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机制
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机制——基于ARDL-ECM模型的动态分析中山大学张莉*摘要: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的影响通常被隐含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一般影响中,鲜有直接探索金融对贸易的影响及机制的文献。基于此,在理论上,本文认为,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长期内通过动员储蓄和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对外贸易的规模,同时改善贸易结构。在实证上,基于我国1995年1月-2006年9月的月度数据,采用边限协整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ARDL-ECM)进行估计,实证分析结果支持本文的理论假说。另外,本文还发现,金融发展对外贸的长短期影响存在差异:短期内存在抑制效应,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改善对外贸易的政策存在超过三个季度的时滞;长期存在规模和结构上的促进效应。本文的发现有助于人们理解信贷政策对贸易的动态影响。关键词:影响机制动态分析ARDL-ECM*基金资助:中山大学“985工程”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5300601)和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重大研究项目。张莉: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电子信箱:zhangl39@mail.sysu.edu.cn。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机制——基于ARDL-ECM模型的动态分析摘要: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的影响通常被隐含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一般影响中,鲜有直接探索金融对贸易的影响及机制的文献。基于此,在理论上,本文认为,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长期内通过动员储蓄和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对外贸易的规模,同时改善贸易结构。在实证上,基于我国1995年1月-2006年9月的月度数据,采用边限协整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ARDL-ECM)进行估计,实证分析结果支持本文的理论假说。另外,本文还发现,金融发展对外贸的长短期影响存在差异:短期内存在抑制效应,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改善对外贸易的政策存在超过三个季度的时滞;长期存在规模和结构上的促进效应。本文的发现有助于人们理解信贷政策对贸易的动态影响。关键词:影响机制动态分析ARDL-ECM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大幅增加,贸易结构也出现显著提升,对外贸易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①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样,金融发展水平也显著提高,金融发展指标(银行贷款额与GDP的比值)基本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图1可以直观看出,1985-2003年金融发展指标与对外贸易指标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那么,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在目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诸多压力和金融发展受到广泛关注的情况下,研究此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而理论上,目前关于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内生贸易等不同角度对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但是这些理论对可能影响对外贸易增长的金融因素很少涉及。金融发展理论重点关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往往只考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一般影响,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被隐含其中。国内相关研究大多重点在实证分析,胡岩(2003)使用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以1986—2001年历年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对历年银①进出口总额与GDP相对比重衡量的贸易开放度指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所衡量的贸易结构指标从1985年的49.44%增加到2006年的94.54%。行贷款存量占GDP的比重、历年IPO累计数占GDP的比重以及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梁莉(2005)利用我国1993—2004年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技术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整体贸易开放程度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孙兆斌(2004)、沈能(2006)、阳佳余(2007、2008)等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代理变量和分析方法对中国贸易规模及贸易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均证实在中国存在显著的金融促进效应。00.20.40.60.800.20.40.60.811.2银行贷款总额/GDP进出口总额/GDP00.20.40.60.8100.20.40.60.81银行贷款总额/GDP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出口总额图1对外贸易与金融发展指标注: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各年《中国金融年鉴》和中经网数据库。然而,关于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国内现有研究以实证分析居多,大多基于不同视角选用不同的金融发展指标与对外贸易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并未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理论联系和影响机制。此外,目前的研究一般采用年度数据,尚未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本文从理论上系统分析金融发展影响对外贸易的作用机制,并且从不同角度建立包括金融发展指标和对外贸易指标等多因素的计量模型,采用中国月度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本文使用Pesaranetal(1995、1998、2001)提出的自回归分布滞后(AutoregressiveDistributedLagApproach,ARDL)协整方法和边限检验(Boundtests)来做计量分析。边限检验技术和ARDL方法适用于无法确定模型变量是完全的零阶单整或完全的一阶单整或两者混合的情况,有效地克服了常用的协整向量自回归(conintegratingVAR)方法要求变量完全为一阶单整的不足;其次,ARDL-ECM方法比之VAR方法更稳健。①实证分析发现,对外贸易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金融发展长期内从动员储蓄和配置资源两个不同途径增加对外贸易的规模,同时改善贸易结构;另一方面,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之间存在较长的短期动态调整期,短期内存在抑制效应。以下部分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影响机制分析与理论假说;第三部分是实证模型、变量和数据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性评述。二、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与理论假说1、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结构。