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学课后题答案高教版
金融学课后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的相互关系。2、信用货币: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的现代形态。(分为辅币、纸币、存款货币)3、电子货币: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或“预付支付机制”。4、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用法律规定该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5、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由于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市价比法定价格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在流通中数量逐渐减少,市价比法定价格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在流通中的数量逐渐增加(劣币驱逐良币),导致货币流通不稳定的现象。6、信用货币制度:(管理货币本位)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作为本币,由政府赋予本位币无限法偿能力并通过银行信用程序进入流通的货币制度。7、货币替代: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因对本国货币的比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相对较低是发生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储存、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面或部分的替代本币发挥作用的一种现象。8、特里芬难题:以单一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时,该种货币将面临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提供充分的国际清偿力之间的矛盾。9、货币层次划分:把流通中的货币量,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分成若干层次,从而界定货币构成范围的一种方法。10、货币流通: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第二章1、利率: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2、货币时间价值: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3、现值:又称本金,是指未来货币的现在价值。4、终值:又称本利和,是指资金经过若干时期后,包括本金和时间价值在内的未来价值。5、利率体系:在一个经济运行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利息率由各种内在因素联结成的有机体,主要包括利率体系结构和各种利率间的传导机制。6、利率市场化:利率由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由市场配置资金流向和资金价格。7、商业信用:企业单位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的形式提供的信用。8、租赁信用:以出租固定资产而收取租金的一种信用形式。9、消费信用:工商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生活消费需要的信用。10、信用:是一种以偿还本金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其特征是货币或商品的所有者将其货币或商品暂时转让给别人使用,借贷双方约定期限,借者按期归还本金,并支付给贷者一定利息。11、信用工具: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权利的凭证。(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12、征信:专业的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四章1、金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其联系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2、金融排斥: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没有能力以恰当的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3、赤道原则: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标准。4、金融相关率:指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5、货币化率:一国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商品与服务的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通常用GDPM/2来表示。6、金融发展:指金融结构的变化,它包括金融工具的结构和金融机构的结构两个方面。7、金融压抑: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过多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8、金融自由化:政府放松或解除对金融业的管制,使其自由的开展业务活动。9、金融约束:指一组金融政策,包括对存款利率加以控制、对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金融市场进入加以控制以及对来自资本市场的竞争加以限制等。第五章1、金融中介:指在经济金融活动中,为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提供条件,促使资金供需双方实现资金融通,自身从事金融活动以及为金融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总称。2、结算: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之间因商品交易、劳务供应或资金调拨等原因所发生的货币收、付业务的清算。3、现金支付结算:社会经济活动中个人、企业通过现金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4、转账支付结算:所谓银行转账结算是指不使用现金,通过银行将款项从付款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直接划转到收款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的货币资金结算方式。5、清算:一是指一定经济行为引起的货币资金关系应收应付的计算;二是指公司企业结束经营活动,收回债务和处置分配财产等行为的总和;三是银行同业往来中应付差额的轧抵。6、直接融资: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7、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8、金融控股公司: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第六章1、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信用机构,是一种特殊的企业。2、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指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由银行保管买卖双方交易的资金和相关的文件,根据买卖双方履行合同的情况,银行按协议约定和买卖双方的授权、指令,向买卖双方转移资金、相关文件,银行以中立的信用中介地位促成交易的安全完成。3、支付中介: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借助支票这种信用流通工具,通过客户活期存款帐户的资金转移为客户办理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存款转移等业务活动。4、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筹措资金,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其他业务营运的起点和基础。5、资产业务: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包括现金资产、各项贷款、票据贴现以及证券投资等方面。6、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以未到期票据向商业银行兑取现款,商业银行从票据中扣除自贴现日起到票据到期日止的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资金融通行为。7、中间业务:一类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自己资金、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而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8、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当期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构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交易活动。9、金融创新:突破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及业务、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制度等方面均进行明显的创新和变革。10、“6C”原则: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与盈利,西方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对借款人信用情况的调查与审查,并于多年的实际操作中逐渐形成一整套的衡量标准,即贷款审查“6C”原则:品德、才能、资本、担保品、经营环境、事业的连续性。第七章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贯彻、配合政府的政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的金融机构。第八章1、金融市场:金融性商品交易的场所,是金融领域各种市场的总称。2、货币市场:交易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3、同业拆借市场:指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4、银行承兑汇票: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由银行承兑的汇票叫银行承兑汇票。5、回购协议:指交易一方在出售证券的同时,和证券的购买商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从而获取即时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6、资本市场:交易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需要。7、股票:指股份公司发行的、表示股东按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可转让凭证。8、债券:政府、公司、金融机构等社会经济主体为筹集资金而相投资者发行的、承诺按约定的期限和利率水平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9、投资基金:通过发行基金份额或基金股份的方式,汇集不特定多数且具有共同投资目标的投资者的资金,委托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进行投资管理,并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工具。10、衍生工具:指那些价值依赖于原生金融工具的金融产品。第十五章1、货币需求: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求,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2、微观货币需求:指企业、家庭、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把自己财富中的多大比例以货币形式持有。3、宏观货币需求:一国经济合理协调运转或者要达到当局指定的某些经济目标在总体上需要多少货币供给量。4、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到某一不可能再低的低点时,投机性需求会变得无限大,即人们不管手边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而不肯去买债券。5、货币供给量:一国银行系统通过货币乘数为一国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个人所提供的现金和银行存款货币的总和。6、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总和。7、货币乘数: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间的倍数。8、货币供给内生性:货币的供给是由实体经济的变量因素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而不是有实体经济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9、货币供给外生性: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10、货币均衡: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需的货币需求量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第十六章1、单一性中央银行制度:国家设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全面、纯粹地形式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2、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在一国之内,不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来同时扮演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种角色。3、货币发行: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的过程。4、清算业务:由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办理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的业务。5、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金融变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6、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化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以及货币供给量的措施。7、再贴现政策: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以融通短期资金的一种行为。8、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种政策。9、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有紧密相关性,并且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反应迅速的金融变量。10、单一规则:假设货币周转率相对稳定并且可以预测,那么最佳的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给以固定的速率增长,并在任何经济形势下都维持这一增长率,以实现经济稳定。11、利率规则:根据产出、通货膨胀等最终目标的变动来调整利率的原则。12、通货膨胀目标制:一种以保持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或框架。第十七章1、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2、通货紧缩:由于货币供给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的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货币供给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3、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于商品市场上的过度需求拉上的。4、成本推进性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生产成本提高而推动的。5、外部输入型通货膨胀:对于小国经济而言,外部通货膨胀会通过一系列机制传递到期开放部门,使其通货膨胀向世界通货膨胀率看齐,而小国开放性部门的价格和工资
本文标题:金融学课后题答案高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3648 .html