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防灾减灾学结课论文一.课堂内容总结1.1绪论长期以来,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在与灾害的斗争中,人们不断研究总结形成一门新的科学——防灾减灾学。它是以防止灾情为目的,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经济学等多种科学理论和技术,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灾害的含义:灾害是指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从哲学上讲,灾害是对自然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变异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灾害具有危害性与意外性、可预测性与可预防性、后果利害双重性等经济特征。世界卫生组织对灾害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其中对灾害的定义:任何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健康状况及卫生条件恶化的事件,如其规模已超出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区外部寻求专门救援时,都可称其为灾害。事实上,灾害既是一种现象又是一个过程。因此,可以将灾害定义为:由于某种不可控制或未能预料的破坏因素的作用.发生积累性破坏或恶化,引起人群伤亡和社会财富损失的现象和过程。总之,灾害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损害人类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注:灾害是从人类角度定义的,必须以造成人类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后果为前提。例如,一次山体崩塌发生在荒无人烟的深山,无人员伤亡,则不会称作灾害。但是如果山体崩蹋滑坡发生在人员聚集的城镇,导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田被掩埋、水利设施放冲毁等,这就构成灾害事件。从灾害发展过程来分类:突变型、发展型、持续型、环境演变型突变型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属于这一类型,它们的发生往往缺乏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较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重复发作。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等同于这一类型。与突变型相比,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正常自然过程积累的结果。它们的发展是较迅速的,但比突变性灾害要缓慢一些,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持续型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灾害等就属于这种类型。它们的持续时间可由几天到半年甚至几年.人类灾害分类示意图1.2灾害的分级灾害的分级巨灾、大灾、中灾、小灾、微灾对灾害规模的描述还很不统一。如地震以释放的能量来分级;崩塌、泥石流则以土方量来衡量;植物病虫害以受害面积来划分。可见,不同的灾种有不同的分级方法,相互之间很难统一。但不沦何种灾害.均会造成入员伤亡或则产(经济)损失,所以可以此进行灾害分级。目前我国将灾害分为以下五个等级: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大灾:死亡1000-I00000人,经济损失1000万。l亿元人民币。小灾:死亡10—100人,经济损失I0万—100万元人民币微灾:死亡10-0人,经济损失10万元人民币。1.3灾害的危害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主要危害概括起来,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威胁人类正常生活;(2)破坏公益设施和公私财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底屋、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水利工程设施、电力工程设施、通信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以及机器设备、家庭财产、农作物等常常造成严重破坏,其直接经济损失无疑是巨大的。(3)破坏资源和环境,威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灾害与环境具有密切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环境恶化可以导致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又反过来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灾害和环境变化,除了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外,还对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水土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产生长远的影响,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例如,干旱、风沙、洪水、泥石流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等自然灾害,破坏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森林火灾、生物病虫害等直接破坏生物资源。1.4我国灾害的特点我国灾害的特点总体特点:灾害发生的频率大、种类多、危害强。就自然灾害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我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育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我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层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1.5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台风、冰雹、雷电、龙卷风、路冻等。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天文灾害:天体撞击、太阳活动异常等。其他:海啸、鼠害等也属于自然灾害在6周的课程学习中老师主要讲解了大部分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下面就这几种灾害的原理及防治进行总结。2.1泥石流分析与防治一、泥石流的分类1,暴雨型泥石流以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为主要水源的泥石流。其疏松物质通常来源于坡残积,崩塌滑坡堆积及黄土等第四纪堆积物,是有人为排放的各类废渣。暴雨型泥石流是我国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活动也最频繁的泥石流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即我国人口较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因而造成的危害最大。暴雨型泥石流的规模相差悬殊,最大的一次冲出土石数百万至上千万立方米,小的仅数到数十立方米,而小于1万立方米的占80%以上。暴雨型泥石流一次持续时间一般数十分钟至一两个小时,具有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强的特点2,冰川型泥石流指以冰川积雪消融为主要水源的泥石流。