜官窑产品中常见一种壶,口宽、短直颈、溜肩、长腹,腹至脚底渐收,身有瓜棱形和长圆形,底足有一圈外撇,底可分平底、璧底、圈足。平底的是早期产品,璧底的略后,圈足最后。肩部设流,流分长曲流和短流两种,短流刀削六面或八面,显得古拙富有民间气息,很有时代特征。这种形式的短流,在同时代的越窑壶中也常有出现,流下的腹部往往绘有各种花纹,流的对称位置在颈的上端和肩之间设一扁形把。整个壶的造型给人以古拙大方,实用美观的感觉。(常见浮雕装饰陶壶)铜官窑的雕塑艺术非常成功,有人物和动物。人物有贵妇人、胖小孩、弹琴仕女、吹箫少女、持物的男女老少、骑狮、骑马人等等。各种动物也很多,有威武的狮子,笨拙的大象,善走的奔马,勇猛的小狗,机敏的小兔,肥笨的小猪,温顺的绵羊,欢跃的小鸟等等,还有鸡、鹅、鸭等。这些雕塑都以简练手法塑造,虽然精细不足,但不失准确传神的形态,真是神态活现,令人喜爱。(活灵活现的雕刻艺术)三、铜官窑瓷器的纹饰装饰工艺以釉下彩绘花(包括书法题字)、釉上彩绘(外表不罩釉)、块状浸釉(或附加模印贴片)、泼墨(彩)渲染等手法作为主要特色。另外有刻花、划花、镂刻、堆塑、印花、贴花、剪纸和雕塑等其它工艺,很少使用刻划花。釉下多彩是铜官窑装饰工艺独具特色的新工艺。具体地说,有以下独创之处。(一)素釉装饰长沙窑早在中唐就在釉料中引入不同含量的铜或铁、锰金属做发色色基,经氧化焰或弱还原焰烧成而形成青釉、绿釉、酱釉、褐釉、红釉。进行素釉装饰。(黄釉盘)(绿釉盖罐)(二)模印贴花装饰模印是往往先刻划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现出图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经低温素烧,贴后施青釉,再在贴花处浸上褐釉,进行综合装饰,经过精心整修,产品规整光洁,是当时适应外销的高级产品。(模印贴花装饰罐)(三)釉下装饰釉下装饰是一千多年前长沙窑独步一时的伟大创举。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铜官窑釉下彩绘有两种。一是用彩色直接在坯胎上作画,然后加盖一层青釉在上,入窑高温煅烧而成。二是先在坯胎上刻划出花纹,在其上施彩色,然后罩上青釉,最后入窑烧成。大都先用铜红铁线勾勒,再用大笔蘸铜绿等色渲染完成,强调笔情墨趣。彩绘的色彩,常见有褐色、绿色、粉蓝色、褐绿色或白色等。l、釉下褐彩斑点图案。是运用含铁色料做成褐斑色釉先在素坯上点染揭斑图案,再施盖白釉或青釉,入1170℃左右窑中一次烧成,釉面平整光润,褐斑永不脱落。(釉下褐彩斑点图案壶)2、釉下绿色斑点。一般使用单一绿色料,也有用褐、绿、黑组成三彩,在胎上用斑点绘成斜方、四方、六方、环形、菱形等各种图案,再施盖青黄釉色,烧后色调极为调合。(釉下绿色斑点陶碗)3、釉下绿彩。瓷工们运用铜金属发色制成绿色色料,在胎上任意画几笔云霞或水波纹样,或瓜果、辣椒写意画,施盖透明釉,色调柔和,绿彩淡雅。(釉下绿彩壶罐)4、釉下褐绿彩绘。习见于运用褐、绿色料在瓷枕胎上绘画花鸟题材。布局严谨,形态生动活泼,春意盎然,富有生气。(釉下褐色彩绘)铜官窑釉下彩初创阶段,也有在坯体上采用雕刻和绘画兼并手法,先刻划出花鸟纹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填彩,使画面产生很好的立体效果。(四)诗文装饰诗文装饰是铜官窑的始创,其形式多样。彩绘的纹饰常见有几何纹,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圆形等。还有云带纹、山峰纹之类,这种纹饰多用点彩而成,有的还绘成各种飞鸟、游龙、走兽、鱼纹、花卉、人物等。这些绘画,用笔简练,自然洒脱,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天地。其次,有些产品反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内涵,由于出口到西亚等地,因而就有一些椰枣等异国风格的装饰。还有一些产品中甚至出现了金色卷发女郎、异国情侣等西方人物形象。此外,还有反映马球等运动场景的纹饰。另外,一些哲学格言、民间谚语也在长沙窑产品中有出现。铜官窑花鸟画造型雅拙生动,逼真夸张。其造型来源现实生活,取于自然,对客观形象有细致的观察与深刻体会,画出来的物体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在描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提炼、夸张、变形。卓尔不凡的釉下彩绘艺术完全是写意的、游戏的笔墨,这种简约粗犷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釉下彩绘装饰纹样,如山水、人物、花鸟大都是湘江两岸极平常的景物,窑工随手拈来,画上器具立即变得生动而有趣,既是湘江两岸自然风情的写照,也是窑工那种生存智能与意趣的遗存,表现了一种率真、质朴的美感。模印、帖花图案常有飞凤、飞鸟、飞雁、花蝶、狮子、走鹿、双鱼、武士等等。这些图案构图简洁,线条粗细得体,均匀有力,没有繁杂多余,呆板堆砌之感。