Hellmanetal(1998)提出“金融约束论”,作为发展中国家转向金融自由化的初级阶段。采取金融约束战略的国家(或地区),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对贷款的使用加以干预,调控资本市场的竞争,干预的方式和资金重点投放的行业不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金融约束对国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产生影响,特别是通过外部作用改变了出口部门的产业结构。白当伟、王练文(2004)以韩国为例分析了在金融约束战略下,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Beck(2002,2003)对金融发展的理解着重在其为私人部门融资、克服流动性约束的能力上,他认为金融发展能帮助更有效率的私人部门利用规模经济从事专业化生产。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具有更发达金融部门的国家(或地区)在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部门具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尤其是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除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外,还可以通过推动金融发展来提升本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他利用65个国家1966-199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金融发展水平(以对非政府部门信贷/GDP衡量)与(制成品出口/GDP)、(制成品出口/总出口)等反映贸易结构的比率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且其相关系数远远高于其他自变量与贸易结构比率的相关系数。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的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高于其他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2、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规模。TseandLeung(2002)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他们①因为VAR方法涉及到大量内生变量、外生变量选择,滞后阶数确定,趋势项、截距项的确定,使得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模型的稳健性不高(PesaranandSmith,1998),而ARDL-ECM方法可以克服这个问题。认为从国际市场上借款的成本相对较高,由于进入固定成本的存在,一个国家只有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具备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借贷的条件,所以只有GDP水平较高的国家才有足够的信用保证从国际金融市场借到资金。如果以上假说成立的话,金融发展导致了经济增长,使这些国家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国际借贷市场借入更多资金,出口商从而也能获得必要的贸易融资完成出口订单。金融发展促进了整个出口部门的总量增加。SvalerydandVlachos(2002)运用80个国家1960-1994年的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贸易开放与金融发展二者的因果关系。FeeneyandHillman(2001,2004)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的多样性上,国内金融市场等风险分散机制的发展将会减少贸易障碍,此文建立了一个关于本国金融市场功能和国内风险分散的两部门模型——出口部门和遭遇进口竞争的部门,后者选择游说政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征收关税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而导致消费扭曲,这将降低总体福利。资产组合多样化的程度决定了贸易保护主义者实施游说的努力程度,如果风险能被充分分散,贸易保护主义者就没有寻求保护的游说动机。从而整体上提高对外贸易量。综上所述,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以上4种机制影响对外贸易:金融约束论、规模经济、经济增长水平、风险分散机制,在目前条件下,我们不能进一步的区分,以上4种影响机制中哪一种在我国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文献一致认为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国际文献对金融发展影响对外贸易机制的分析主要基于两个视角:总量视角和结构视角,前者着重于金融发展促进对外贸易规模增大,金融发展对各种不同的贸易品的影响是一样的,以TseandLeung(2002)为代表,后者着重于金融发展促进对外贸易结构改善,提升贸易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以Beck(2002)为代表。本文提出如下理论假说:理论假说:对外贸易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长期内通过动员储蓄和配置资源增加对外贸易的规模,同时改善贸易结构。该理论假说意味着,金融发展主要通过银行信贷的途径,动员居民储蓄在资金上支持外向性企业扩大生产;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干预银行信贷,可选择贷款给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企业,从而提升商品结构。该假说还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由于我国的高关税壁垒,进口量远小于真实的对外国商品的需求,而出口量相对较能反映我国的真实比较优势所在。因而在考虑对外贸易时,实际上主要考虑的是出口贸易规模和出口贸易结构。二是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金融为主,即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因此本文中的金融发展主要考虑银行信贷,暂不考虑股市等其他融资渠道。三是直观上也成立。正如图1所示,对外贸易规模指标(进出口总额/GDP)①与金融发展指标(银行信贷总额/GDP)具有正相关关系,对外贸易结构指标(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出口总额)与金融发展指标(银行信贷总额/GDP)具有正相关关系。以下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选取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指标,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②三、实证模型、变量和数据说明1、模型设定关于对外贸易与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常见的做法是假定对外贸易是金融发展以及其他与对外贸易有关的控制变量的函数。本文参考Beck(2002)及SvalerydandVlachos(2002)等文的模型设定,其他控制变量选取GDP和汇率。GDP表征本国的整体经济实力,GDP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正效应,大国一般具有较高的对外贸易额;另一方面是负效应,大国国内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因此国内需求替代了部分对外贸易。汇率表征外部经济环境,由于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有往来贸易,因此本文使用实际有效汇率来衡量汇率水平。本文使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衡量出口贸易结构,使用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出口贸易规模。考虑我国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金融发展指标分别选取各项贷款额与GDP比值、工业贷款额与GDP的比值表示。前一个指标着重从金融部门规模及其动员储蓄的能力方面刻画金融发展水平,后一个指标着重从金融部门分配信贷时对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来刻画金融发展水平。结合以往相关研究,设定出口贸易模型如下:01xxtttttExpaaTFin
本文标题: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3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