其疏松物质来源主要是古今冰川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高原、高山地区,如青藏高原、昆仑山、天山、祁连山等地。冰川型泥石流大多为典型的沟谷泥石流,固体物质储蓄十分丰富,暴发猛烈而频繁,一次泥石流过程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冲出沟口的堆积物数量多,颗粒粗大。冰湖溃决产生洪水引起的泥石流是冰川型泥石流的一种特殊种类,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及藏东海洋性冰川与大陆性冰川的过渡带,规模一般都很大,泥石流和洪水可以威胁到下游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的居民区。冰川型泥石流是大雨、暴雨天气或无雨高温的晴天都可以暴发,它比暴雨型泥石流更具突发性。由于冰川型泥石流分布区大多人烟稀少,除局部地区外,其危害状况远比暴雨型泥石流轻。3,冰融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腹地和东北大兴安岭北段的多年冻土地区,是坡地冻土表层在消融过程中形成的塑性流体,规模小,流动缓慢,危害较轻。以上分类是我国最常见的三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泥石流沟的形态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为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为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三,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的防治,应贯彻综合治理的原则,要突出要点,因害设防,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充分考虑到被保护地区与具体工程的要点。具体防治措施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这两工项。1,防治泥石流的生物措施生物措施包括恢复或培育植被,合理耕牧,维持较优化的生态平衡这些措施可使流域坡面得到保护,免遭冲刷,以控制泥石流发生。植被包括草被和森林两种,它们是生物措施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植被可调节径流,延滞洪水,削弱山洪的动力;可保护山坡,抑制剥蚀、侵蚀和风蚀,减缓岩石的风化速度,控制固体物质的供给。因此在流域内(特别是中,上游地段)要加强封山育林,严禁毁林开荒。为使此项措施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还需注意造林方法的选择树种。幼苗成活后要严格管理;严防森林火灾,消灭病虫害。此外,要合理耕收,甚至退耕还林。在崩滑地段要绝对禁止耕作。2,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1)蓄水、引水工程:这类包括调洪水库,截水沟和引水渠等。工程建于形成区内,其作用是拦截部分或大部分洪水,削减洪峰,以控制暴发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同时,还可灌溉农田、发电或供生活用水等。大型引水渠应修建稳固而短小的截流坝作为渠首,避免经过崩滑带而应在它的后缘外侧通过并严防渗漏、溃决。(2)支挡工程:支挡工程有挡土墙、护坡等。在形成区内崩塌、滑坡严重地段,可在坡脚处修建挡墙和护坡,以稳定斜坡。此外,当流域内某地段山体不稳定,树木难以“定居”时,应先铺以支挡建筑物以稳定山体,生物措施才能奏效。(3)拦挡工程:这类工程多布置在流通区内,修建拦挡泥石流的坝体,也称谷坊坝。它的主要是拦泥石流和护床固坝。目前国外挡坝的种类繁多。从结构来看,可分为实体坝和格栅坝;从材料来看,可分为土质、圬工、混凝土和预制金属构件等;从坝高和保护对象的作用来看,可分为低矮的挡坝群和单独高坝。挡坝群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防治工程。沿沟建筑一系列高5~10m的低坝或石墙,坝(墙)身上应留有水孔以渲泄水流,坝顶留有溢水口可渲泄洪水。我国这种坝一般采用圬土砌筑。国外拦挡小型稀性泥石流,推广采用格栅坝。(4)排导工程:这类工程包括排导沟、渡槽、急流槽、导流坝等,多数建在流通区和堆积区。最常见的排导工程是舍友导流堤的排导沟,它们的作用是调整流向,防止漫流,以保护附近的居名点、工矿点和交通线路。(5)储淤工程:这类工程包括拦淤库和储淤场,前者设置于流通区内,就是修筑拦挡坝,形成泥石流库。后者一般设置于堆积区的后缘,工程通常由导流堤、拦淤堤和溢流堰组成。储淤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在一定期限内,一定程度上将泥石流固体物质在指定地段停淤,从而削减下泄的固体物质总量及洪峰流量。3.1滑坡及其防治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滑坡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滑坡灾害更为严重,中断交通,堵塞河道,摧毁厂矿,掩埋村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3.1.1防治措施一、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1.排除地表水。滑坡以外的地表水多采用拦截和旁引方法排走;对滑坡以内的地2.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主要工程措: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区外围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此外,还有盲洞、渗管、垂直钻孔等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3.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二、.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1.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的抗滑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2.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支挡建筑物的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3.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方能达到目的。三、加强民众意识我国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但是民众灾害意识普遍淡薄。很多民众当遇到灾害来临时手足无措,不知道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甚至也不知道其灾害的严重性。只有让民众认识到了灾害的严重性之后,民众才会积极去学习关于灾害方面的知识,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引自论滑坡整治4.1洪灾及其防治4.1.1洪水江、河、湖泊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流量急剧增加,水位明显上升的水流现象。形成: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历时长、强度大的降雨,地面径流以较快的速度大量地向主河流汇集,就会在河道中形成洪水。4.1.2洪水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主要因素)②下垫面:指与大气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2)人类活动,如:改变地形地貌、修筑水利工程等构筑物、破坏植被等。4.1.3洪水特征涨落变化、汛期、年内与年际变化。涨落变化:指一次洪水过程的起涨、洪峰和落平三个阶段。汛期:指河
本文标题:防灾减灾学课程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1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