(诗文装饰)(花鸟模印装饰)(人物模印装饰)(雕塑装饰)四、铜官窑发展规划长沙铜官窑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堪称为陶瓷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其釉下多彩的发明,突破了当时青、白瓷的单一色调,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艺术,谱写了陶瓷装饰艺术的重要一页,在陶瓷发展史上独步一时。它把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雕塑、诗词、谚语等溶入陶瓷装饰艺术之中,以造型美观、装饰雅致、釉色匀润、工艺多样、题材丰富而闻名于世。随着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当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世界上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一样,长沙铜官窑遗址正面临着被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破坏的威胁。但铜官窑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是长沙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曾在历史上对世界产生过直接影响的一处极为重要的遗址,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湖湘文化、对外交流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湖南省最有可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具有旅游开发的巨大潜力。因此如何使得铜官窑的陶瓷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暴晒在外的陶器)(入口处的陶瓷器)(碎陶瓷铺地)(旧陶器器皿装饰)结束语:通过此次的调研考察中发现,铜官窑的陶瓷文化已经深深根植在当地人们的生活当中。从的墙屋瓦片、铺路、墙面装饰还是漏窗隔断无一都是采用的当地生产的陶瓷去装饰。而且当地人懂得如何利用损坏的陶瓷器皿去再创造和再利用,让陶瓷文化潜移默化的融入进当地的生活中,使得湖南的陶瓷文化得到保留和延续。但是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一个问题,在铜官窑的陶瓷生产中几乎是以家庭或者集体的小单位进行生产,并且铜官窑生产基地比较偏僻,环境很恶劣,成产出来的陶坯胎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生产工艺落后,生产出的成品没有很好的宣扬出当地陶瓷文化特色。归根结底,是由于政府对铜官窑生产基地并没有那么重视,政府应该加大管理和建设的力度,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铜官窑陶瓷特色文化,让湖湘的陶瓷文化在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史上再挥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参考文献[1]文德霖.长沙铜官窑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2]申剑飞.铜官窑瓷绘艺术初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85-87.[3]徐美辉.长沙窑铜官陶瓷生产性保护的新探索[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4,05:109-112.[4]刘志广.谈铜官窑拉坯技艺及装饰特点[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11:50-53.[5]唐群雄.地下瓷器作坊价值无可估量[J].长沙晚报,2010,08:A-08.[6]甘智远.陶瓷绘画艺术和陶瓷工艺的探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7]邓举青.浅析宜兴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2:146-147.[8]苏文斌.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研究[J].艺术科技,2013,01:80.[9]吴秀梅.陶瓷承传的文化途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06:138-140+198.
本文标题:铜官窑陶瓷特色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2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