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面对高考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要求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要求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第一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规范高中物理教学,特制定《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1.《教学要求》是在分析陕西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和总结其它省新课程实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研究而制定的,是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深广度、学分认定、学业评价、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每位教师应认真学习、准确把握。2.《教学要求》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二级主题的顺序逐个展开,分“课程标准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课程目标”按主题直接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摘录,便于教师检索。“教学要求”提出学生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尺度。其中的“说明”是对教学深广度的界定。“教学建议”按主题对如何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提出指导性建议,供教师参考。3.教学要求表述中的行为动词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相同,有的行为动词前加有“初步”、“大致”、“简单”等词,其对应的水平比原行为动词的水平低。类型水平各水平的含义所用的行为动词知识技能目标动词知识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认识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认识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应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技能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经历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查阅反应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领悟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第一个模块,是共同必修模块。在本模块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本模块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要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受到熏陶。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运动与相互作用两个二级主题。(一)运动的描述〔课程目标〕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学习要求〕1.质点①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②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2.参考系和坐标系①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②在具体问题中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③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说明:①不要求在三维坐标系中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②不要求理解与掌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工作原理③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3.时间(间隔)和时刻①通过实例了解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会在具体的情境下识别时间(间隔)和时刻②用数轴表示时间和时刻,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4.路程和位移①理解位移的概念②通过实例,了解位置、位移和路程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③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的位移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①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及其与速度的区别②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测量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③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初步体会极限的思维方法④理解匀速运动的概念⑤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像和v-t图像,并用它们描述匀速直线运动说明:①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定义瞬时速度②不要求计算复杂多过程和多物体运动中需要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③不要求选用变速运动物体作参考系求解问题④不要求引入平均速率概念6.速度的测量①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原理②知道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外观结构及名称③知道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作用,说出所使用的电源电压及打点计时器打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④掌握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使用方法⑤能设计“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记录表⑥会根据纸带上点迹的疏密判断速度的大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⑦理解用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所采用的思想方法,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计算瞬时速度⑧能运用实验数据描绘v-t图像,并会根据画出的图像说明物体运动快慢7.加速度①知道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②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③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④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⑤会利用加速度定义式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8.探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①知道实验目的,说出实验中各器材的作用,正确布列器材进行实验操作②会选择点迹清晰的纸带,标出合理的测量点(计数点),测量各测量点(计数点)间的距离③会近似计算各测量点的瞬时速度④能建立标度合适的v-t坐标系,并正确地描点,能根据点的分布趋向用一条光滑曲线(包括直线)拟合图像中的点9.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规律①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②能识别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③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④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10.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规律①知道v-t图像中“面积”与位移的对应关系②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理解公式的意义及正负号的含义③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解决简单问题④能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axvvt2202解决简单问题11.自由落体运动①通过实验,了解空气阻力对落体运动的影响,知道自由落体的概念②通过实例的分析,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③初步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④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体会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⑤经历自由落体运动模型建立的过程,知道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⑥通过分析打点计时器记录的纸带信息,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⑦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⑧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公式⑨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简单问题⑩知道用频闪摄影研究运动的基本原理,会根据频闪照片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建议〕(1)该主题中出现意义相近和意义相对的概念较多,如参考系与坐标系,时间间隔与时刻,速率与速度,路程、距离与位移,矢量与标量,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速度、速度的改变量与速度的变化率,等等,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应当加强对这些概念的比较,使学生在认识相近概念的共同性、差异性和相互联系中,达到对每个概念的透彻理解。(2)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参照物、路程、时间、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所以,本主题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又要根据高、初中知识之间的差异,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提高和拓展。(3)为了理解打点计时器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可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活动,将活动与问题思考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体验,领悟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建议活动由两个学生合作进行,一个学生拉纸带,另一个学生用铅笔打点(角色应互换),为了使打点不受到干扰,可让打点的学生闭上眼睛。(4)引导学生探究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和学习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利用实验来探究一种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做出图像、分析图像)→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可结合获取数据过程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有条件的可以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和图像处理。(5)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包括自由落体运动公式)的运用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作用,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在应用运动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逐步使学生明确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注意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矢量性、公式选择的合适性和结果的合理性。(6)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学生易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物体下落快、轻物体下落慢的印象很深。为克服学生的前概念,要注意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过程,应用实验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纠正生活中得来的错误观念。(7)这部分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因素,如以质点为代表的理想化方法、以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为代表的近似方法、以比值定义法为代表的数学方法、以平均速度为代表的等效替代方法、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积极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适用条件,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刚刚学习高中物理,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科学方法也有一个从体验到认识,再到运用,以及逐步积累、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在本主题教学中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比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都是理想化模型,但理想化模型方法的教育应当重点放在质点概念的教学上。(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课程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学习要求〕1.力①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②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形变与弹力①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②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常见的弹力种类③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④知道胡克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能运用胡克定律进行简单计算说明:①多个弹簧的串、并联问题不作要求②不讨论弹簧的劲度系数的问题3.摩擦力①通过实例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②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及变化范围③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④通过探究,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运用NFF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说明:①不引入静摩擦因数②不要求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连接体进行受力分析4.力的合成与分解①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②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区分
本文标题:面对高考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1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